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产假期间,带着小宝贝儿的同时,没事的时候学学英语(为了明年的研究生考试),再看看杂志,最爱的仍旧是《悦己》!
读《悦己》已经有很多年了,早前还经常和闺密每人分担一个月来换着看,这样既经济又实惠还能增进我们的感情,闲来的时候可以互相交换一下心得。今天突然写这个题目,现在看看这个题目都不免会让自己一惊。怎么?这么多年来,你要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旅行都抛弃掉吗?原因何在?只因为2012年12月刊上一篇关于采访行者梁子的文章,这篇《非洲十年
用自讨苦吃换快乐》就对你这么震撼?答案却真真切切的为:是的!
从小就喜欢自由的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学生时代的我需要好好读书,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好容易积攒些零花钱,可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怎么会舍得放孩子一个人出门在外?于是我也同很多80后的孩子一样,是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的。到了可以独立的时候,上班了有了经济基础,可是时间又没有了。我必须承认,我没有那么豁达和更大的勇气,足以让自己挣脱父母的环抱和世俗的桎梏,我仍旧只是个凡夫俗子。所以,只好选择在一些固定的假期里游走,好在这么多年下来,中国版图也走了大半,可是,旅行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记得刚开始,我曾因为一个电视剧或是影片就有了想去某个地方的念头,也或是因为旅游杂志上一篇特别不错的文字让我特别想去某个地方,更或是因为好朋友抑或网友一篇超棒的博文让我突生去某个地方的念想。这里有些是实现了的:像因为《夏日里的春天》去了大连,因为玩家旅游里的一篇文章去了西安,因为addi姐姐博文去了丽江和泸沽湖,因为一句话去了扬州,因为《杜拉拉升职记》去了上海,还有些自己盼望去的却还没有实现,像塞罕坝、婺源、凤凰等等等等...可这些真的就是我旅行的意义吗?
梁子可以为梦想,丢掉金饭碗,走进非洲。我可以吗?显然,我不行。我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和魄力。那么,我有什么?在现有的条件下,满足一下自我的“虚荣心”。前一段时间《北京青年》热播,那时自己还庆幸可能早他们已曾经青春走一回了。呵呵,现在想来,自己还是没有全部参透故事真正所要告诉我们的内涵。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在一个城市里容易随着惯性走,没有时间静下来去思考。我们甚至早已忘记了自己是谁,为欲望所役,并为欲望不断付出。而梁子之所以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一个是因为她的梦想,一个更深刻的原因是她热爱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我想更多的是那里让她感动,因为她旅行的不断深入,体会到的风土人情更具体更深刻,也会得到更多,就像她最后对非洲朋友的感谢的话中所说:“我每次从非洲回到北京,面对桌子上得剩饭剩菜,脑海中总是闪现马丹给索偷吃大酋长啃过的鸡骨头的画面。我在明亮的电灯下,也会想起黑暗中村民们围坐一圈,无比欢乐地唱歌的情景。从此,我不再热衷于穿梭在北京高楼大厦狭窄的空间里,听施着粉黛的女人们,热议新买的名牌箱包,进口化妆品。...欲望多了,想来心就没有那么自由了...”我想,这也许就是她对旅行意义的诠释:“见识多了,心就大了,心大了,就不会整天皱着眉头想东想西了。”非洲这块圣土,的确没有那么多“欲望”,所以这里的人们会更贴近自然,更豁达,更自由,也就更快乐。
近十年来,每年我都有计划出游两到三次,也游走了中国的大半个版图,可是每次拿起行李箱到放下行李箱的这段时间里,我所能感受到的恐怕只有:游走、假期、放松、看看不同的“世界”、感受不同的“文化”,走马观花一般,要么看山看水,要么放松心情,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地方算是体味到了当地的不同风情和文化,而以此往复就有了我这十年来算是开了眼界,快乐自己的旅行。比起每次旅行,哪一次不是满足自己小小的“欲望”和“虚荣心”?又哪一次真性情的投入进去,足以让自己影响和被影响,感动和被感动?还总是自称:“行走在山间,沐浴在天边”呵呵,太自嘲了。惭愧啊惭愧。我无非是拎着一个旅行箱,装满了空空的自己,再带着空空的自己上路罢了的旅行者而已。我想,这样的旅行只能是旅游,真是算不上旅行。所以,梁子的短短一篇文章足以让我震撼,让我审视我自己。就算我没有她那样的勇气和魄力,但是,至少她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更快乐的自己,更快乐的旅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