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嫪毐”作“嫪毒”
(2011-02-21 16:11:00)
标签:
光明日报咬文嚼字嫪毐月氏冒顿海天旭日教育 |
分类: 语文天地 |
2011年2月18 日《光明日报》第14版《读者之窗》的“求疵”一栏载有张巨龄《莫将“冒顿”读“mào dùn”》一文。文中说:
一字多音、音随义转,是汉字的特点之一。例如,战国时期有个叫“嫪毒”的人,如果呼唤他,就不能叫他“妙独”或“烙独”,而应该叫“烙矮”,即“lào
张巨龄文中的“嫪毒”写错了,应写作“嫪毐”;“嫪毐”的汉语拼音也标错了,“lào lǎi”应标作“lào ǎi”。
毒≠毐
嫪毐(?-前238)是我国战国末期秦国人物。他受吕不韦之托伪为宦官入宫,与秦始皇母亲赵太后私通,因而倍加宠信,受封为长信侯,并自称为秦王的“假父”。后来因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始皇处以极刑,车裂而死。陈凯歌执导的故事片《刺秦》中,嫪毐一角是由王志文饰演的。
张巨龄文章又提到:
还有“月氏”,它是古代穿梭于敦煌、祁连之间的一个游牧民族,称“月支”。这里的“氏”,要读“支”的音,即“zhī”,而不能读“shì”。
月氏,古读“ròu zhī”(音如“肉支”),也作“月支”;《说郛》卷八十五引释適之《金壶字考》曰:“月氏,月音肉。”现可通读为“yuè zhī”。张巨龄文章提到了“月氏”,笔者做点补充。
【附:张巨龄原文】
莫将“冒顿”读“mào dùn”
张巨龄
同样,近日有关声像媒体播放的电视连续剧《美人心计》中,所有人物提到“冒顿”这个人时,都称他“mào dùn”(音如“茂炖”),也是一个误读。
“冒顿”,是西汉时期北方匈奴的首领单于之子,后来也做了单于。《史记·匈奴列传》中说道:“单于有太子冒顿。后有所爱于阏(此处读如‘烟yān’)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
唐代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一书,对它注释道:“冒,读如‘墨’”。至于“顿”这个字,在这里也不能读“dùn”,而应该读作与“独”相同的音,即“dú”(见《古今韵会举要》所注:“当没切”)。
汉语语音的变换是丰富而讲究的。同样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读音。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不能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