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开始,普受国际社会重视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针对全球40余个国家的中学生,进行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个国家、40万左右的15岁中学生参与测试。自2000年起,陆续公布的三次评量报告,芬兰中学生的教育评比一直被「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
鉴定为首屈一指,让芬兰这个看似不起眼仅有530万人口的"小国",跃升国际媒体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点!讲到芬兰中学生的普遍高素质以及被高度评价等,难道是芬兰小孩特别聪慧吗?每天废寝忘食的读书吗?各类补习班随处充斥吗?其实,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那么,它的教育又缘何做到了全球著称第一呢?
"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在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这种均衡的教学成果,不仅让学生得以在"人文"和"数理"两大范畴之间正常游走学习,还显示出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与平等受教的差异,相当之小!
"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这让一向对教育非常自负的美国媒体和教育学者们,也都想试着寻找出芬兰教育如此均衡的原因。只是,当所有来到芬兰的考察者,发现芬兰没有所谓的"资优班"(类似于大陆的快、实验班)、孩子满七岁才入学,学校没有制服、没有督学、毫不标榜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学校不做排名、老师不作绩效考核等等,一一打破他们原先的看法,更加使他们好奇。最终,他们发现,世界各国教育体系和师生群体所拥有的多种焦虑、竞逐,在芬兰却都归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维,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争不抢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去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成为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
OECD派驻巴黎官员史来瑟先生认为:"多数国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车工厂;但是在芬兰,老师却像是真正在开拓的创业家。"
“先见林再见树”
芬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中,有一种和亚洲很不同的风格;打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喻,就如同大自然森林中的树与林!我们熟知的教育是一种「先见树,再见林」的感觉,而芬兰的教育模式是「先见林,再见树」!
对这两种方式的差异,有人曾举过「花式溜冰课」的例子:我们的训练方法不过是在一节课里,选择某一个或两个基本动作,重复演练,几堂课程就是一段接一段了无生趣、制式化的结束了!芬兰式的教学习惯则是在一堂课中,老师会示范、教导好几样姿势、技法,一个动作与姿势顶多
8 到 10 分钟之后,就换另外一个动作。所以短短 45 分钟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接触到应该有 4 到 5
个元素、技法和概念。
「先见林再见树」长处,就是比较容易先启动孩子在整段课程与学习上的兴趣,而不至于在「先见树才见林」的教育方式下,为了一棵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让学生在同一段时间内反覆演练、一磨再磨!而最可惜的是教学过程中间,就可能有人因而以为自己没有「天份」、缺乏「慧根」,而中辍了学习或放弃某一项科目与课程,最后让一片原本可以先看到的美丽的森林,却显得是遥不可及,丧失了最终的学习乐趣与理想中的学习成果
人生是场马拉松
芬兰教育中一项最可贵之处,就是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老师都一样。
从老师角度,他们认为,每个班级、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尽相同,老师既然不能选择学生,就不需要强力去凸显自己的"教学成果",再说,成果又如何能具体地被评估呢?因此,芬兰的教育机构认为老师都是一样好的,因为在其养成教育中,拥有完整的教学能力训练。芬兰基础教育体系的教师,不仅拥有硕士学位,更在其教育领域学习中,发展出研究、教学与思考的多轨能力。但如果真的要把老师们都拉去做比较,那还真是连起跑点都不一样的"不公平"!但芬兰人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而不是真实人生的马拉松;况且,谁要是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是最后的输家。
而对于学生,芬兰不强调"精英"教育。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除此,他们反而为社会小众与弱势群体挹注更多的教育资源:智力不足、身体残障、移民的孩子,为孩子量身定做教育方法,保障相对公平的受教权与求知权,将他们努力转化成社会安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部分。即使对于我们一般所谓的"后进生",在芬兰也没有人会放弃他们。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学习过程比一般学生漫长、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它适当的机会和平等对待的诚意。
这个想法确实很芬兰,让习于评比的其他国家教育体制,对于芬兰的表现和基本理念都相当惊艳,也为习惯于从小到大要求品学兼优、当第一名的社会,提供了不一样的北欧思维模式。
英语要怎么教?
现阶段芬兰学校的英语上课方式,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并综合了CD或录音带的使用、聆听故事、齐声朗读、游戏设计、话剧演出、唱歌练习、分组讨论、与相互对话等,形式十分活跃。但芬兰人多半不认为自己教学方法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因为他们认为教学理念本来就是很符合人性的自然学习,就是日常化的听说读写,而不是记诵式的压力。对芬兰老师或甚至一般学生来说,日常上学、上课间都已经是再习惯不过的教学与互动模式。
但芬兰教育体系的语言教学之所以成功,也不是方便面式的一蹴可就,而是经历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重大演进与长期变革。曾经,芬兰的英语教学,是以文法、字辞和翻译为主,学生学习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生活需求,不仅过于着重读与写,还忽略了一般最常需要使用到的口语演练,也未着重于学生对整体外语生活环境的认识与听力训练,无法以耳濡目染的方式达到接触语言信息的效果。
为此,芬兰的教育界进行了一场近乎革命式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打破了以往过于着重文法、语辞的记诵方式,而改以充分地让学生进行听说的演练,再配合读与写。在改革过程中,他们注重师资培训的方式与教育,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与心态,持续的师资在职训练,另外再配合教科书出版商随之调整取材与编辑方向。从教育政策、教学概念、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师训练等,整体共同良善循环的改变。
此外,芬兰不论最大的国营电视台YLE,或民营电台的各种外国电视影片、影集等,都不会专门配上芬兰发音,而是原音播出,同时打上芬兰文字幕;不仅让芬兰的孩童与青少年可以在观赏电视时,听到道地的外国语音,更能看到与学到芬兰文字。
来芬兰考察、采访的专家学者与媒体,都认为这项决策对于芬兰近几十年来不同世代的外语学习,辅助效果非常大。
每日至少半小时的阅读
根据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研究,芬兰中学生阅读能力表现极为出色。
在芬兰的教育理念里,学校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引领学生阅读,芬兰老师们理念一致的对于孩子最基本,最常见的要求,就是一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父母的期待,也是多陪着孩子阅读。
芬兰整体社会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有相当的水准。而这有赖于在九十年代初期,芬兰政府与许多民间机构组织不断的推动强化阅读的扎根。不仅各个学校长期推动阅读,芬兰的书籍协会、出版公会、图书馆协会、报业公会、期刊协会、教师协会等等都广泛长期参与,这就像一张绵绵密密、生生不息的网络,把芬兰男女老少紧紧的拥抱在书香世界的怀抱里。当整个社会不分世代、族群、性别都有了相当的共识,就是促使阅读平实化、平等化的最佳基础。
阅读的培养与引导,方法很多,但来自父母与家庭的陪伴和鼓励,绝对有极大效果。这一点,芬兰的父母与学校师长,一直都有相当普遍的共识;再加上芬兰基础教育的根基扎得稳,人民知识水准普遍不错,所以阅读习惯成了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
而孩子入学后,学校的系统化引导与鼓舞,是让阅读建立起平衡与平民的最佳根基。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家庭作业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 "功课"中的这半小时,不是要学生再继续啃读制式的教科书,而是鼓励去读自己想看的书,用自我引发兴趣的方式,让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
这半小时的阅读,基本上是良心与荣誉制的自我要求,不会有制式化按表操课的白纸黑字阅读手册,去逐一记载念过的书名。学生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来的人生习惯。
"平等、品质、公平"
去芬兰考察教育的人们,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校际,短短几分钟或长达两三个小时的访谈中,最后总会呈现很类似的芬兰社会与教育基础价值观:"平等"!
这显然不是一种可以被教导出来的"口号",因为在开放、民主、自由的社会里,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不同族群的人,是难以统一口径去表达同一种概念的。而且芬兰在男、女性薪资水准与工作环境上,要达到真正平等与相互尊重,或许还有着必需长期努力才能改善的空间。
但是大家对于"平等"必须源自于求知权力与教育机会的均等,则众口一致地认定这是基本的价值,也认为芬兰长期以来确实履行了教育的真正平等。芬兰的教育平等,体现在城乡差距小的一样;教育资源共享情形相同的一样;各地校舍与建筑品质优良状况相同的一样;是学校与地方图书馆分布、藏书丰富情形相似的一样;不论你我的出生和家庭,绝对保障享有高水平基础教育的一样。在芬兰,不论你是在中部湖区、是在与俄国边界上的卡列里亚Karelia省、是在西部与西南部瑞典语地区、是在冬天长达半年的北极圈内,学生都一样有着热腾腾的营养午餐可吃、有一样高水平的教科书可读、有一样基本素质优良的
教师、有相同的教学理念被完整地执行出来,以及充足的课外读物鼓舞着学生的心灵。
要能真正落实这一切,的确非常不容易,没有几十年教育界勤勤恳恳的推动、规划、执行,恐怕没有今天的实质成果。也因为如此,芬兰的教育经验,更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