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铜镜的艺术风格特点
作者:赵梦言
在中国,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开始出现铜镜,然后作为日常生活品,被一直沿用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玻璃水银镜的传入并在国内普及,铜镜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铜镜在青铜铸造领域中一枝独秀,其铸造工艺、纹饰、铭文都清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民俗等。
并且青铜镜自身制作精良,各时期的铜镜纹饰或华丽繁复,或清逸灵秀,其独特艺术表现魅力丰富了中国青铜器文化。
在整个铜镜发展史中,战汉隋唐是个巅峰到鼎盛的时期,以至于经常有专家学者把宋以后的铜镜称为铜镜衰退期,这个衰退期是指什么?是铸造工艺的衰退,还是其所表达的艺术美感下降?
宋辽金元时期的铜镜一方面传承了汉唐时期精美的装饰艺术,一方面又吸取了其他艺术门类的特长,铜镜图案的构图运用了超强写实手法,题材多样变化,有花草,神仙故事,亭台楼阁,百姓之日常生活写照,均可在宋辽金时期的铜镜里找到踪影。而在铜镜上运用的这种写实手法,兼收并蓄,不仅丰富铜镜的图案题材,更是一改早期铜镜中古板程式化的几何构图,和虚幻繁复的拘谨,令人耳目一新,贴近生活化和世俗化的宋辽金铜镜艺术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北宋崇道尊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复兴运动高潮时期,所以,铜镜图案大多飘逸灵秀,素朴疏朗,但也因两宋时期战事频繁,资源紧缺,所以铜镜所使用铜的合金比例中锡的使用含量,大幅下降,而铅,锌的增加,使铜镜看起来没有了唐镜银白光亮或漆黑皮壳,但恰恰是这样的铜质配合宋镜淡雅文艺的图案,反而突出了儒家低调之风,极具北宋时代特点。
http://s11/mw690/4a60b13ftd89d31f9bd7a&690
------北宋‘尚家造’铭文人物故事镜-----直径16.8cm
北宋尚家造人物镜,镜面錾刻“尚家造”三字,是商标也属押记。
[押记]---又称花押,押字或签押,画,押花字...等多种称谓。是宋辽西夏金时期人们按照各自的爱好,在有关文字或物品上,使用的一种特定符号。以代表本人,便于验证。
经查阅,在<<宋辽金西夏史>>一书记载,除辽和西夏因为资料缺乏,情况不明外,宋和金朝从统治者到平民.官员都在使用押记。
宋朝15位皇帝.从宋太祖到度宗,每人都有御押.均是一个特殊符号.南宋末年的周密<<葵辛杂识>>别集卷席<<宋15朝御押>>对此也有相关描述。
辽金铜镜上频频出现的各种刻款,花押,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遗存,大量弥补了历史文献上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从未曾记载的一些空白。
http://s5/mw690/4a60b13ftd8d200b0fef4&690
------辽代庭院婴戏镜-----直径21cm
宋流行放风筝,踢毽子,荡秋千,戴面具等众多游艺项目,在<<武林旧事>>卷六<<小记经>>称:临安坊巷中,‘儿戏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数.如相银杏,猜糖,吹叫儿,打娇惜,千千车,轮盘儿,每一事数十人,各专借以为衣食之地...’而辽人喜习宋,镜中妇女凤冠霞披,服饰华美,怀抱幼儿,庭院中其它小儿在做游戏,整个镜面纹饰布局生动,丰富饱满。
金代时期的铜镜,在中原地区开始大量出现以双鱼、双龙纹饰为主要题材的铜镜,尤以双鱼纹饰的铜镜最为典范。
http://s2/mw690/4a60b13ftd8bce2b4f8a1&690
--------金代双鱼纹铜镜-------直径25.8cm
汉人与金人逐渐交融,汉人的先进生活方式和信仰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游牧民族女真金人。
http://s16/mw690/4a60b13ftd89d46d60def&690
---------金代莲花钮座双鱼镜--------直径20.5cm
此面金代双鱼镜装饰有莲花瓣形的钮座,唐宋辽之时的铜镜,已开始使用莲花纹饰,这与当时统治阶层向社会大力推崇佛教有关。
佛经中讲述:佛陀降世的时候,有巨莲开放。所以佛教极其崇尚莲花。《妙法莲花经》中以莲花为喻,甚至有《妙法莲花经》就是妙法莲花镜一说,“经”,就是照人修正心行的“镜”。因此,佛教在金代盛行,莲花纹也大规模使用到铜镜纹饰中。
元代铜镜大多纹饰线条粗矿,以浮雕技法装饰。元代盛行的文人画技法也偶尔体现在铸造青铜镜上,
http://s8/mw690/4a60b13ftd8bc318ca017&690
----元代水荷镜-----直径12cm
该镜整体画面的布局,弥漫着冷寂,萧散之感,宛若一幅元代绘画。在元朝,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很多文人雅士包括南宋世家大族的遗民,均失去晋身之阶,这种政治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作品,均表现出淡泊之志,高蹈之心,和脱尘拔俗之气。
----最后浅谈辽金时期,金银使用在铜镜上的现象:
北方金矿矿藏丰富,辽契丹人曾为采冶阴山(今内蒙东南)金银矿而设山金司,到了金朝,金世宗认为金银是山泽之利,应还于民,并大力推广金朝冶金矿的发展。
而契丹人的金属冶炼技术来自室韦人,911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铁矿冶炼后,金银工业随之飞速发展,这也是契丹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金银器物一向是北方民族的最爱,辽金时期,金银采冶技术的进步为金银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辽金手工艺匠人不但积极吸取了唐宋金银工艺制作的长处,还融入自己民族的特色。
http://s13/mw690/4a60b13ftd89d5004a70c&690
----装饰银壳镜盒的辽代铜镜-----直径18cm
http://s9/mw690/4a60b13ftd89d5636b078&690
藤木做的镜盒,上刷黑漆,用以防腐,但还是大部分已腐烂遗失,只留存当时装饰在镜盒上的银条和银壳
http://s14/mw690/4a60b13ftd89d5abedf6d&690
----包裹在木制镜盒外的银壳,上面也錾刻了精美的辽代典型鱼子地忍冬花纹---
http://s16/mw690/4a60b13ftd89d5e62373f&690
------------银壳上的纹饰细图1------
http://s4/mw690/4a60b13ftd89d600c8eb3&690
------------银壳上的纹饰细图2------
http://s14/mw690/4a60b13ft7c12de11fd5d&690
木质镜盒外所覆盖的银壳完整精美,锤揲,錾花工艺明显。是很典型的辽代早期金银器纹饰布局特点。此镜级别甚高,应是辽代贵族墓葬随葬品,我查阅大量史实资料,战汉唐宋等时期都未见有同类装饰性铜镜出现。契丹贵族的丧葬习俗喜欢用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随葬,后来辽圣宗在统和十年,也就是公元992年正月,‘禁丧葬杀牛马及藏珍宝,甲胄,金银,器玩’。
到了金代金世宗大定年间,还有金章宗明昌,承安年间,这期间是金朝历史上政局最稳定,社会大力发展经济繁荣时期。
1984年,由孔祥星,刘一曼两位先生合著<<中国历代铜镜>>一书中,谈及金代铜镜时,也曾给予正面的论证和极高的评价:“中国铜镜自唐,五代起日趋衰落,金代铜镜却在北国异军突起,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金代在国力稳定之时铸造的精品铜镜,尽情体现出繁复华美之气。
http://s16/mw690/4a60b13ftd8bcb21ea72f&690
-----金代鎏金海兽葡萄镜--------直径16.8cm
http://s10/mw690/4a60b13ftd89d80a74ef9&690
-----鎏金海兽铜镜细节图1------
http://s1/mw690/4a60b13ftd89d847798d0&690
-----鎏金海兽铜镜细节图2-----
镜中海兽形态各异,眉眼清晰,毛毫毕现,与唐代精品海兽相比别无二样,难得是整个镜体纹饰以冷金方式做了装饰处理。唐代海兽镜,见过使用金或银壳修饰镜体,而这种直接把金厚厚刷在镜面上的做法,极尽奢华的同时,也体现了金代铸镜的高超工艺。
任何时期的铜镜工艺,都准确的表达了当时时代的生产发展力和艺术水准,铜镜不但带给我们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同时还帮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曾经有过的辉煌文明和文化精髓。对历史,对过去,人们有太多遗忘,帮助回忆和有所启发的,这也是一种精彩。
铜镜,青铜铸造技术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还原历史的残片之一,每一面铜镜都能揭开一段历史。我们通过对各时期铜镜艺术的解读,可以看到历史下的文明真相和文化内涵。
宋辽金元时期的铜镜是一个历史存在,现在人们对这个时期铜镜的认识,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很多课题和未知等着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去探索和发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宋辽金铜镜的表现艺术,会在中国历史艺术的长廊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