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常秋月演《玉堂春》——兼谈逸夫舞台“闹场”风波(光影记事)
标签:
京剧玉堂春起解会审常秋月海天旭日娱乐 |
分类: 门外谈艺 |
2011年3月27日晚,去逸夫舞台观看北京京剧院一团新秀常秋月主演的荀派全本《玉堂春》。这场戏的戏票,我是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然买好了的。
去年,曾看过北京京剧院“走马换将”来上海演出的《四郎探母》,常秋月饰演剧中的铁镜公主,其唱功、其扮相,十分出彩,至今难忘。此后,在网上搜到了常秋月的博客“秋月常歌”,并在我自己的博客上作了“友情链接”。记得看过她的“铁镜公主”之后,我就表示,倘若常秋月再到上海演出,我一定会“卷土重来”捧角儿。
一个多月前,去逸夫舞台,看到了常秋月将于3月26、27日再来上海演出《典妻》《玉堂春》的广告。从戏名推测,《典妻》应该是根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沪剧名家杨飞飞早就演过,并已成为沪剧“杨派”经典剧目。从《典妻》和《玉堂春》中二选一,我当时没有多加考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玉堂春》的戏票。这是因为,广告上标明了此次演出是《玉堂春》“全本”。看过《起解》,看过《会审》,都是折子戏,唯独没有看过“全本”,何况是我喜爱的荀派新秀常秋月主演。
每次看戏,我总要买一份节目单留做纪念,这次却没有。大堂里的桌子上听说是有节目单片可以随意取阅的,我进入检票口时离开场还有一刻钟,随意取阅的节目单片却已告罄,此所谓未看演出,已觉遗憾。没有节目单,回去要写点文字,就没有了“柺杖”,好在邻座的老夫妻腾出1份,转赠与我。
荀派全本包括《游院》(旧称《嫖院》)、《庙会》、《起解》、《会审》、《探监》、《团圆》。是晚,戏从“游院”演起,前几场的剧情演进基本是“提纲挈领”式的,线条比较粗。演至沈燕林被毒死后,演出竟然跳过《起解》,直接进入《会审》,于是就掀起了一场风波。台下的老戏迷不少,知道《起解》的精彩,遂以“欺骗”、“忽悠”、“起解”、“别演了”等言辞,不顾情面地打断了台上王金龙的道白。更有老戏客高叫:“你们要这样演,干脆把它叫作《新玉堂春》算了!”在老戏迷心里,省掉极其关键、最为精彩的《起解》一场,是有偷工减料的嫌疑。
戏演不下去了,台上台下,都不免尴尬,大幕只得徐徐拉上。于是就有一位剧团领导模样的男士来到大幕前解释,但“闹场”的老戏客却不由这位领导分说。僵持片刻,常秋月来到大幕之前,这时她已穿上了苏三的红色“罪衣”,戴上了双鲤“女枷”。观众到底是喜爱常秋月的,顿时鸦雀无声,听她含笑解释。当听到常秋月“观众想看就演《起解》”的承诺,台上台下,“前嫌”顿消,观众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起解》《会审》两出,常秋月的戏份特重;尤其是《会审》一出,苏三“跪唱”良久,这使我想起前段时间天津名角刘桂娟在逸夫上演《陈三两爬堂》,其中陈三两的“跪唱”可与今晚苏三的“跪唱”比肩。应该说,这对演员绝然是体力、精力、功力的严峻考验,难怪剧团要省掉《起解》一场呢。倘若全本《玉堂春》由两位演员替换着演前后苏三,对演员而言,如此会更合理些。
关键时刻,常秋月彰显了“角儿”的范儿,既然演了原拟省略的《起解》,那就倾尽全力,一词一句,一腔一调,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毫不懈怠,绝不敷衍。从《起解》到《会审》,从《会审》到《探监》,从《探监》到《团圆》,常秋月唱做俱佳,让人服膺,教人陶醉,使人赞叹:好一个大气的“角儿”!
转而一想,《玉堂春》全本演出,绝对不能省却《起解》;在传统京剧的演进之中,《起解》即使从《玉堂春》中“孤立”出来,它也是百看不厌、百听不倦的经典。这样一想,今晚老戏客的“闹场”并不是没有道理。也希望常秋月能理解、谅解喜欢她、珍爱她的上海戏迷。
美丽善良的“烟花女”玉堂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