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个满汉传统春节

(2008-02-06 13:32:56)
标签:

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喜庆、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节,不管身在何处,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让家更温暖,让情更深厚。
          除了这份浓浓的亲情之外,春节的喜庆和吉祥也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祝福与期盼。阵阵的鞭炮声,丰盛的餐桌,各式各样的活动,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神州大地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所以各地都会有各地独具特色的年俗,承德这个塞外山城,更是由于其多民族性,在春节习俗上有着许多有别于其他地区之处。

          满族的生产活动,反映了几千年来的渔猎采集向农耕发展的历史过程。长期的渔猎生活构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底蕴,铸造了强悍的民族性格。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曾以弓马著称天下。传统的狩猎多是“聚众合围”既狩猎,又练兵,培养出“威名震慑莫与争锋”的八旗劲旅。满族有驯鹰捕猎的古俗。在原始信仰萨满祭礼中,鹰神列为灵禽之首,其中最名贵的是“海东青”。满族的畜牧业有漫长历史,曾普遍养马,并长于驯马。满族又以善养猪而著称,喜吃白肉血肠,川白肉等菜肴。满族先民古时即养狗,狗是满族狩猎及生活中的好伙伴,有“鹰犬无价”之说。满族的旗袍,在清代居“国服”地位。旗袍称“衣介”,分单、夹、皮、棉四种。满族男子喜穿长衫、长袍、外套马褂,俗称“长袍马褂”。女子旗袍的领口、衣襟、袖头上都镶有艳丽的花边,穿起来美观、匀称、婀娜多姿,成为最有特点的中国民族服装。满族女子喜带头饰,不缠足,有“金头天足”之称。满族的饮食从“天火肉”到“满汉全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的是火锅。满族火锅历史悠久,在满族历史上曾出现“天上锅”、“地上锅”、“水中锅”、“雀火锅”等多种火锅,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一处都要吃火锅,使大江南北盛行至今。满族的住宅在清中叶以后,形成了“四合院”的典型民居。卧室内三面火炕,南北炕住人,西炕较窄,称“万字炕”。满族的传统信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原始宗教——萨满教。每到祭祖祭天婚丧嫁娶,驱魔治病等活动,都要把萨满请来。此时的萨满脱去常服,穿上神裙,戴上神帽,束上腰铃,手持抓鼓和鼓鞭,一边口诵神词,一边盘旋舞蹈,跳跃礼赞,膜拜娱神。子孙绳,是满族人家记录子孙繁衍的布制绳索,生男孩时在绳索上拴上“嘎啦哈”或小弓箭,生女孩则拴上彩色的布条,是其先民古老的“结绳记事”的遗俗。满族十分重视岁时节庆,主要节日有春节、上元节、端午节、颁金节等。“颁金节”是纪念皇太极在一六三五年农历十月十三这一天改“女真族”为“满洲族”的日子.满族的婚嫁礼仪十分讲究,从相亲到完婚有一套完整、庄重的礼仪过程。一般有:相亲、迎亲、回门、住对月等。满族的丧葬习俗,历史上曾经历过树葬、兽葬、水葬等演变过程,土葬时使用“起脊棺材”,挂红布魂幡,清明日上坟插“佛托”。现已普遍实行火葬。满族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其中满族曲艺、剪纸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满族的传统体育有珍珠球、跳骆驼、冰嬉、雪地走等。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游戏生动活泼至今不衰,有些已被中小学吸纳为传统体育项目教学。

         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过年,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萨其玛",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满族人过年突出祭祖的活动,一进腊月,大家都会在自家院里最为显著的位置立一个“还愿杆子”(满语“索罗杆”),杆顶挂个斗形的容器,里面放上肉等饭食,供飞来的喜鹊食用。据对满族年俗有一定研究的尹忠老人介绍,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当年喜鹊救过努尔哈赤的性命,从那以后满族人都会进行这个祭祀活动。 
                
大年三十那天,他们都会在自家西墙上悬挂“祖宗板”,清晨祭祖,先在“祖宗板”上贴好“白挂线”,上刻有满文“吉祥如意”、“新年更新”等,然后在祭桌上摆好供品:祭肉一块置大瓷盘里,上插木柄尖刀一把,刀柄向西,表示祖宗可以亲手切肉而食;黄米饭5碗,每碗上插以新棉花捻成的灯芯一根,蘸上酥油;酒5盅;放木筷、勺、叉各5把,香炉1个。靠“祖宗板”西南还供有“妈妈口袋”(也叫子孙袋),放另一份祭品。卯时或酉时上香,燃藏香,然后依长幼之序叩头跪拜。礼成撤供。
                  
这天晚上,家中晚辈向长辈叩头,名曰“辞岁”。是夜,家里包饺子,午夜煮食,合家团聚,鞭炮齐鸣,灯火辉煌,彻夜不眠,名曰“守岁”。 

 

   作者:水无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