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京剧《九伐中原》剧情的“硬伤”

(2012-12-18 16:49:35)
标签:

九伐中原

红逼宫

铁笼山

奚中路

海天旭日

分类: 门外谈艺

浅谈京剧《九伐中原》剧情的“硬伤”

    《九伐中原》濒临失传,上海京剧院对这个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这种精神是十分可嘉的。总体来看,《九伐中原》剧本的统筹和整理基本可行,演出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但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或改进的地方。

先看《九伐中原》的剧情介绍:

 

    三国,魏将司马师自败蜀后,跋扈专权,剑杀贾诩。魏主曹芳忌之,与张皇后父张缉密议,暗写血诏,拟连接各路诸侯诛讨司马。司马师得知消息,搜出血诏,杀死张缉,又杀张皇后,废曹芳。后姜维伐魏,司马师、陈泰大败,困守铁笼山,与郭淮会师。姜维断其水道,司马师拜泉得水。姜维约西羌国王迷当率兵十万相助,司马师命陈泰游说迷当,并诈称姜维曾辱骂迷当。迷当信以为真,反助魏以攻姜维。与司马师合力夹击,姜维大败,向汉中败退而去。

 

    看了上京的《九伐中原》后,总在想一个问题,即:“红逼宫”中,司马师是一个飞扬跋扈、刚愎自用、杀人如麻、弑君专权的恶人,按常规剧情的演进或观众心理的期待,司马师必然会得到“失道寡助”的报应。于是,在“铁笼山”一折中,司马师被姜维包围后兵陷山谷,根据观众的心理期待来看,姜维代表的是“正义之师”,必然是“得道多助”;进而灭司马师于铁笼山中,也是必然的。万万没有想到,事与愿违,整台戏的结局却是南辕北辙:“正义之师”姜维断了司马师的水道,坏人司马师走投无路之际却“拜泉”得水,得到天助,并赢得了迷当十万蛮兵前来相助,反而把姜维的“正义之师”打得落花流水。剧情最终走向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反面,即变成了得道者“寡助”,失道者反而“多助”的反伦理的结局。所以,怎么看就怎么别扭了。

 

浅谈京剧《九伐中原》剧情的“硬伤”

红逼宫

   

    其实,读一读《三国演义》第一〇九回《困司马汉将奇谋·废曹芳魏家果报》就知道,小说中的相关情节是:姜维在董亭与徐质交兵大败,遂造木牛流马运粮,诱杀了徐质,又于铁笼山围住了司马昭,但被郭淮使来的降魏羌兵杀败,姜维用郭淮射来之箭射死郭淮,败回汉中。曹芳欲图司马师、司马昭,被司马师所废,立曹髦为帝。

    原来如此——原作中“铁笼山”故事发生在前,“红逼宫”故事发生于后。在铁笼山被围的是“路人皆知”其心的司马昭(司马师之弟),而“红逼宫”中废魏主曹芳的才是司马师。京剧《九伐中原》却把“铁笼山”和“红逼宫”的故事换了个个儿,或者说在进行剧本整理的时候,为了寻求剧情的完整性,剧本就把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人物和并无必然联系的情节杂糅在一起,所以才形成了如今这样有点别扭的剧情。

    “红逼宫”在前,竭力表现司马师的刚愎自用、草菅人命,给人的印象是司马师是罪恶昭彰之人,不除不足以平愤。所以,观众期待司马师在后面的戏里会遭到严厉惩罚。而移到后面的“铁笼山”,剧本原拟将剧情推向高潮,却又是以司马师获胜、姜维大败告终。观众看后不禁发问:这出戏的主题究竟是什么?难道是得道者“寡助”,失道者反而“多助”吗?笔者以为,这正是《九伐中原》剧情的“硬伤”。

 

浅谈京剧《九伐中原》剧情的“硬伤”

姜维败走铁笼山

 

    至于《九伐中原》把原作中被困铁笼山的司马昭移花接木为剧中的司马师,那是“演义”的需要,尚无伤大雅。剧中这样的“演义”其实不少,譬如剧中被司马师“逼宫”杀死的谋士贾诩,在《三国演义》原作中是这样交代的,即:在魏文帝曹丕当政之时,贾诩被委以太尉职位,晋升爵位为魏寿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后安然活到七十七岁,寿终正寝。三国中,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在《九伐中原》中却为魏主曹芳出了个馊主意,即让魏主派司马师抗击姜维40万大军,而只给司马师5千兵力。以5千兵对抗40万大军,明摆着就是让司马师前去送死,智商再低的人也看得明明白白,何况是老谋深算的司马师。呜呼!贾诩所献之计“技术含量”太低,所以,他被司马师一剑刺死也是咎由自取。反言之,剧中贾诩就是以如此愚蠢之策,逞匹夫之勇,授人以柄,进而找死送死;当然,他在曹芳眼里,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剧中这个情节的设计,真是太冤枉了被人誉为“毒士”和“跳槽大师”的贾诩了。

 

浅谈京剧《九伐中原》剧情的“硬伤”
贾诩舌战司马师

   

    又譬如,“红逼宫”中,魏主曹芳忌惮司马师兄弟,与张皇后父张缉密议,暗写血诏,拟连接各路诸侯诛讨司马。而《三国演义》中,和曹芳密议的应该还有2人。原作中说:“芳退入后殿,顾左右止有三人:乃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缉乃张皇后之父,曹芳之皇丈也。”诚然,戏曲为了人物经济,情节集中,为突现张缉一人,从而略去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两人,应该说是允许的,毕竟这两人的略去对剧情的演进没有丝毫影响。

    至于“大草坡”一场,看后觉得跟剧情没有太大关系,整合在《九伐中原》中反而显得繁复冗长。笔者以为,从剧情紧凑出发,这场戏还可以删繁就简。

 

浅谈京剧《九伐中原》剧情的“硬伤”
迷当演兵大草坡
 

    《九伐中原》的开掘整理,使一出几近湮没的传统戏重见天日,这是上海京剧院做的又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至于《九伐中原》的“硬伤”,也是该剧今后再次上演时应该予以“修复”的。如何使《九伐中原》的剧情更自然、更紧凑、更流畅、更合理,希望该剧导演、演员和剧本统筹、整理者能精益求精,努力使《九伐中原》成为上海京剧院发掘京剧传统剧目、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