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2008年特刊——编者的话
(2008-11-03 09:07: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章赏读 |
编者的话
这本文集是“《国际博物馆》与中国遗产保护论坛”的论文结集。
《国际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刊物之一,创刊于1948年,以多种文字在全球出版发行,是关于博物馆和遗产保护问题的权威国际性出版物,被AHCI等二十余种权威索引或文摘收录。其办刊宗旨是进行跨学科研究,促进国际专业知识交流,介绍保护和收藏文化遗产的最新理论和最佳方法,推动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政策变革,并在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中为决策者和从业者提供信息支持。
从2006年起,《国际博物馆》杂志开始尝试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合作出版全球中文版。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契机,推动中国文化融入全球对话,译林出版社和《国际博物馆》总部特别策划在2008年第237—238期合刊以多种文字在全球同时出版题为“古老的中国,崭新的博物馆”的《国际博物馆·中国专号》,向世界介绍中国博物馆界的最新动态。为配合这一专号的出版, 2008年5月8日—9日, “《国际博物馆》与中国遗产保护论坛”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这次论坛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博物馆学会、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译林出版社及中国文物报社承办,论坛上同时举行了由《中国文物报》和《国际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在线》等媒体发起的中国博物馆学会传媒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部部长伊安·丹尼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陈海燕、副总经理吴小平,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中国文物报社社长张囤生等出席了论坛并分别致辞。
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张文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主编助理桑德拉,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博物馆学著名专家苏东海,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陈国宁,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等分别在论坛上做了大会主旨发言。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的学术研讨。
应该说,论坛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是2008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最重要的一次博物馆界的学术盛会。博物馆界同仁对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以高度的文化使命感拿下《国际博物馆》的全球中文版版权,并支持召开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会议给予了一致的好评。一本创刊60余年的国际性专业刊物落户中国,对于促进中国博物馆事业与国际接轨,同时对于向世界发出中国博物馆和中华文化的声音,加入全球性的文化对话与交流,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论坛根据《国际博物馆》近来已经确定的专题和中国博物馆的现状设计了很多论题,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部分调整,分为“博物馆综述”、“博物馆专题”、“博物馆与传播”三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会后部分与会者对论文进行了修改,也有一些补交了新的论文,我们进行重新分类编排,形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些文章基本上涉及了当前博物馆界所有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被我们归纳为四个版块。其中关于“博物馆免费开放问题”不仅是今年年初政府大力推动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以来最集中的一次探讨,而且一些文章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尤其值得推荐。
这次论坛上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传媒专业委员会。博物馆的功能中,传播是重要的一块。近年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收藏、研究、展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信息共享、传播角色日益突出。其实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而且是其他任何的传播形式无法取代的,其直观性使参观者得以与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面对面,好的陈列展览不仅可以提供足够丰富、原真、科学、感人的信息,还可以让参观者藉由这些物证进入人类的生存历史环境、文化与精神价值的深层,获得现场般的体验。但是在大众传媒时代,其他形式的传播不仅是必需的,同时也会对博物馆展览的推介甚至博物馆整体形象的塑造、推广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博物馆如何传播以及博物馆传播如何与其他媒体互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2007年4月,为了解这一方面的新动向,中国文物报社曹兵武专程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了该年度的“博物馆与互联网国际大会”,并萌发在中国成立博物馆传媒专业委员会的设想。建议提出之后不仅得到了中国文物报社领导的支持,以及《国际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和《博物馆研究》、“中国博物馆在线”等博物馆行业媒体的积极响应,也很快得到中国博物馆学会及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08年3月即得到有关方面的正式批准,并在论坛上如期举行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和首届会员大会。
在文博界,博物馆是最大的一个分支,但是博物馆的媒体相对较少,《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引进之前仅有《中国博物馆》和《博物馆研究》两本专门刊物。当然,不少文博单位的文博刊物中会编发相当一些博物馆方面的文章,但是博物馆宣传阵地是相对较弱的。2001年,《中国文物报》加大了对博物馆传播的关注力度,除了新闻报道,还开始开设“博物馆版”并很快确立了博物馆传播领域的龙头地位。此外,不少有实力的博物馆开始开设专门的网站,诸如“中国博物馆在线”等专业性的门户网站也开始试水。应该说博物馆相关媒体的发展是很快的。《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的加盟,大大加强了中国博物馆传媒的力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物报》联合几个博物馆媒体协商发起成立传媒专业委员会显得格外顺利。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传媒专业委员会基本上仍然是博物馆内部传媒的协作,以学术信息、观念的交流为主,今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能更加注重博物馆的社会传播,在条件成熟时引进大众传播机构和人员,提升主流媒体对博物馆行业的关注与形象塑造,对共同推动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博物馆文化的建设将会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希望大家关注博物馆媒体建设,关心博物馆传媒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并利用好博物馆传媒这一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
中国文物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