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戴望舒《雨巷》中的“太息”和“颓圮”
(2013-01-23 10:01:58)
标签:
戴望舒雨巷咬文嚼字海天旭日教育 |
分类: 语文天地 |
读戴望舒的《雨巷》,你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诗中“太息一般的眼光”中“太息”该作何解?
二是诗中“到了颓圮的篱墙”中“圮”字该如何读?
以下回答,供你参考:
先说“太息”的解释。太息,一般可理解为“太”是“叹”的通假字,“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这样解释最为直接和便捷。我们曾去过江苏太仓,由“太仓”的“太”,我又想到了“太息”的“太”。“太仓”的“太”,是大、广大的意思(太仓就是大粮仓)。“太息”的“太”,有时也可作“大”来理解。“太息”,就是大声长叹,或深深吸上一口气,然后大声长叹。有例可证:
①《庄子·秋水》:“公子牟隐机太息,仰天而笑。”
②《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③《史记·苏秦列传》:“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 。’”司马贞索隐:“太息,谓久蓄气而大吁也。”
当然,对一个词的理解,应该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也。
戴望舒《雨巷》中说:“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结合语言环境,把这里的“太息”理解为大声长叹显然不妥。首先,诗中“太息”一词是修饰“眼光”的;其次,上下文有“默默”、“飘过”、“梦一般”等词语。如把这里的“太息”解释为大声长叹,是否动作太大,与语境不符,而且破坏了《雨巷》的诗境呢?
再说“圮”字该如何读。说到“圮”,有必要拿来另一个汉字“圯”作比较。“圮”和“圯”,是形似字,都是提土旁,但前者右半部分是不封口的“己”,后者右半部分是全封口的“巳”字;“圮”字应该读作“pǐ(音‘匹’)”,“圯”字应该读作“yí(音‘宜’)”。两者不能混淆。
《雨巷》中“到了颓圮的篱墙”一句中,“颓圮(tuípǐ)”的意思就是坍塌、倒塌。示例如下:
①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暮抵一古废兰若,相与投宿,墻屋颓圮,寂无人声。”
②《明史•毕懋康传》:“二闸创自永乐初,日久颓圮,急宜修复。”
顺便说一说“圮”的形似字“圯”。我之所以记住了“圯”字的读音,是因为《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一段关于张良“圯下取履”的故事。原文说: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文中的“圯”是“桥”的意思,“圯上”就是桥上,“圯下”就是桥下。
汉字很复杂,譬如:开口“己”,闭口“巳”,半开半关就是“已”。又比如:瘦子“日”,胖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