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送水”从老北京那就开始了

(2008-02-08 10:10:29)
标签:

甜水

窝子

水井

水票

双轮

老北京

    从小和爷爷一起长大,常听到老北京的故事,爷爷是个旗人的后裔,因此老北京的故事好像就是他的故事,也是他的骄傲。

    小时候家住在法华寺的一个叫营房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过去的生活格局是胡同划分,生活在东南西北城的人,感觉相隔了甚远,可不想现在在国贸上班的人敢去燕郊买房子住,即便是在一个很近的地方,几个胡同,几户人家,几个姓氏都可以用北京的话说-分片。但是不管你归哪个片,你还是贝勒格格,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也许就隔着一山墙,吃喝拉撒的事大同小异。30、40年代的北京可不再是清末,生活还有个三六九等,到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候谁家的日子都要算计,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日子,大部分北京人喝水这事和现今比可以说是超前意识了,现在人都喝桶装水,流行个叫送水的,可在老北京上个世纪初那会可就就流行了。

    据说老北京玉泉山的甜水在明清时期是皇家的专用水,然而北京城内大多数水井都是苦水井,甜水井少。北京城的居民都靠为数不多的几口“甜水井”或“半甜水井”生活,这些甜水井大都归个人所有,雇人给附近各家送水,也成为这些拥有水井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老北京,这些地方被叫做“水窝子”。听老辈人讲,在那时胡同里经常可以听到“送甜水喽!甜——水——”的叫卖声。

  上世纪三十年代,想用自来水,要花三十到四十块大洋才能在自家院里设置表井和龙头,所以不是谁都消费得起的。相当一部分家庭要买水牌子,到公用水龙头那里去用水牌子买水,安装公用水龙头的地方,仍然叫“水窝子”。有些住户为了省事,就到“水窝子”边去洗衣、洗菜,然后顺便提一桶水回家。而离“水窝子”较远的以及家里缺劳力的人家,仍要买推车挑水人的水来用。

    都说东北有三宝,其中有个叫做“糊了草”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写,我倒是没有去研究,只是我想说这些草可是当时送水人的救命草,老北京的气温普遍比现在冷,10月1早就下上雪了,可是搁现在还刚刚感到秋凉儿。可是喝水可是不分时候,天气无论多冷这送水的都要按时按地给人家送去,可这个冻人先冻脚啊,那时候可没有条件弄棉窝也就是棉鞋,可是用这个草填的鞋比棉花还要暖和,所以凡是送水的都是这样的鞋。

    现在的人吃水有水票,那时候也是有记录,没有家按次数结账,都是一个月一结,那总要有个记录的啊,过去的人就是实诚,但又没有什么条件,这买水的家挨着大街门的墙上可就成了一本帐,送一次水就在墙上划个儿道儿,月底按着道数结账,这就是老北京的诚信水票。

  富贵点的家庭那会儿很多院里还安装一种“压水机”。当时北京的地下水位高,用一根二寸洋铁管,上面钻一些小孔,打入地里两三丈,上边安装一个铸铁做的机头,就能压出水来。花了十几块大洋,可压出的水依旧是不能食用的苦咸水。用这种水洗澡,身上老感觉皱巴巴的,洗头也是干涩难受,只能洗菜、浇花、泼街用,主要生活用水仍然要靠送来的甜水。买了一个活塞式的抽水机,把大口井变成了“马神洋井”(machine well,“机井”的音译)。

    听老辈儿讲,原来送水人推的是一种有两个水篓的独轮车。后来都改成上面装一个大木桶的双轮水车了,双轮车稳定性好,下边的轮子装有轴承和轮胎,也使推车变得轻松了一些。那会儿,一般管送水的人叫“水三儿”,听说大多数是到北京的山东人,老板也大多是山东人。

    缺水的日子好像已经远去了,送水的人和事也变了性质,北京这座老城算是变的越来越忘了先前是个怎么样了。。。

 

   作者:汪浥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