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读史记札记27:改革的共识
2012年春晚落幕了。这届春晚如何,一定是肯定与否定两种声音并存。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导演很努力,但是,结果难于达成共识。众口难调嘛,怎么可能交口称誉?只要当春晚导演,被拍砖是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上春晚的演员同样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哪位上电视的人不挨骂呢?怕,就别上电视!好在上春晚挨板砖并不重要,央视影响力虽不如以前,但是,就宣传效果言上春晚和不上春晚肯定不一样。
不过,对春晚好与差的共识难于达成一致并不重要,至多是跳台,想看什么看什么。反正这些年各省台的春晚花样翻新,与央视春晚较劲的省台夥矣。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演员阵容庞大得很,央视不请我请,我可以花大价钱请大腕。电视春晚竞争的结果是百姓受益。可供选择的春晚节目多了,大家观赏的内容也多了。
共识在春晚评价上并不重要。但是,在有关国家方针大计上的共识却非常重要。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兼并六统一天下缘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变法之前,韩、赵、魏、齐、楚、燕都是战国时的强国。秦国远在西方雍州,被山东六国当作夷翟看待,极不显眼。但是,秦孝公立志变法,弯道超车,追赶六国。商鞅入秦,与孝公一拍即合。君臣之间达成了共识: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的第二年遇到了一大难题:太子犯法。这位太子即是秦孝公死后即位秦惠文王。
秦惠文君处死了商鞅,但是,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
中国古代社会的君主制是典型的集权政治。集权政治的特点之一是人治,人治政治是以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为法,所以人亡政息就成为一种必然。一朝天子一道法,一个将军一个令,一任领导一本经。
秦孝惠文君恨透了商鞅,必致之死地而后快。但是,对待商鞅的新法,他却和前任秦孝公达成了共识。他恨商鞅,用极刑处死了商鞅;但他并不否定商鞅的新法。前后两任国君在关乎秦国生死兴亡的大政上保持了共识。恨其人而不废其法,伟哉!正因为秦孝公之后五世秦国国君都能和秦孝公达成共识,秦国终于在正确的轨道上扬鞭奋蹄,吞灭六国,统一天下。
在治国大政上政治精英能达成高度共识实为不易。秦国兼并六国成功的原因学者们讨论了多年,观点大体趋于一致,但鲜有学者关注到从秦孝公开始六任秦国国君在坚持商鞅新法上达成的共识。商鞅变法是秦国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在关系秦国兴亡的改革上形成共识,殊为不易。正是这种对待关乎国之大计的改革上能够形成共认,秦国终于从七国争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赢家。
反观六国,则令人扼腕。
楚悼王时期,此时,魏国名将兼政治家的吴起因受魏武侯的猜忌来到楚国。吴起到楚后,先但任了一年的边地郡守,后来因为楚悼王赏识他的才能而出任令尹,施行变法。
吴起的变法早于秦孝公的变法二十年左右,因此,在战国七雄之中并不算晚。
吴起帮助楚悼王变法时已是楚悼王晚年,不像年轻的秦孝公甫即位就重用商鞅变法,所以,楚悼王、秦孝公两位君主对吴起、商鞅两位改革家支持的力度差别很大。这个差别完全取决君王的生命长度。楚悼王一死,在灵堂之上,“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宗室大臣在吴起变法的过程中受到严重损伤,楚悼王一死,他们公然在灵堂上攻杀了吴起。
楚悼王、吴起死后,吴起的新法虽在楚国仍有一些影响,但大部分内容被废除。楚国从此再没有像吴起这样大规模地变法。秦国变法在吴起之后20年,秦国却因商鞅新法得到此后历代国君的认可而坚持下来。楚国在吴起死后新法遭到废除。结果自然是六代国君达成改革共识的秦国灭掉了未能坚持改革的楚国。痛哉!
改革共识之重要,岂不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