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天津城市快报》
(2011-03-14 11:04:13)
标签:
杂谈 |
答《天津城市快报》
王立群
一、关于《大风歌》和刘邦
1、对于这次讲刘邦,您称自己除了延续了之前的严谨和平实外,主要是做了“一高一低”的调整。您在语言风格上的改变,是您自己主动想去做调整的,还是应栏目组和观众的要求而改变的?
答:这次讲述《大风歌》,我加大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内容上要更注重文化品位,二是形式上要更贴近现实。这种调整是我个人主动的调整,没有谁要求我这样做。我一直认为:语言只是表达思想的媒介,语言无乎内容。适合大众的语言媒介可以使更多的当代人更容易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述最富有学术含量的内容,这是我的追求。它既保持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又让更多的观众、读者喜欢听,愿意看。只有大家喜欢听、愿意看,我们的工作才更有价值。
2、您希望通过这次讲刘邦,让观众最深入认识和了解刘邦哪方面的内容?
答:一个充满市井之气的凡人,一个充满自信的常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一位被大众忽略的兵家奇才,一位善于因人成事的领导,一位不懂妻子又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心爱女人的男人。
3、和之前您所讲过的汉武帝、项羽、吕后等人相比,您认为讲刘邦最容易和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答:现在图书市场上解读刘邦的书很多,但是,往往剑走偏锋,或美化,或丑化,怎么吸引读者怎么写,忽略了大众史学的文化品位。这是最为可怕的一件事。司马迁的《史记》是学术界公认的信史,但是,有人却偏偏说司马迁欺骗了大家,并按照这种思路“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这是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亵渎,是对广大读者的误导,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歪曲。讲出一个比较符合历史记录的我心中真实的刘邦非常不易。这需要坚实的学术功底,需要全面了解历史研究的现状,需要吸收《史记》研究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自两汉以来,古代学者和当代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果这些东西都不看,自管去搞自己的“发现”,实际上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这类“大众历史”书籍的流行造成了媒体的一种误解,以为讲出一个符合历史文献记载的刘邦反倒没有什么“新意”。丑化、美化刘邦反被认为是富有新意,这种倾向非常可怕。
4、在《大风歌》中,您用了很多幽默的词、和网络流行语,您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讲史风格而特别去关注一些比较时尚、现代化的词汇吗?
答:不是的,是在6年来写作、讲述大众史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的。这些年,我参加每年的“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年会,写的论文完全是学术风格的语言。因为那是给“小众”看的,《大风歌》是给“大众”看的,二者的阅读对象不同,因此,语言风格上也迥然有别。
5、如果一位身在职场的年轻人想从您这本《大风歌》里找一些职场上的生存手段,您认为他们可以从刘邦身上收获什么?
答:对人生的自信,“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可以失败但不可能被打垮的强大内心世界,善于“因人成事”的智慧,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善于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这些东西对我们今天在职场拼打的年轻人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6、在政治家、丈夫、领导、男人这四个角色中,您认为刘邦最精彩的是哪个?
答:这四种种角色中,刘邦最精彩的是政治家和领导;作为丈夫和男人,刘邦都有失误。刘邦不甚了解自己的妻子吕后,所以,他的“白马盟誓”成功地阻止了臣子的篡位,但是,他忽略了第一个造成西汉帝国危险的是吕后。吕后竟然在他下世后四天秘不发丧,企图族诛全体功臣,差一点葬送了刘姓江山。作为男人,刘邦不能有效地保护他最心爱的女人戚夫人。他下世之后,戚夫人竟然被吕后残害为“人彘”,最终被吕后杀害。
7、您在讲刘邦的奋斗历程时,用了十六个字来总结:“高人指路,贵人相助,个人努力,小人监督。”对于今天的人而言,如何更好地将这十六个字应用到自己身上呢?
答:一个人要进步,确实需要有人为自己指路,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走弯路走错路。有“高人指路”,是一种人生的幸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如果有人欣赏你,提携你,你的成长、进步会较顺利,这就是“贵人相助”。无论他人怎么为你指路,或者怎么提携你,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个人努力”。人的一生,需要两个字:一个是“勤”,一个是“恒”,真正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真正做到这一点,就是尽了“个人努力”了。但是,人是有追求的,这种追求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使迷失自我,这就需要监督。人们痛恨“小人”,可是,“小人”的存在会使我们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人小监督”同样很有必要。
二、关于《百家讲坛》及您的讲史经历
答:《百家讲坛》从最初的讲述科技、人文转变为以讲史、讲传统文化为主,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这个转变非常成功,它使《百家讲坛》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档品牌栏目。
8、这已经是您在《百家讲坛》上读史记的第6个年头了,如果您晚年写回忆录的话,您将怎样总结自己在《百家讲坛》上的经历?
答:从未想过晚年写回忆录的事。如果真要写,这6年应当是一段非常值得回味的六年。因为这6年让我经历了很多。就知识方面来说,6年来讲《史记》迫使我学习了很多知识;就了解人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而言,我对人生、对自己、对社会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这6年我接触了很多过去我一生都不可能接触的许多人,包括高官、巨商、演艺界的精英、文化界的名人,更重要的是接触了更多的老百姓。数十年来,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中进行研究,在同行的“小众”中进行交流,与普通百姓,尤其是全国百姓很少有机会接触。但是,这6年我去过很多地方,包括应国务院侨办之邀到美国参加“名家中国”的文化讲座。虽然读书的时间少了,但是,走了数万里路,接触了方方面面的普通百姓,让我大开眼界,懂得了阅人的重要。这是书斋中做研究无法提供的。
9、您认为现在的《百家讲坛》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今天的《百家讲坛》最大的变化是新人辈出,题材拓宽。
10、有人认为“现在《百家讲坛》的学者为了讨观众喜欢,越来越重故事趣味性,把历史讲成了评书。”您认为现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答:“讨观众喜欢”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怎么“讨观众喜欢”。“讨观众喜欢”是电视讲座的前提,观众都不喜欢,还讲什么?因为你讲了观众不看,有什么用?关键是怎么“讨好”。我理解的“讨观众喜欢”是既坚持文化品位,又有趣味性。语言可以非常通俗,甚至可以非常时尚,但是,内容有很强的学术性,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越来越重故事趣味性”一点错误都没有。做文化普及必须要有趣味性,没有趣味性,观众不喜欢听,根本谈不上普及。但是,不能只重视故事性趣味性,在故事性趣味性的背后还应有学术性,有文化品位。要让学术性、文化品位含而不露地渗透在电视讲座之中。
“把历史讲成评书”也没有错,关键是看谁在讲,在哪儿讲。在电视中讲评书完全可以;但是,评书要放在文艺频道上播,不能放在科教频道中讲。《百家讲坛》是科教频道的一个栏目,不能在《百家讲坛》上讲评书,这一点是常识。我不认为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现在正在播放《大风歌》,大家可以听听,看看是不是评书。
11、《大风歌》这本书的腰封上有两句话:“学者使电视深刻,电视让学者有为”,对于您个人而言,您和百家讲坛的关系是这样的吗?
答:不仅是我,每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学者都是这样做的。没有电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无法传播到普通观众中去。电视讲座让学者有了用武之地,让众多在“小众”圈子里的学者有了谈及专业的平台。这一点可以说是功德无量。没有学者参与电视讲座,也会使电视讲座失去文化品位。电视人懂得电视,但不可能要求他懂得专业,只有让学者作为主力军走上电视讲座,才能使电视讲座更有魅力。
12、如今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很多《百家讲坛》这样的栏目,您认为这会是今后向公众普及历史的最主要方式吗?
答:可能是一种,但是,克隆《百家讲坛》非常困难。我在《百家讲坛》工作了6年,深知讲好每一集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并不是每一家电视台都适合做这种的电视讲座的,最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这里面有三个问题:一是合适的主讲人,二是适合电视讲座的内容,三是适应电视讲座的表达方式。这是举办这类节目的电视台最头疼的三大问题。
13、除让更多的人了解《史记》里记载的历史外,您最希望通过讲《史记》带给人们什么?
答: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不是简单的了解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历史事件了历史人物,并通过了解历史人物了解人性,了解社会,从而加深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
14、对于目前国学热您怎么看?您认为我们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答:目前的国学热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一是国学自身的魅力;二是社会对国学的需求。国学是一国自有之学术,它植根于中国社会之中,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因此,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尽管它曾受到过非常严重的冲击,但是它适合中国的国情,自身的魅力是无法替代的。比如“孔子”和《论语》双双入选“中国文化符号”前20名即是一个明证。从社会需求上看,在经历了“五四”以来西方文化的洗礼之后,中国人民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同时也重新发现了国学的独特价值。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形成了目前中国社会对国学的关注。
15、您在百家讲坛上讲课和在学校的讲台上讲课状态和心态有何不同?
答:在河南大学的讲坛上讲课与在《百家讲坛》上讲课,我的心态没有什么区别,都希望讲好。开始之时,电视讲座上讲得比较拘紧,这是因为紧张所致,但是,经历了6年的电视讲座后,现在已经比较放松了。二者的区别已经非常小了。区别只在于内容,有些内容不适合电视讲座的上,只能在大学课堂上讲。比如《史记》中的“表”和“书”,基本上不在电视讲座上讲。
16、能否讲讲您现在的生活?您每天都在忙碌那些事情?业余时间喜欢做什么?
答:我现在的生活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工作,二是休养。工作有三点:一是在河南大学指导博士生学习专业研究,二是每月进京录制4集《百家讲坛》的节目,三是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些工作中工作是最重的仍然是《百家讲坛》的讲座,为它准备讲稿占据了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业余时间我喜欢打太极拳,听音乐,散步。
17、您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目前您最想实现的一个心愿或目标是什么?
答:我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写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没有更多外在的压力。目前我最想实现的心愿是在经历了长达12个月的《大风歌》录制后好好休息一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