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寮是临海永丰镇大山深处一个不曾多见的古老村庄,那里还住着村民近千人,村民们还过着日出劳作日落收工艰苦而单调的生活,茶寮的枫树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每到秋叶飘零自然会想到茶寮枫叶红,总留下一点小小的牵挂,2007年去过一次茶寮,当你踏上这块纯朴古老的茶寮枫岭时,深感眼前的景像好像来到了原始的大森林,居住在茶寮山上的山民非常纯朴心地善良,两年前的茶寮,你想在山上买点食物垫饱一下肚子,是一件不易的事,第一次上山没带任何吃的东西,后来考虑要在山上吃中午饭,联系了一户村民家让她为我们准备中饭,当时我们这帮摄影爱好者有十多个人吧!当然要求尽量简便为好,户主她为我们准备了一箩筐地瓜,还有芋艿、用茅竹筅编制的扫把当洗番薯芋艿的工具,中饭主食就是地瓜芋艿,还煮了一大锅稀饭炒了两个菜,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吃的很开心,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
古老的茶寮可以说是比较封闭的,离临海城关二十多公里,公交车不能直接到达,中途还要转乘三轮车才能到达茶寮枫岭山脚,当时的公路又窄,碰到双休日去茶寮观赏的人也比较多,不让道路拥挤、每年观赏枫叶高峰期,当地村民组织人员在山下拦截,不让太多的车蜂拥而上。
今年好啦也搞旅游开发啦,在山下修起了停车场,自家车直接可开进去,不过星期天要早点过去,用茅竹修起了长廊供游客们休息,还修建了一条小路,不用原路返还,不过在上枫岭时的游客,第一次登山观光的容易被误导,右边看上去是一条宽敞的上山台阶,其实上去后进入弯弯曲曲的小道,山路崎岖比较难走,那天我们从小路返还
,真好碰到一家子抱着小孩子上山的,刚修的山路确是没有原有那条路走起来顺便安全,新修建的山路用材料不太妥、有些破坏了原始风貌的感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政府也动起了搞旅游点的脑筋,茶寮从此走向全国各地,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贵的收益,土特产也正而八经摆出来由游客挑选,茶叶蛋,煮玉米及各中小吃还蛮丰富的,还做传统的糯米麻糍,价格比城里的高出一倍,破烂不堪的旧房子,拆建成戏台,还建起了看戏的场地叫祠堂吧!
上图是在十一月二十三号有组织地去茶寮,大多数的枫树都很年轻,这一杈当时跳入我的眼帘,还是比较满意啦!
二十三号那天茶寮被浓雾紧锁,白茫茫的一片能见度非常低,几个同伴也失去拍摄的心信,也没往上攀登,收起相机返回,下山后见到一缕阳光从云层中漏出,欣喜若狂拍了几张小片子,

本月六号星期天我们几个同伴五点多就从家出发了,朋友开着自家车上茶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到的景区天还刚亮,也是第一辆到达景点的观光车,因来的太早感觉太阳升的太慢,焦急的在等待,没想到因山的高度影响日出的到来,好容易等到它上来光线就没有地平线升起的那样柔和,照下的日出已是光芒万丈。


星期天晴空万里,天空没有一点云彩,当太阳露面时,山上已聚集了各地过来的摄影爱好者,因茶寮枫岭而慕名前来,从中可以领略到他们对摄影技术知识各方面的老练,别开生面的一幕展现在我们眼前,上图看到有流动的雾景就是他们的杰作。




秋风尽染枫叶红,大自然的能工巧匠,既然那样的神秘。春去秋来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我爱秋天迷人的景色、也属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春去春又回一年四季带给人类以美的享受,严寒的冬季
无情又残酷,将带给万物与日俱增的摧残、美丽的枫叶将承受 风雪的洗礼,生命的晚霞如此的美丽来作最后的告别。

这位青年手里抱着那么多的竹箬,我问过他有啥用,回答说好玩,《这些竹箬也称底箬,这是我们这里的方言,》现在就冷落在山中随时可以拾到,我们的前辈、用它来剪鞋底样做布鞋不可缺少的材料,小时候穿在脚上的布鞋、都是母亲先剪好底箬样、在用破布一层层纳起来的,再用手千针万线来连成的,

上面这张图片是07年拍的,比起今年拍的颜色就不同啦!看来枫叶还要过一段时间才会红。下面这张是今年12月六号拍的,也就是星期天是第二趟去茶寮,天气很不错,我目睹了上山的车被拦截,停在公路两旁,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枫景线。

茶寮枫岭两侧矗立着两百株树龄在一百到八百年的参天大树,为台周市境仅存最大规模的古树群,一枫树、松树、樟树为主,其中枫树最多。

这幅画面山民们现场演示捣麻糍,是用糯米做成的,卖价四元一斤,因为是旅游景点身价倍增,城关两元钱就能买到同样的麻糍,好了我不说啦!这段时间懒于上网,今天来更新一下与朋友们分享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