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淞烟雨·吴淞口,那一道洋溢着诗情的防浪石堤

(2007-08-04 17:16:53)
标签:

文学/原创

吴淞

吴淞口

廖仲恺

郭沫若

朱自清

应修人

沈从文

游记散文

分类: 吴淞烟雨

吴淞口那一道洋溢着诗情的防浪石堤

---------------------------------------

吴淞烟雨·吴淞口,那一道洋溢着诗情的防浪石堤

 

 

在黄浦江的下游,湍急的江流中,有一道用形形色色的花岗岩累叠而成的防浪石堤。不知它建于哪朝哪代,长长的,默默的,一边连接着美丽的吴淞,另一边则延伸到黄浦江的中流。

假如你从异国他乡坐船归来,看见这道防浪石堤,你就知道你回到了祖国,回到了上海——船底下跳跃着的,已经是黄浦江的浪簇。是的,在漂泊海外的赤子的梦中,这道防浪石堤便是祖国的象征;在浪迹天涯的游子的眼中,这道防浪石堤便是上海的标志。

进入这道防浪石堤,就是上海,就是中国;走出这道防浪石堤,就是大海,就是辽阔,就能直面整个世界……

真的,那是一道让诗人诗兴遄飞,或引吭浩歌、或低吟浅唱的洋溢着诗情的防浪石堤。

“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这是“南社”发起人之一、著名革命志士陈去病(巢南)于1908年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之际,由上海乘船渡海赴广东从事革命活动,路经这道防浪石堤时的豪歌。

“兰舷百尺凭都遍,目送吴江远。白鸥追逐口呢喃,欲问海波何处漾深蓝?”这是廖仲恺先生于19229月代表孙中山,自上海赴日本与苏俄代表会谈反对帝国主义等问题时,船出吴淞防浪石堤后的吟哦。

“鼎食钟鸣亦已奢,如山巨舰似浮家。微茫一发吴淞岸,但见斜阳蹴浪花。”这是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于1923年赴美国留学,船经这道防浪石堤、回眸吴淞时的讴歌。

 

吴淞烟雨·吴淞口,那一道洋溢着诗情的防浪石堤

                         郭沫若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含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笑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是郭沫若先生不顾国民党当局尚未取消对它的通缉令,1937年毅然离别妻子儿女,从日本潜回祖国,在船上遥遥望见吴淞防浪石堤时的壮歌。

吴淞口的防浪石堤哟,牵动着多少人的梦魂,撩拨起多少人的遐思,凝聚着多少人的真情——

吴淞口的防浪石堤,凝聚着诗人泣血的悲情。郭沫若在他的诗集《吴淞堤上》中写道:“一道长堤隔就了两个世界。堤内是中世纪的风光,堤外是未来派的血海……”那是他对黑暗的旧中国愤怒的控诉。

吴淞口的防浪石堤,凝聚着诗人真挚的友情。还是我们的郭老,在他的《赠友》一诗里写道:“吴淞堤上的远眺/吴淞江畔的夜游/多情的明月与夕阳/把我们的影儿/写在水里/印在沙上/沙与水上的影儿/是容易消灭的/我心眼中的一个影儿/是永不消灭的……”那是他对友人真挚的倾诉。

吴淞口的防浪石堤,凝聚着诗人温馨的柔情。“湖畔诗社”、烈士应修人在上海任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时,曾多次来到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歌。“不歇的波浪/终不歇地向岸边汹涌/这边才响得飞敷地濡濡地低了/那边又匍蓬地捧起一个碧波来/恰像那万条雪链蛇儿/连绵地横着身儿蠕动/……我笑那些小草/也要给那些小草笑了/但波儿底活泼/蟹儿底静逸/给我带些回去吗?” 那是他19208月在吴淞的轻歌。

 

吴淞烟雨·吴淞口,那一道洋溢着诗情的防浪石堤

                  朱自清

 

吴淞口的防浪石堤,负载了太多太多文学家们的创作冲动和激情。19209月,朱自清先生经好友刘延陵介绍,来到地处吴淞口的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在吴淞,他结识了叶圣陶先生。授课之余,朱自清先生常常和叶圣陶来到这道防浪石堤,凝眸远眺,任江风轻抚着他们的头发,抚摸着他们的面庞。朱自清先生在给好友俞平伯的去信中,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这里的景色:

“江岸有水门汀砌成,颇美丽可走。岸尽处便是黄浦与长江合流之所。烟水苍茫,天风浩荡;远远只见一条地平线弯弯地横陈着,其余便是帆影笛声,时一闻见而已。每当暮霭四合时,或月色晶莹时,临江伫立,正自令人有‘振衣千仞冈’之感。”

让我们读一读朱自清的好友刘延陵的回忆吧——

“我们初到此地的一个月里,几乎每天下午都同往海边去游逛一番,有时还一同踏上由巨石杂乱地铺垫而成,像一只手臂伸近海面的‘半岛’,然后一颠一拐地行到它的极端,试寻美丽的贝壳,或者静听着比在岸上听得更清楚的神秘的涛声。”

在这一道防浪石堤上,刘延陵和朱自清、叶圣陶共同酝酿着一个美丽的梦。一年以后,美梦成真,他们共同创办的五四以来第一家专门登载新诗和新诗评论的刊物《诗》月刊问世。

 

吴淞烟雨·吴淞口,那一道洋溢着诗情的防浪石堤

           沈从文

 

19298月,在文坛上初露头角、在社会上小有名气的沈从文先生来了,他是应吴淞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先生之邀,前来执教“小说习作”、“新文学研究”等选修课程。在这里,沈从文先生开始了他舌耕笔耘的生涯。他常到这横亘在黄浦江中的防浪石堤上散步,听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构思着以吴淞为背景的小说:《夜的空间》、《建设》、《有学问的人》、《绅士的太太》、《旅店》、《微波》、《萧萧》、《丈夫》、《逃的前一天》……

他在《一个传奇的本事》中写道:“从《楚辞》发生地,一条沅水上下游各个大小码头,转到海潮来去的吴淞江口,黄浪浊流急奔而下直泻千里的武汉长江边,天云变幻碧波无际的青岛大海边,以及景物明朗民俗淳厚沙滩上布满小小螺蚌残骸的昆明滇池边。三十年来水永远是我的良师,是我的诤友,给我用笔以不同的启示。” “海潮来去的吴淞江口”呵,给沈从文送来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吴淞烟雨·吴淞口,那一道洋溢着诗情的防浪石堤

                周有光夫妇

 

吴淞口的防浪石堤,还见证了一朵朵美丽的爱情浪花。著名昆曲研究家张允和在《最后的闺秀》一书中以《温柔的防浪石堤》为题,以优美的笔触,回忆了她和汉语拼音的首创者之一、语文学家周有光的初恋故事:

“那是秋天,不是春天;那是黄昏,不是清晨;倒是个1928年的星期天。有两个人,不!有两颗心从吴淞中国公学大铁门走出来。……吴淞江边的草地,早已没有露水。太阳还没有到海里躲藏,海鸥有情有义地在水面上飞翔。海浪不时轻柔地拍击着由江口伸入海中的防浪石堤。这石堤被年深日久的江水和海浪冲击得成了一条长长的乱石堆,但是还勉强地伸入海中。……周围是那么宁静,天空是那么蔚蓝。只有突突的心跳、淡淡的脸红在支配宇宙。……这一刻,天和海都似乎看不见了,只有石头既轻软又温柔。不是没有风,但是没有风;不是没有云,但是没有云。风云不在这两颗心上。一切都化为乌有,只有两颗心在颤动着。”

彩霞与江鸥齐飞,金涛与心潮齐鸣。漫步在吴淞口的防浪石堤上,掬一捧黄浦江的水,你就会由衷地感叹——这里是黄浦江动人的终端,又是黄浦江和万里长江、浩瀚东海的汇合点;这里是让人“走”出去就可以走向辽阔、走向世界的美丽的门槛,又是诗人们长歌短赋、言志抒情的舞台。

吴淞口的防浪石堤哟,只要你在,动人的诗歌就一定会永远在这里回旋!

 吴淞烟雨·吴淞口,那一道洋溢着诗情的防浪石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