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海的宝山城厢镇

(2014-08-24 01:42:36)
标签:

转载

分类: 吴淞烟雨
如今,把陈化成纪念馆建于宝山大成殿,是不是有点混搭呢?孔夫子和陈老佛都找不到“家”了。
原文地址:上海的宝山城厢镇作者:依仁山人

城厢镇位宝山境东隅,紧靠长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宝山与嘉定分治后,城厢历来为宝山县城所在地,故亦称宝山,又因在吴淞口之北,曾称淞阳镇(山之北为阴,河之北为阳)。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吴淞口西近海一点五公里处设吴淞江守御千户所。由荥阳侯郑遇春会同镇海卫指挥筑土城为所城,故又名荥阳垒。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千户施镇改筑东北面砖城一千二百七十米。

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砖城增高为九米,并挖护城河,宽四米六多。因海潮不断冲刷,城墙逐渐坍陷,又因海盗经常骚扰,廨舍被焚,改为校场。明万历末年(公元1620年)尽坍入海。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于旧城西南零点五公里处另筑新城(土城)。嘉靖三十三年改砌砖城,长二千四百三十三米多,高八米,并开挖了内、外护城河。外城河宽八米、深三米三多;内城河宽六米六多、深二米六多;设西北水关一处和东南西北四面城门,筑有雉碟(城上齿状矮墙)一千一百九十四垛、瞭望台九处。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建四门城楼。嘉靖、万历年间,吴淞所新城设施齐全,一城之中,三总鼎峙,驻有陆、游、奇三把总,军事上处于重要位置。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今城厢东北江岸外,洪武十九年所筑吴淞所城(旧城)被海潮冲入江中,江岸坍进两公里。

清乾隆《宝山县志》载,县城南有绿泉,水色绿,又名六泉。相传其穴有六,乾隆时没入海。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七月,以吴淞所城为宝山县治。十一月第一任宝山知县孔毓珠到任。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改称城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始称城厢镇,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改称淞阳镇。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日伪清乡时分为淞阳(城外)、城厢(城内)两镇。次年合并为城厢镇。

厢镇历史上的手工艺颇有名气,尤以胶布著名。宝山小吃,汤团、年糕颇有名气。宝山城厢县城占地虽仅二点四平方公里,但原有设施颇具规模。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建城后,建有总镇府、千户所署、所学、鼓楼和钟楼、三司署、察院行台、按察行台、演武场、军储仓、军器局等。建县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有县署、主簿署、监狱、典史署和社稷坛、先农坛等。城厢主要街道有以鼓楼为中心的纵横两线。南北为南门、北门两街,东西为东门、石皮、西门(西门外)三街,路面宽四米,片弹石街面,有弄巷二十二条。西门街和石皮街为主要商业街,长一公里余。建县后(公元1725),又辟县前街,民国初年(公元1911)辟县佑街。

宝山城厢曾有芳圃、香雪韵两个园林。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城厢建“养济院”,供贫残无屋者居住。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由宝山第二十任知县赵酉主修的第一部《宝山县志》刊印。

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六月十四日遇异常风潮,水势高数丈,冲坍江东、江西海塘五千余丈,大量居民溺死。灾后江苏巡抚林则徐主持全面兴修宝山海塘,制订筑塘章程,亲临工地巡视验收。九月廿一日开工,次年十一月竣工,修筑土塘五千二百余丈。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春,由宝山第一百二十五任知县吴康寿主修《宝山县志》刊印,史称光绪《宝山县志》。

城厢文人蒋敦复(公元18081867年),原名金和,字子文,又字剑人,晚号江东老剑,诸生,清代文学家。自幼有神童之誉。十三岁就读毕十三经。生性旷达,落拓不羁。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英军入侵,上书两江总督牛鉴,献策抵御,因直言触犯官员,险被逮捕。蒋避祸入月浦净信寺为僧,法名妙尘,号铁岸。鸦片战争结束,牛鉴被撤职查办,蒋还俗,浪迹大江南北,晚年寓居上海,常与当代名士交往,与王韬、李善兰并称海天三友,后又与王韬、马建忠被称为海上三奇士。著有《啸古堂诗文集》、《芬陀利室词》,诗词峻厉风发,有龚定庵之风。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由宝山县民政长(相当县长)钱淦总纂的《宝山县续志》刊印。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七月,诸生王树基在城厢西门外开办林业试验场,土山四周遍植花卉树木,后改称城西公园。公园在城西门外“挹霭堂”西端。公园东傍城河,西靠今友谊路,南临盘古路,今宝山中医医院处。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宝山县续志》载,此地原有数座较小的佚名古园,不仅有邱壑之胜”,还有一些园林建筑。光绪二十四年成立“宝山县城市图书公会”,会址就设在园内的“半茧斋”。宣统二年成立“县农务分会”,会址也设园内。园有堂、榭、亭、廊等建筑。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园被日军炮火所毁。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王钟琦主编的《宝山县再续志》、《宝山县新志备稿》刊印。

宝山县城四个城门原有望江门交泰门通运门镜海门四匾,乃吴邦珍手笔。吴邦珍字士翘,城厢人,清末拔贡,早年留学日本弘文书院。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任宝山县视学。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任县学务课长,后改任第三科长。先后任青浦、昆山、吴江县长,后调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秘书。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府秘书,著有《碧海青云集》。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宝山第十七任知县胡仁济主持筑护城石塘一千三百余丈,捐俸金、卖家产资助,百姓为之感动,称石塘为“胡塘”,至今老人们还叫海塘为“胡塘”。

宝山城厢扼据吴淞口,地理位置显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五月鸦片战争中,英舰侵犯吴淞口。水师提督陈化成率兵抗击,击中英舰六、七艘,英兵伤亡数十人,后因两江总督牛鉴临阵逃跑,陈化成孤军奋战,身负重伤殉国。宝山、上海相继失守,英军大举入侵长江,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次年(公元1843年)上海开埠。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八月七日,天地会首领周立春配合上海小刀会攻占宝山城,二十日清晨撤离。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十一月二十四日太平军李秀成率军经罗店、杨行、月浦,直扑宝山县城,攻打两昼夜未克。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四月中旬,太平军再次攻打宝山城,历时三昼夜,未能破城。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宝山城厢不是战场,但在宝山境内有国军四千零八十六名官兵为国捐躯,阵亡的营(含少校军衔)以上军官十九人。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中,日军屡攻宝山县城,抗日英雄姚子青(黄埔军校六期,中校营长,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率领全营六百壮士,坚守孤城,浴血奋战,城毁人亡,壮烈殉国。

宝山城厢兴办教育历史较久,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宝山八十一任知县范仕义于城厢学宫东北隅筹设“学海书院”。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城厢设立“城市图书公会”,为宝山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县绅潘鸿鼎、袁希涛提倡新学,首创“宝山县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春,在参将署旧址开学。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开办“师范传艺所”,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设“绘丈学校”。

民国六年二月(公元1917)宝山城内邑庙东楼开办“通俗教育馆”,设图书、博物两部。

民国七年四月(公元1918)城厢开办“贫民习艺所”,为失业人员辟谋生之路。民国十八年冬(公元1929年),改为“贫儿教养所”。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办“甲种师范讲习所”,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改称“县立宝山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在师范学校旧址开办“宝山中学”。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县立初级中学”在城厢开办,次年迁至吴淞镇。

民国十七年二月(公元1928年),城厢中心“镇海楼”(鼓楼)开办“民众乐院”,有读书、演讲、弈棋、书报、音乐等活动。

民国十八年八月(公元1929年)宝山县“通俗教育馆”扩充馆址,改建为“民众教育馆”。

民国十九年三月(公元1930),南门外辟公共体育场,租民田十一亩余。

参将署旧坊在城厢石皮街(今宝山小学),相传为宋韩蕲王(世忠)驻节处,门前有坊,称“江南重镇坊”,一九六六年拆除。“镇海楼”居城厢南北东西四街之中,也称鼓楼。原楼上有韩世忠、梁红玉神像,“八一三”战争时楼毁,仅存下层四壁,后被拆除。

清道光年间在城西北建化成祠(今宝山中学),纪念抗英民族英雄陈化成,塑有陈公像,并有战袍等遗物,后被拆除。宝山中学的旧祠遗址旁,一九八四年我调离时,还遗有高大挺拔的龙柏十来棵。二零一一年再去看时,可怜只剩一棵了。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参将署址建“报功祠,纪念造福宝山人民、修建石塘的县官胡仁济(原祀于邑庙和海神庙旁),后拆。碑文、祠界石原存宝山小学,不知还在否?

“大成殿”亦称圣人殿,为文庙(孔庙)主要建筑之一,在今宝山临江公园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殿外筑坛,环围石栏,春秋丁祭时,乐舞于此。殿两侧有东西庑各八间,东北为“崇圣祠”,南为“丁东门”,左右翼房为“名宦祠、“乡贤祠”,西有“土地祠”,丁东门正前有“棂星门”,东西建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两座,棂星门东南为“奎星阁”。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海溢,多数建筑倾圮。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和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两度重修。民国十四、十五年(公元1925年、1926年)因驻扎军队,损毁。八•一三战争时,所有祠、堂、阁、署均遭日军炸毁,仅存大成殿一椽。

宝山城厢屡经战火和海潮侵袭,古迹几乎荡然无存。

               (相关宝山史料照片见相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