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较少在博文里写些直面孩子成长中“问题”的话题,且带有客观或是主观的评价,而今天,第一次尝试。主要是,这个“问题”是好久来一直让我无法回避的。
天浩从不到十个月起就喜欢把拿在手中的“东西”扔出去,起先开始是皮球之类的,后来演变成积木等各种玩具,再最后泛滥成手中所有的物体。开始时,我都不大管他,加上扔球的时候还经常鼓励他,陪伴他玩耍,久而久之他也就习惯了,我们也习惯了他喜欢扔“球”的这一特质。后来有一阵子给他玩积木,记得那个时候他还处在口欲期,好多东西喜欢先放在嘴里叼一下,针对这个我没有特别干预他。毕竟,这是他在用他的方式认识事物,加上口欲期是必须要经历的时期,我又是一贯坚持“男孩放养”观点的妈妈,所以,没有任何不让他“叼东西”的行为和语言去约束他。后来发现,这个口欲期也很快就度过了。而与“叼东西”不时相伴的还有就是手中的积木会“叼着,叼着”就随手扔了出去,多少次,积木在半空中划出一道抛物线,然后落在家中的各个角落。最初的最初,还是没有太约束他,后来发现他的“扔玩具”已经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我知道,有必要对他有一定的语言进行正面引导了。于是,当他扔玩具的时候,我偶尔会露出严肃一点的面容,然后表示出对他的一点点不满,但大多也不太严厉。开始他看到我的表情会停顿一下,看看妈妈怎么了,也会多少意识到自己可能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可是,后来发现妈妈也没有多么多么不高兴,于是便又继续他的玩乐世界。一岁多,他的力气是越来越大,我也深知,在这个月龄的孩子进入到对事物、空间、力量的感统期,所以,会格外对拿起、放下、移动、搬着走来走去等感兴趣,自然少不了把手里所有的东西都“扔出去”,看这些被扔出去的东西掉落下去后是个什么样子。只是,随后出现了一系列情况,诸如,奶瓶摔碎,遥控器扔向电视机和玩具使劲儿拽在了爸爸的头和妈妈的脸上。我知道,我需要做些事情了。
在事情发生后,我采用了一些方法,比如收起一些物品,比如在扔玩具时会有语言的正面引导,如果扔到爸爸妈妈会很疼等等,可是,小天浩似乎还是乐此不疲的把他想扔的东西都扔出去!我虽然还在坚持正面引导,但是直到目前还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记得过春节去小浩大伯家过年,浩的大伯和大妈问及浩浩扔东西的问题,还有和爷爷家过年回密云老家,家里的小姑们也说小浩喜欢扔玩具。不过后来也都没有再议这个话题,我不置可否,也没听出到底是好是坏的话音。
前不久,和一位群里认识的妈妈聊天,开始聊孩子的教育问题。末了她向我推荐乐高玩具,我说家里囤了好多乐高了,还没敢拿给他玩。她问我为什么,我说了天浩扔东西的问题。这位妈妈本来就是和孩子教育沾边的职业,修心理的,给了我几段话,她说:“叼在嘴里和扔出去都是他在了解这个东西,在体会这个东西,没什么不好”“你不能用大人的思路思考,看不惯是不行的,小孩子的认知是有阶段的,有顺序的,有他自己的独特方式”“你不能要求小小孩用你的思路做事,那他就不是孩子了,你得想想,你的思维模式是成长过程中被固化了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得让他自己探索这个世界”我完全认可她的话,不过,真的去面对和去做还需要整理整理自己的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我对小孩子喜欢把东西“扔”出去有了新的看法,当然,在这其中,我也咨询了一些身边同龄的妈妈们,和她们谈看法并不是要去比较,更不是为了下结论,更多的是想看看其他妈妈都是怎样看待这个所谓的问题的。
首先,对待孩子要尊重个体差异。这个是必须一直奉承的信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的不同,个性也不一样,有的孩子性情温和,有的孩子则比较活泼,有的孩子喜欢尝试各种“新鲜和刺激”,有的孩子遵循父母给出的“定律”,比较守规矩。就像,有的孩子喜欢扔东西,他们探索的空间和范围大,就喜欢看玩具摔在地上后是什么样子,听掉落下的声音,而有的孩子对个体我很看重,对东西有“舍不得”的含义表现,不舍得“扔”出去也不足为奇。还有一点,我们有可能没有意识到的,顺产的孩子和剖宫产的孩子在“感统”上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这方面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顺产的孩子经过产道挤压,感统能力要比剖宫产的孩子强很多,所以,后天他们会表现的好奇心、认知力等都会有所不同。
其次,扔东西也是一个过渡期。也许和“口欲期”一样,扔东西是孩子对自我以外世界的一个探索,他的探索空间越大,“他的世界”就越大,他的好奇心越强,他的表现力也就越强。我们需要的是在这个时期里,给他一点空间,留给他自己多一些自由,让他自己去感知和认知,让他顺利度过每一个敏感期。
再次,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原生家庭的影响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如,你家有一个很大的房子,房子里面很多的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的物体都没有,有的是足够多的孩子玩乐的空间,那么孩子在其中会感觉很自由,他们的表现会是更好地探索这个世界。另外,很多小孩子在这个阶段喜欢做一些类似的事情,诸如:玩扫把和簸箕,喜欢把盒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然后再装进去,喜欢看大人做饭,喜欢去厕所探索奥妙等。其实这些也是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如果你家把这些他感兴趣的东西都藏了起来,那么孩子的探索就会被限制,如果你给他创造这些环境,就会让他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之后他懂得了,就会明白哪些东西应该如何等。另外就是,这个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比如你去扫地,他就会模仿你去拿扫把,你顺手扔了一个什么东西掉在地上,他也会把类似的东西丢出去。所以,你的行为你自己也要注意。
最后,我要谈的是“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他空间和自由,让他发挥自己去创造出各种色彩,但是,有的时候,一些线条是我们可以引导他的,这样才能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因此,在对待孩子扔东西上,必要的引导也是要有的,特别是在出现一些“危险”时。
那么怎样引导,是个关键。我是这样总结的:
第一、坚持放养原则,给予必要的引导,在特殊情况出现时才给予“小干预”。比如,东西可以扔出去,扔多远都没有问题,东西砸到电视机等,需要大人给予适当保护,并不断去说,这个不能去扔,你可以往沙发或是地板上扔。也就是说告诉他哪些地方可以丢,哪些不可以丢。让他有意识,且不断去强化。在比如,东西打人是不可以的,这样会很疼,如果丢到爸爸或是妈妈,父母一定要给予小干预,以防以后拿东西去打小朋友,要告诉孩子这个是绝对不可以的,并且要给爸爸或是妈妈揉一揉,吹吹,表示不好意思等。也许他们并不是很懂,但是也要不厌其烦。
第二、给予一些其他动作和行为的指导。比如:教孩子放下书本、皮球、其他玩具等,再交他们拿起来,然后举起来,扔到空中,然后接住等这样的动作,他们看到会觉得好玩,但是,这样的动作多了,他就会懂得东西并不一定是扔出去,才能再捡回来,还可以有很多种形式。还有,在孩子扔完玩具后,再和孩子一起把玩具捡回来收集好。这样的习惯培养也十分必要。
第三、坚持一个观点,其他不影响原则的都不重要。只要不影响到他人,不是坏习惯,不伤害东西和人,扔就是无限的,不要干涉,给予自由!这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你必须懂得,他的行为,你需要理解和接受,你的心态要调整好,不能表现出:生气、看不上、讨厌、漠视、不耐烦等心理,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
最后呢,我相信天浩可以很好的渡过这个时期,就像渡过口欲期那般。而妈妈呢,天浩也一定会喜欢妈妈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