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高考后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话题,或是大学教育,或是高考舞弊,或是高考公平问题等等。可是最近看博客,听新闻却有更加令人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数学歌”和某中学高考后撕书。
关于“数学哥”,不过是因为今年江苏省的高考数学题难,令广大考生头疼,高考之后,依旧怨气难消,随后有人在网上开展人肉搜索,某老师成了广大考生的攻击对象,谩骂。侮辱层出不穷。
其实一份试卷,不单单是一位或者几位老师能够左右的,作为国家机密的东西,这张试卷的出台,也是需要层层把关的。试题难易,其实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都是公平的,你不会,他也不会。白岩松说,这试卷
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和某一个群体的,而是针对江苏所有的考生的。这很公平。每个人都难,对于全体来说就是都不难,有什么区别吗?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同一份试卷,会的自然会,不会的自然不会。当然,试题过难对于考生的心情和思想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毕竟高考对于现在的孩子老说依旧是人生重大的转折。但是我想有理智的人,对于试题的讨论也仅仅局限在试题上,而不应该对攻击出题的某个人,试题层面上的讨论是冷静的思考,而对于他人的谩骂侮辱则会让人联想到国民素质和国民心的不健全和扭曲。
关于撕书,这是每年都能或多或少看到的一个场景,包括我高考时期也有撕书的人。只不过今年,因为媒体的放大,而成为全民讨论的话题。撕书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兴奋和怨恨两者并存。其实就我看到的情况而言,撕书的孩子,大多是学习一般,讨厌读书,压力也不是很大,而是被父母逼着高考的那类人。很多人归结于他们不懂事情。我想大多数学生还是珍惜自己的课本的,毕竟他跟随了自己三年时光,是他们让考生有资格坐在考场。然而撕书现象似乎越来越多,影响的人群原来越大。其实书本没有错,只不过他成了考生发泄压力的一个工具而已。心态还是心态问题,这些心态在我看来是有点问题的,这不能算得上是考后该有的正常心态。
上述事情,都是高考的衍生品,这里都牵扯到心态问题。为什么考试难有人会去人肉出题人,为什么高考之后就会出现撕书现象。我想这不是一个偶发事件,也不是一个我们所谓批评教育或是力挺所能解决的。我们应该考到这两件事情的诱因,以及我们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考生高考压力过大而没有地方宣泄造成的。如何引导和疏导这种压力,是全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减压不仅仅局限在考前那似有实无的口头表达,而是应该落实到高中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试教育本来没有太大错,只不过我们在应试教育期间没有
结合更好的方法来疏导我们考生的心理,没有注意祖国未来花朵的发育状况,而是一味的灌输所谓的知识。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的压力,他们的个性,都是可以用其他方法来疏导的。
然而我看到的是很多家长和社会人士去支持上述事情,任其发展,甚至认为那是一种正确的方法。我想那是对高考的仇恨,那是对教育的蔑视。这样延伸对于我国教育的影响将是很大的。学生没有必要仇视高考,只能说这种仇视是我们整个社会对于高考对于教育的过分解读,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而且这种压力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
综合而论,我们对于高考教育辩论,对于孩子所谓的关心爱护的时候,我们应该真正的反思,我们整个社会强加给孩子了什么,我们又真的帮了孩子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