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中粮联手是蒙牛的无奈之举

(2009-07-09 13:40:46)
标签:

蒙牛

乳业

中粮

收购

杂谈

    蒙牛的老大牛根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曾在自己的一份“万言书”中郑重向国民承诺:决不把股份卖给老外。如今,老牛终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把蒙牛20%的股权以高达61亿港币的天价卖给了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和厚朴基金,算是对自己承诺的一个交代。

    不过承诺归承诺,股权分散的蒙牛这些年来一直摆脱不了被收购或是控股的阴影,这不能不能说是牛根生和蒙牛的一个无奈。在此之前,牛根生曾在自己著名的“万言书”中如此写道:

    “……股价暴跌,导致我们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的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这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一面编制谎言,一面张口以待……及时补足保证金,关系到企业话语权的存亡。作为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短短数语之中,蒙牛的困惑和无奈溢于言表。其实当时的背景是,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高盛趁人之危,加快步伐入侵“资金断链”困境的太子奶。同时,高盛为了给其他国外投行制造可趁之机,有意调低蒙牛的股市目标价。持有蒙牛12.23%股份的瑞银也一起跟进,认定蒙牛需要“调低标准”时。至此,这几家国外投行已经明白无误地表露出觊觎中国乳品行业的“司马昭之心”。

    正是在这种情路况下,一向强势的牛根生才不得不上演了一出“含泪救助”的大戏。有人甚至把那段时间称作“牛根生的惊魂三十天”。

    事实上,中国食品业普遍存在像蒙牛一样做大容易做强难的民企,曾经辉煌一时的均瑶、双汇都是如此。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找到一条长远化的品牌之路,在企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由此造成貌似强大的民族企业一旦遇到风浪,就会立时倒塌。譬如去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中,三鹿歇菜了,蒙牛也差点玩完。在2008年9月17日惨遭停牌前,蒙牛的股价为每股20港元。但是短短六天之后的9月23日,蒙牛复牌即狂泻66%。截止到11月3日,蒙牛每股收于6.65港元。同时,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乳业普遍滞销,迫使牛根生不得不将股权质押给摩根士丹利。股权是蒙牛的命,意味牛根生能否继续执掌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蒙牛,用倍受煎熬来形容当时的牛根生一点也不为过。

    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蒙牛能找到央企背景的中粮不失为为一个脱困之举。不过,业绩治百病,经过行业大洗牌之后的蒙牛能否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再创当年的销售业绩,一切还是个未知数。同时股权分散的旧症能否因此终结,也未可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