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毛笔真的是蒙恬发明的吗?

(2007-06-22 13:11:33)
标签:

秦始皇

毛笔

蒙恬

分类: 八卦历史
    毛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千百年来,正是它的存在,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书法、绘画艺术长盛不衰才会长盛不衰。对于毛笔的发明者,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其中很多人认为是秦朝名将蒙恬,那么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事还得先从有关蒙恬的那个传说说起。
    相传蒙恬率军30万收复河套后,就长期驻军边疆。作为边疆大将,他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但是当时文字书写,是用刀契刻在竹片上的,费时费力。而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字显然不能适应战时需要。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写字速度。此后,又因地制宜不断地改良,根据北方狼、羊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笔头,制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笔。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因此,旧时制笔行业中,蒙恬被供奉为行业祖师爷。
    这个故事看上去似乎入情入理,但是近年来考古发现,人们对蒙恬发明毛笔之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在蒙恬之前,人们已经使用毛笔。在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有许多颜色协调的图案,如人面纹、鱼纹、波折纹等,其笔触古朴典雅,线条流畅,清晰可见,显然是用毛笔描绘出来的。;在商代出土的甲骨和陶器上,有一些未经契刻的朱、墨字迹,笔画具有方、圆、肥、瘦的变化,明显可见,也是毛笔所写。甲骨文中“聿”字的字形,像一手握笔的样子,“聿”即笔字。此外,1954年6月在湖南长沙古家公山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时期的木椁墓,陪葬品中有一支毛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成的,用细小的丝线缠住笔头和笔杆;外面涂漆加以固定,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中,杆长18.5厘米,直径0.4厘米,毛长2.5厘米。这可以说是我国存世最古的毛笔,它诞生的年代,要比传说中蒙恬发明毛笔的时间早得多。由此可以证明,早在蒙恬之前,毛笔已经存在。
    不过蒙恬对毛笔并非毫无贡献。如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墓就出土了楚国毛笔,该笔长18.5cm,直径0.4cm,笔锋长2.5cm;笔杆系竹制,笔头为兔箭毛,与蒙恬笔的区别为该笔用传统的夹缠法固定笔头,即将笔头夹在划为四片的竹杆头上,以麻丝夹缠,并涂上漆汁。从这里可以看出,蒙恬并不是毛笔的发明者,而是对毛笔的制作进行了历史性改良。即将笔杆一端镂空做成笔腔,再将笔头置入腔内,这样制出来的毛笔与夹缠法制出来的毛笔相比有三大优点;一是笔头整体固定在笔腔内,可以长期保持浑圆状态,利于书写;二是笔头可以保持端正的位置;三是更具有稳定感。所以毛笔至今一直延续蒙恬创制的笔腔式样不变,这是蒙恬的一大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