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三部曲

(2007-07-07 12:36:51)
分类: 雕刻时光
 

昨天在电影频道的“盛世华章光影传颂”香港回归十周年电影人庆祝晚会上,看到陈凯歌在推介他即将开拍的电影《梅兰芳》以及演员阵容,包括黎明,章子仪等。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陈凯歌,我心里为他捏把汗,可能因为《无极》的缘故。他说:“其实今天也是我们五个人头一回碰面,而且是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我觉得很高兴。但我们都需要诚惶诚恐地、用心地去拍这样一部电影,因为这个电影的难度其实是很大的……”言语间,感到他的压力。

之后,韩三平作为制片给予了《梅兰芳》高度的期望,大概意思是说这里汇聚了中国最强大的导演和演员阵容,将再现辉煌之类的话。马上,陈凯歌就接着说:“韩总不要给我压力,我只能说我尽力。”说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并不轻松。

虽然经过了《无极》的低迷,但我还是对陈凯歌习惯性的崇拜,因为曾经的《黄土地》《霸王别姬》等等震撼人心的经典。可能我是那种宽容的观众。一个艺术家不可能总是创作经典。可以说,几乎每一个艺术家都很难超越自己的成名作,因为那时候他不用背负任何人的目光和期待,他所想表达的都是呼之欲出的长期生活积累的真实感悟,他创作,只是因为内心的原动力-----一种强烈的欲望,否则寝食难安,没有任何的功利性。所以,展现的往往是真实生活的原汁原味,所以也能在观者中引起共鸣。

然而成名之后,一方面,生活的积累已经消耗殆尽,另一方面,各方面都对你的下一个作品满怀期待。你创作,已经不再单纯,为这个,为那个,为了很多很多,就是不是为自己的真实感悟,于是编造的脱离生活味同嚼蜡的作品,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好像跑题了,其实我是想写贾樟柯。

今天一口气看完了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按照顺序《小武》《站台》《任逍遥》。

小武所给我的震撼,在《站台》和《任逍遥》里面一点点地归于平静。可能是同一题材的东西容易让人厌倦,或者贾樟柯,也面临着那个成名之后的圈?

在有了北野武的合作支持后,所有的想法似乎在《站台》中绽放。于是一部剧情跨越了十年,用n首流行歌曲来作为时间标记讲述中国时代变迁的影片诞生了。有评论认为:贾樟柯的视觉世界中深刻地保持着时间和距离的原始印记,并力图在时间中揭示事件,某些方面很接近卡隆维茨、皮亚拉特和侯孝贤。但视听语言上的用心太甚,痕迹过重,反而使影片略显空洞。

我同意这段评论的看法。如果说小武比较小,那么《站台》就显得很大了。这种大是我所畏惧的。因为在这“大”里,导演想说的东西太多,想表达的太多,我就不知道抓哪个好了,结果最后什么也没抓住。只是记得那一首又一首时代感极强的歌曲和无数长长的镜头还有整部影片偏冷的怀旧色,还有一点点匠气。不过,音乐语言在片中的符号及转场作用也确为一大特色。

而这种趋势在《任逍遥》里,有所增长。声音同样在影片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电视作为一种有声源的运用,标注了电影的所处的年代,和能够标注那个年代的大事件。人物的语言不再是一口纯正的方言,时而蹦出几句说的很生硬的普通话,斌斌的高中生女朋友读课文味道的对白,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影片大了,导演大了,就想玩的玄一点,尝试多种可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说过了,我是个很宽容的观众。

在路上的镜头,每个影片里都有,或是出发或是归来,镜头只是一直跟着,像在忠实地记录,人生的漂泊和不确定,在这种晃晃悠悠的镜头里被我读懂。

不管怎么样,贾樟柯的电影还是我喜欢的真实的那种,关注普通人边缘人,关注真实的生活本身,而不是去编造一些玄焕的根本不存在的神话,大大的空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武
后一篇:痴人游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