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投其所好”是“大师”行骗的开始,鱼饵丢下去,就等鱼儿上钩了。但是,早有警惕之心的鱼儿,并非全都是见了鱼饵不要命的主儿,他们虽然会围着鱼饵转,而要真正上钩,还需要“大师”再加一把劲,于是,“大师”摇身一变,又成了演讲家,口才相当了得。这便是“大师”行骗的第二步。
唐宪宗之时,蔡州吴元济叛乱,御史中丞裴度亲往蔡州,一番观察之后,裴度得出结论:蔡乱可平,建议围剿,假以时日,必成大功。裴度的建议遭到了朝中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上书要求唐宪宗罢兵了事,不可惹祸上身,一时间朝议汹汹,莫衷一是。在此情况之下,时任中书舍人的韩愈发言援助裴度,力言应将讨伐大业进行下去,不可半途而废。韩愈不是纸上谈兵之人,也非空发议论之人,他上《论淮西事宜状》,详谈讨伐应该注意的事情,共计六条,其中一条提到了蔡州的同盟军淄青、成德两道。韩愈认为,淄青、成德两道,与蔡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现在听闻天子讨伐蔡州吴元济,自然会出手相救,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从淄青、恒冀两道的具体情况来看,他们的出手相救又显得“很不给力”,他们各自军力薄弱,能不能自保还是问题,所以,他们的支援,无非是虚张声势,至于直接派兵出界相救,公然与天子为敌,则是断断不敢。
这便是成语“虚张声势”的来历,本来是针对唐代力量薄弱而又故作强大的淄青、恒冀两道来说的,后来好多的“大师”加入到“虚张声势”的队伍中来,成为淄青、恒冀两道的衣钵传承人。
“大师”的“虚张声势”之所以能够出现,之所以能够成功,源于人的头脑中强大的名人效应,或者权威意识,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是有着无名的敬畏,而“大师”“专家”“世界知名学者”“祖传秘方”“宫廷秘制”等头衔,代表的是无上权威,它们一旦进入人的大脑,就特别容易挑动那根信任与崇拜的神经,一路绿灯,跟着“大师”们的步伐走了。现在网络中生成了一个新词叫“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但是觉得对方很厉害。就是这种心理,无形中生成了一个个“大师”。想想那些年我们追捧过的“大师”吧,如今只能用“呵呵”形容了。
庄子在论辩、写文章时,运用了“三言”手法,其中有一条叫“重言”,也就是借助古代先哲或者当代德高望重者的话,增加自己论说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来止息不同于己的言论。“大师”们行骗也懂得此道理,他们遵循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理念,坚持的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学历造假、身份造假,他们一个个来历不明,却又一个个来头不小:有的人下岗职工一个,既没有行医资格,亦没有营养师资格,却成为盛极一时的“养生专家”;有的人文盲一个,却把自己标榜为“全球××行业首席专家”,招摇撞骗,钱财满肚;有的人无业游民一个,买来几套行头之后,摇身一变,成了“××”级别的“军官”,用那一身象征忠诚与诚信的军装来骗取女孩子的欢心,最后留给对方一片伤痕累累。
第二,真假杂糅。诸多光鲜亮丽的头衔,亮瞎了一部分盲目追随者的眼,他们已然绝对相信“专家”“大师”的话了,这样一来,“大师”钓上来的鱼多了一部分。对于剩下的犹豫不定、略带警惕的鱼儿,“大师”们决定趁热打铁,继续忽悠。
为了赢得“鱼儿”们的信任,“大师”们的忽悠要有一定的现实根基,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吸引“鱼儿”上钩的重要一环,有了信任,万事就好办了。为此,成功的“大师”都变成了合格的“自学人才”,他们拿个自学学位或许是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在行骗之前进行了“岗前培训”,做了很多功课,书籍、论文、电视节目、报纸杂志均是其活动范围。算命者学五行八卦、四柱排盘;“养生家”学经络,晓人体;电信诈骗者学网络,懂金融;马路“大师”学表演,知古玩。
“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大师”们中的佼佼者,不会吹竽的他,竟然能在齐宣王的宫殿里享受优厚待遇,能在吹竽队伍中不被发现,源自他上岗之前的功课做得相当出色。每首曲子的节奏、律动他都知晓;吹竽者的动作、神态他都明白,心中有曲,心中有样,南郭先生才能随着摆动的队伍一起摇摆,才能与律动的手指同一节拍。如若没有细致的学习,或许南郭先生的骗局在第一天入宫之时就已被察觉了。
人人都要进步,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一日不学习,心里不踏实”,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准确抓住人们的心理,“专家”们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全能型人才,“专家”们不再是某一行业的专门人才,而成了无所不能、包治百病的复合型人才。娓娓道来、滔滔不绝的言论,听起来真的是权威性十足,让“鱼儿”们甚感佩服,故放松了警惕,对所谓的“专家”有了信任。
第三,故弄玄虚。信任有了,接下来什么都好办了。接下来,“大师”们就要让自己的“宝贝”登台亮相了,这“宝贝”可以是技艺,亦可以是产品性能,总之要把吸引对方的看家宝贝的好处吹得天花乱坠,故弄玄虚,进一步吸引、打动“鱼儿”们。
棘刺雕猴说的是燕王非常喜欢小巧玲珑的东西,有一次燕王招聘能工巧匠,制作能够让自己欣喜的小物件,招聘结果很理想,卫国有一个人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他的拿手绝技是在棘刺的尖端雕刻母猴。见惯了小巧之物的燕王,之前时不时自诩见多识广,但是此时也只能是自叹“坐井观天”,从未见过“棘刺雕猴”之技。急于见识新玩意儿的燕王,当下决定高薪聘人,只为早日得见人间奇物。燕王很着急,但是卫国人很淡定,他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三点要求:一是燕王半年之内不能进入他的工作间;二是燕王不能饮酒吃肉,以表敬意;三是要在雨晴日出、阴阳交错之时观赏。卫国人的要求很另类,但是这个社会就是不怕另类,就是不怕离谱,越另类越离谱越能吊起人的胃口,燕王就被这种另类攻势俘虏了,他非常听话地按照卫国人的要求去做了。于是,卫国人便堂而皇之地在燕王的宫殿里住了下去,各种待遇规格都很高,而很长一段时间燕王都没有也不能观看卫国人正在进行的工作,这便是卫国人“故弄玄虚”的效果。其实,卫国人的话云山雾罩,根本经不起推敲,一个做削刀的铁匠撕下了卫国人的伪装。铁匠从他的工作实际中断定此事不靠谱,因为,各种小巧之物都是用削刀雕琢而成,按照常理,所削之物必然要大于削刀,削刀方能有下刀之处,但是,自己平生从来没冶炼过也没见过比棘刺顶端还小的削刀,因此,铁匠断定卫国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师”。于是,将这个道理告诉了燕王,并且建议燕王,让那位“大师”亮亮自己的雕刀,一切都明白了。
铁匠所说的道理并不深奥,道理说出来之后燕王马上明白了,他马上派人将卫国人叫了过来,说想看看他的削刀。棘刺雕猴本是无中生有之事,卫国人哪里有什么削刀呀!
虚张声势、真假杂糅、故弄玄虚,是真正进入骗局之后,“大师”的葵花宝典,为“大师”赢得了不少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