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喜欢电影,是因为借助它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白日梦,《复仇者联盟》则在漫画迷的期盼和派拉蒙和漫威公司的商业利益下诞生了。假如没有斯坦·李的奇思妙想,创造了《复仇者联盟》漫画,《复仇者联盟》或许永远也不会被搬上大银幕。对于非漫画迷的影迷和非影迷的漫画迷,或既是漫画迷又是影迷的观众们来说,《复仇者联盟》就像是一盘丰盛的大杂烩,它符合几乎所有观众的口味,科幻、魔幻、喜剧,超级英雄、半人半神、外星人,《复仇者联盟》把这些不着边的元素组合在了一起,作为非漫画迷的观众看过后则可能会有点怪怪的感觉。
IMDB评分8.9,“烂番茄”好评度96%足以证明《复仇者联盟》不仅仅是一部无脑商业爆米花电影,无论从人物的塑造还是剧情的发展,《复仇者联盟》相比漫威之前的超级英雄电影都出色了一大截。(以下文字略有剧透)
关于众多人物的塑造,要平衡好每个人物的出场时间和心理描写是很难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对于《黑暗骑士》的众多人物角色的分配,是采用了交叉剪辑交代来完成,时间平行,空间不同,并行的多场戏交换剪辑,对于众多人物和多场景剧情是百试不厌。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复仇者联盟》,毕竟《黑暗骑士》的真正主角永远只有蝙蝠侠和小丑,而《复仇者联盟》没有主角,只有配角,所以六位超级英雄的出场时间大致是一样的,亏待了哪一位英雄都不行。钢铁侠的臭屁嘴贱、雷神的死板、美国队长的严肃、绿巨人的天然呆,每位超级英雄的形象早已在各自的电影中塑造好了,所以在《复仇者联盟》中只需要神盾局局长将他们集合在一起就OK了。
钢铁侠:钢铁侠在《复仇者联盟》中的设定比在《钢铁侠》中的更加贫嘴、更加搞笑、更加嘴贱,除了绿巨人,高傲的斯塔克先生和美国队长吵过架,和雷神也PK过。美国队长:由于美国队长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开始就被钢铁侠和雷神轮番“调戏”了一下,但美国队长非但没生气,还给他们上了一堂政治教育课,足见队长的大气风范。雷神:刚一下凡间,就和钢铁侠及美国队长来了一场3P,中间又被绿巨人一拳打飞,最后还被狡猾的洛基捅了一刀,哎,真倒霉。绿巨人:《复仇者联盟》中的绿巨人与《无敌浩克》中的绿巨人有所不同,《无敌浩克》中没有涉及到班纳和绿巨人的关系,而《复仇者联盟》中则是绿巨人实际救了班纳,免死于伽马射线下,而且班纳变身成绿巨人的过程没有《无敌浩克》中的那么细腻,还有《复仇者联盟》有点过度夸张了绿巨人的刀枪不入、力大无比,失去了《无敌浩克》中的现实感。
关于剧情的发展,《复仇者联盟》没有将火爆的战斗作为重点,影片的一半将复仇者联盟内部各个英雄的猜测、怀疑、排斥作为重点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影片最吸引人的不是火爆的战斗场面,而是看着各个性格迥异的六位超级英雄们在一个“小房间”内唧唧歪歪,你嘲我一句,我讽你一段。影片中复仇者联盟与洛基的针锋相对,前一刻洛基占上风,这一段复仇者联盟占上风,下一段洛基又占了上风,这种极具戏剧冲突的剧情转变娱乐性十足。影片中突如其来的笑点绝对是影片的一大看点(放心,绝对不是像《变形金刚2》一样的烂笑话),例如臭屁的斯塔克先生一进到神盾的指挥室,就把美国队长、雷神、绿巨人以及尼克·弗瑞给一一调侃了一番,还有最后绿巨人痛扁洛基的桥段,有些本该是煽情悲壮的桥段却突然搞笑了一番,这种冲突的剧情安排十足的娱乐化。
关于最后大战,派拉蒙很明显吸取了《变形金刚》两部烂尾的教训,《复仇者联盟》的结尾大战只有20来分钟,但秒秒是高潮,不像《变形金刚》最后一小时的大战,打打歇歇,而且每段高潮只持续十几秒,不仅浪费影片时长,还浪费剧情的发展。
关于彩蛋,有两个:一是最后一名幸存的Chitauri人(洛基搬来的外星大军)回到外太空的一艘外星飞船上,他向一个神秘人跪下说,他们失败了,征服地球比他们想象的要难。黑暗中的神秘人转过身一笑,原来他就是“死亡的使者”——Thanos(灭霸)!超级英雄们围在一起在吃阿拉伯小吃“shwarma”,与影片结尾钢铁侠托尼·斯塔克开的一个玩笑相呼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