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著名新锐设计师(KASHIWA SATO)佐藤可士和

(2009-04-22 12:05:57)
标签:

日本新锐

设计师

创意指导

艺术指导

佐藤可士和

kashiwa

sato

教育

分类: 片片随笔

 日本著名新锐设计师(KASHIWA <wbr>SATO)佐藤可士和

日本著名新锐设计师(KASHIWA <wbr>SATO)佐藤可士和http://kashiwasato.com

 

佐藤可士和 Kashiwa Sato

[艺术指导/创意指导]

++1965年生于东京,1989年毕业于多摩艺术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知名广告公司「博报堂」,2000年成立设计工作室「SAMURAI」。

++佐藤可士和为日本当今广告界与设计业界风云人物,作品包罗万象,跨足广告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被誉为「能够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其简单、创新并富有视觉震撼力的作品,一再为品牌形象及商品营销提出新的可能。

++代表性的作品包括:SMAP的宣传活动;麒麟麦酒株式会社生产的啤酒和饮料和广告包装设计及产品开发;TSUTAYA TOKYO ROPPONGIVI和空间指导;FAST RETAILING;乐天集团;明治学院大学的品牌形象;NHK教育台「游戏学英语」的艺术指导;NTT DoCoMoFOMA N703iD」的产品设计;UNIQLO纽约旗舰店的创意指导;东京国立新美术馆的VI和标识计划;日本流行音乐组合“SMAP”艺术指导;World有限公司年轻女性时尚品牌“OZOC”商标设计;旗舰店空间设计和摆放设计;TSUTAYA公司创意指导;本田发动机“Step Wgn”造型设计等等,创新的观点以及整体的创意深获各界高度评价。

++曾获得奖项包括:东京ADC大赏、东京TDC金赏、每日设计赏、超日广告赏、龟仓雄策赏、JAGDA新人赏、日本包装设计金赏……等多个奖项,他也是东京ADC、东京TDCJAGDA会员。

日本著名新锐设计师(KASHIWA <wbr>SATO)佐藤可士和

 ++代表作品展示:作为UNIQLO的品牌策划及企业形象定位者,佐藤可士和对于UNIQLO的影响力相当巨大。类似原研哉之于MUJI。三年间,佐藤迅速把这个日本本土品牌,打造成品牌特征更明确的国际化品牌。当然,国际化并不是全部丢弃本土特征,新VI在打造年轻、时尚、国际的同时,骨子里却透着深厚的日本本土美学倾向及东方情结。这就是佐藤可士和的高明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传统美学和现代精神的交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日本著名新锐设计师(KASHIWA <wbr>SATO)佐藤可士和

日本著名新锐设计师(KASHIWA <wbr>SATO)佐藤可士和

日本著名新锐设计师(KASHIWA <wbr>SATO)佐藤可士和

日本著名新锐设计师(KASHIWA <wbr>SATO)佐藤可士和

  ++佐藤可士和与音乐:由木村拓哉、稻垣吾郎、中居正广、香取慎吾、草弓剪刚组成的日本超人气偶像组合SMAP(听歌) 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离不开佐藤可士和的精心设计。担纲SMAP艺术形象策划的佐藤可士和,从宣传海报、唱片封套、服饰、形象,到信封、便条、小礼品,再到SMAP十周年的纪念大碟活动以及SMAP首张精选大碟的设计,几乎一手包办了SMAP组合所有的包装。佐藤可士和设计的作品时而是孩童般的笔触,时而充满简单的现代感。得到了木村的深厚信任后,佐藤可士和参与了其写真集的编辑工作,木村还找他为自己写了近十年的专栏《开放区》做创作总监。几年前,佐藤可士和集结了他为SMAP设计的全部作品,开过一次个展,在日本引起广泛关注。曾有人问佐藤可士和,他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他回答说是音乐。这个自称音乐发烧友的设计师,1985年在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读书时,就跟朋友们组成了一支名为“009”的乐队,佐藤可士和主打作曲和吉他。难怪,日后的他在为SMAP组合做艺术形象策划时,常有神来之笔。一款他为SMAP 演唱会设计的手机链,在网上竟然卖到230元。而由佐藤可士和设计的环保作品在日本也颇受追捧。

++佐藤可士和的新书《超级整理术》,绝对好书,值得一看。

++佐藤可士和的工作哲学:优点和缺点应该是表里一致的。所以说,再看一件事物时,不要把缺点挑出来,而是要有“这样不是也不错”的想法,以积极的态度改变观点,然后再这上面发挥设计的力量,这就是我的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