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原崇寿寺志(刘兴晔)

(2016-03-31 12:19:49)
标签:

杂谈

分类: 开原文化

 开原崇寿寺志

(刘兴晔)

 

    开原崇寿寺,是东北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刹之一,始建于唐代,民国时期金毓《奉天通志》称其为“奉省古刹之最著名者”;作为边城开原,明代《重修石塔寺碑记》赞誉其为“诚足为边城之壮观,它寺迨莫与比矣”!

 

第一编  崇寿寺

 

    开原崇寿寺,经历了一个始建于唐代,复建于金代,后又迁入咸平城西塔寺,再经历明清石塔寺、民国大塔寺、新中国崇寿寺的发展历程。

一、唐代古刹

    开原崇寿寺最早建于唐代。

    (一)古刹的始建朝代

    开原崇寿寺的始建朝代,今多以崇寿寺古塔之建筑年代,推定寺庙的建筑年代,由此得出结论为辽代(一说金代),皆误。

    关于如此久远之历史事件,有史志记述则不依从今之传说,若有碑刻则首依碑刻。查诸碑刻与史籍,有如下记载:

    1、明正统十二年(1447)黄瓒撰文的碑刻《明开原重修石塔寺碑记》记载:“载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师始建之”。

    2、明代流放铁岭的大学士陈循于天顺年间(1457—1465)所撰《开原重修石塔寺碑铭》铭文:“堂堂古刹,肇唐乾元,在辽之左,雄峙开原。”

    3、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周佩《重修石塔寺碑记》记载:诸志云始于金元氏之国,又云始于唐乾元时。”

    4、清代道光十七年佚名《重修石塔寺碑记》记载:“开原石塔寺始自唐乾元时……”

    关于崇寿寺的历史典籍,也一致认为该寺建于唐代。

    1、民国时期该寺末任住持戒五和尚著有《祖师事略》一文,文中提及该寺最早建于唐代:“(洪理)大师选中咸州,这里有唐建寺庙废址,于是筹建新寺。”

    2、台湾文化学者、中华医学家、开原老城人那琦在《开原县的锡伯族》一文中,也说明该寺系唐代所建:“民国二十三年间,日人以修塔为名,将塔顶之砖制浮雕佛像以及唐代尉迟敬德手书之铁匾等古物取下,可见为唐代或唐代以前之建筑”。

    根据现存碑刻或仅存碑文以及历史典籍,我们认定“开原崇寿寺始建于唐代”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然而,有人认为崇寿寺建于辽代或金代,原因何在?这是人们将“古塔的建筑年代”与“古寺的建筑年代”混淆在一起了,由“金代洪理大师葬骨之塔说”错误地认为古寺也建于金代;“崇寿寺建于辽代说”是因为古塔被考订为辽塔故推定寺为辽代所建,二说都是以“建塔朝代”讹传为“建寺朝代”。

    依据寺庙与佛塔的建筑顺序,无不是先建寺后建塔,若指其为僧人葬骨塔则更是该僧人(如金代洪理大师)建寺后其弟子再为其建葬骨塔,断无建塔在先建寺在后之理,这种违背常理的说法我们认为是极其荒谬的。

    (二)唐寺建筑的具体年代

    古刹系唐代古寺,我们认为此说是有依据的,是完全站得住脚的。那么,我们能否指明其具体建筑年代呢?这是完全可以的。   

    明代陈循《开原重修石塔寺碑铭》铭文中有“堂堂古刹,肇唐乾元”,明代黄瓒《重修石塔寺碑记》中有“载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师始建之”,明代周佩《重修石塔寺碑记》记载又云始于唐乾元时”,诸说一致指定开原古刹始建于“唐乾元时”。如此一致的记述,我们由此完全可以断定古刹建于唐代乾元年间,而不应该怀疑为另有其他的什么时间。

    “唐乾元时”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唐代中期(也称中唐时期)“乾元年间”。“乾元”为中唐时期唐肃宗李亨的年号。肃宗李亨是盛唐(也称大唐盛世、开元盛世)玄宗李隆基的继任皇帝,为李隆基第三子。大唐经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但余威尚在,他有志于恢复大唐气象,于是开始广建庙宇,教化人民,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崇寿寺得以修建。

    肃宗朝共有三个年号,分别是至德(756—757)、乾元(758—759)、上元(760—761),这位命运多舛的皇帝又于761年九月去年号,只称元年。“乾元”作为肃宗的三个年号之一,历时758年至759年两年。

    当时初建的寺庙,规模定然不大,两年时间建成,是可能的。

    也正是因为在这两年间建成寺庙,故史载这座唐代古刹建于“乾元”年间,表述也是没有问题的。由此我们认定,唐代此寺建于“乾元年间”,即758年至759年。

唐肃宗李亨像

    (三)唐寺的名称

    前文说到,两年间建成的寺庙,规模当不会太大。由于史料无载,其他情况尚无从得之。

      关于古刹的名称,史亦考证。

    如果强加推测,我们只能根据金代天眷元年(1138)洪理大师在咸州(今开原市老城街后三台子村古城)“唐建寺庙废址,于是筹建新寺”(戒五和尚《祖师事略》)之“新寺”名为“崇寿寺”中,差强人意地推测当初即叫“崇寿寺”。

    调查全国各地叫崇寿寺的古刹不在少数,多数建于五代·唐·辽时期,举例如下:

    山西崇寿寺,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西郜村东端,始建于北魏,唐开元七年(719)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崇寿寺。山西朔州应县亦有崇寿寺。

    福建崇寿寺,位于罗源县中房林家村院前,始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907),五代唐天成二年(927)建成。

    淅江崇寿寺,位于杭州市三里亭顾家畈西南0.4公里,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为吴越王钱弘佐建崇寿院。宁波也有崇寿寺。
    天津崇寿寺,位于天津市宝坻区潮阳街道双王寺村,有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崇寿寺碑记》。
    湖南崇寿寺,位于常德市桃源县漆河镇崇寿寺村。
    安徽崇寿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庙前乡一心村九华山之龟山,建于南唐开元年间 (937—942)。

    新疆崇寿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民族乡,俗称喇嘛召,蒙古语名为“喀什乌力扎图庙”,藏语名为“阿日西朝格伦”,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辽宁崇寿寺有开原崇寿寺外,还有奉天崇寿寺,寺内今有建于辽代的崇寿寺,寺内于乾统七年(1107)建有白塔,另外还有锦州崇寿寺。

    等等等等。

    联系开原崇寿寺,建于唐代而其塔建于辽代,考辽建古塔的原因,据清代季毓蚨《开原城志略》记载,“圣宗母崇佛,曾巡东 京至此,见咸州背山面水,乃形胜地也,欲仿东京建一浮屠”,圣宗母即契丹萧太后,她于东京辽阳城广佑寺内建塔,又于咸州城内古寺建塔,联系东京辽阳、咸州两地建塔之寺院之名,辽阳称广佑寺,则开原在唐代建寺称崇寿寺或许也有可能,至少辽代之后金代复建此寺时取名为崇寿寺。
外地古崇寿寺图
奉天崇寿寺白塔图
    此种推测正确与否,有待后来者考之。
 

二、金代崇寿寺

    唐·辽时期古刹之名,如果臆测为崇寿寺,到了金代则确确实实称为崇寿寺。

    (一)金代崇寿寺在西山

关于崇寿寺的最早记载,是金代王寂的《辽东行部志》。该书作者不但介绍了古刹名叫崇寿寺,而且说明了崇寿寺不在当时的咸平城内,而是在西山,就是今天的开原老城黄龙冈上。书中记述说:

    “……癸未,登紫霞山……丙戌,复归咸平路,经西山崇寿寺,昔予官守于此,寺已荒废,今十有五年,颓毁殆尽,又非曩昔之比……己丑,谒侍御史范元济于西塔寺……”

这是关于崇寿寺名称与地址的最早记录,指明了金代后期崇寿寺不在咸平城里,而是在西山(当时雅称紫霞山,今称黄龙冈)上,咸平城内的寺庙(今天的崇寿寺)当时称西塔寺,两寺庙同时并存,一处城外一处城内,决非一寺。

这无疑是出乎大家意料的,但事实就是如此。

(二)崇寿寺在哪座城里?

我们知道,古刹最早建于唐代,但在唐代的哪座城里呢?

世人皆知,开原老城始建于辽代,最初称郝里太保城,后来升格并改称为咸州,金代中后期再改称为咸平。那么,唐代寺庙建在哪座城里了呢?当然一定不在辽代咸州城内。则辽代之前的建有唐寺的唐城何在?

据史料记载,唐代开原确实有城。

1、清代高士奇扈从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他在《扈从东巡日录》中写道:“过开原县城,堞虽残缺,而迭石坚固,或云是唐时所建。”这里的“或云”虽然有传说之意,但却说明清代人们传说开原最早的城建于唐代,换言之,开原曾有唐城。

2、《辽史·地理志》卷三十八载:“咸州……本高丽铜山县地,渤海置铜山郡……招平、营等州客户数百,建城居之。初号郝里太保城,开泰八年置州……咸平县:唐安东都护,天宝中冶营、平二州间,即此。太祖灭渤海,复置安东军。开泰中置县。”《辽史》指明,辽代咸平县城,为唐代天宝年间安东都护府所建之城,其前为唐初高句丽国铜山县之地,其后为唐末渤海国铜山郡的所在,总而言之唐代这里设有郡县之城。

也就是说,在辽代郝里太保城、咸州城之前,另有唐城。这座唐城,唐代古刹就建于此城。

(三)唐城在今黄龙冈

辽初郝里太保城之外的古城,按《辽史·地理志》记载的“咸州……本高丽铜山县地”,表明在唐初以前当是一座高句丽古城。《辽史》属国家正史,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这座高句丽古城何在呢?金代王寂在《辽东行部志》中对这座高句丽古城有明确的记载:“山下民家旁,有古城,甚大。问路人,云此高丽废城也。”这是东北关于高句丽古城址的较早记载,为金代人王寂所亲历,他介绍的这一“甚大”的“古城”乃是“高句丽废城”,地点就在咸平城北、紫霞山(俗称西山)南麓的一个叫作后三台子的古城址。作者曾请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冯永谦先生来开原,考证此城为高句丽城无疑。

古城为典型的高句丽城特征,分为山上城与山下城两部分,山上城称黄龙山城,在黄龙冈上;山下城称夫余古城,在黄龙冈下开原老城西北后三台子村东,与黄龙山城相连。王寂所说的“甚大”的“高句废城”即指山下的夫余古城,他说的“西山崇寿寺”的所在就是山上的黄龙山城,而“山上”“山下”之“山”,就是黄龙冈,金代雅称“紫霞山”,历代民间俗称为“西山”。

    (四)黄龙冈山脉唐称黄龙戍

    这座紫霞山或西山这条山脉,唐代可是大名鼎鼎,是著名的军事防御工程,被称做黄龙戍。

    1、《嘉庆重修一统志》中“黄龙冈”条:“唐时置黄龙戍,今谓之黄龙冈。”

    2、《隋唐五代文学史(下)》(西大教案):“黄龙戍,在今辽宁省开原县境,又叫黄龙冈,是当时的要塞。”

    3、《辞海》:“黄龙冈,在辽宁省开原县西北十里,山势绵延,委蛇起伏,东连巨镇,西抵边河,俨如卧龙之状。今冈插柳为边,以限内外,谓之新边。《通志》即古黄龙塞,《唐书契丹传》黄水之南,黄龙之北,《辽史·地理志》‘上京北带潢水,南控黄龙’,并其处,唐地置黄龙戍,今谓之黄龙冈。”

    4、中华博物《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黄龙冈,在辽宁省开原县西北十里,山势绵延,委蛇起伏,东连巨镇,西抵边河,俨如卧龙之状。今冈插柳为边,以限内外,谓之新边。《通志》即古黄龙塞,《唐书契丹传》黄水之南,黄龙之北。《辽史地理志》‘上京北带潢水,南控黄龙’,并其处,唐地置黄龙戍,今谓之黄龙冈。”

    5、中学语文教材曾收录唐代诗人沈全期《杂诗》诗,文下对诗句“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注释说:“黄龙戍,唐时东北要塞,在今辽宁开原西北。”

    6、《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课文注释、高考试卷注释、各种模拟试题注释皆谓:“黄龙戍:即黄龙冈,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7、《唐诗三百首》注释:“黄龙戍,唐代边塞,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

    8、《 唐诗三百首新注》注释:“唐时置黄龙戍,今谓之黄龙冈”。

    9、《唐诗鉴赏问答》:“黄龙戍,唐时东北要塞,在今辽宁省开原县西北。”

    唐时的黄龙戍,辽代也称黄龙塞,金代称紫霞山,元代或称紫霞山,一直至今都有俗称曰西山。古黄龙戍上的黄龙山城,与黄龙古城相对的是夫余古城。

    (五)黄龙冈名称的演变

    金代崇寿寺,在紫霞山上。紫霞山,唐代称黄龙戍,辽代称黄龙塞,金代称紫霞山,明代称望城冈,清代及民国称黄龙冈,建国后称黄龙岗,作者倾向于今后仍称黄龙冈。

开原黄龙冈名称的演变

朝代名称

名称

俗称

标志

出处

 

黄龙戍

西山

古城址

《辞海》等

 

黄龙塞

西山

咸州城

《辞海》《通志》等

 

紫霞山

西山

咸平城

《辽东行部志》

 

 

无载

西山

开元城

史料无载

 

望城冈

西山

开原城

《开原图说》

 

黄龙冈

西山

开原城

《开原县志》《奉天通志》等

中华民国

黄龙冈

西山

开原城

《开原县志》《奉天通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

黄龙岗

西山

老城街

1995年本《开原县志》等

 

    (六)夫余古城的由来

    辽代之前的唐代,开原地方的唐寺座落于唐城之内,这座唐城是座高句丽废城,就在开原市老城街后山台子村东的夫余古城址,这座夫余古城的来历如何呢?   

    康熙本《开原县志》卷二“古迹”条记载:“古夫余府,唐时渤海大氏置,辽废。按:其地在县城西。”说明清代人们认定夫余国的夫余府所在的夫余城,在开原咸州古城西面,即金代王寂所说的“高丽废城”,在黄龙冈下的后三台子村东古城址。

    清代流放辽东的陈梦雷曾参与编修的《盛京通志》中记载:“大氏夫余府,在开原县城西。”清代林佶《全辽备考》记:“开原,周秦肃慎氏地,汉晋隋属夫余国,唐渤海夫余府”。类似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可见这座“开原县城西”之夫余古城,正是辽代郝里太保城之前建有“唐寺”的“唐城”。关于这座夫余古城的情状,

    金人王寂有《吊高句丽废城》诗:

句丽方窃据,唐将已专征

国破千年恨,兵穷百战平。

信知宗子固,不及众心诚。

试望含元殿,离离禾黍生。

    (七)与夫余古城相对的黄龙山城

    高句丽城的特点,多为平原城与山上城相对而建,平常时候都居住在山下平原城,城大而阔,便于生产生活;战时退守山上城,以扼阻敌军前进。与黄龙冈下夫余古相接的是黄龙冈上黄龙山城。

    黄龙山城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原文化馆馆员刘书彬就曾做过考证,本世纪初白文志、刘兴晔、高清林等反复考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冯永谦先生也曾来此考证,认定山城的具体位置,就在后三台子村北黄龙冈上,今称塔子沟。民国六年本《开原县志》“古迹”条记载:“郭西北冈脉起伏处,有山坳曰塔子沟。”山城今有两名,一称黄龙山城,取自“黄龙冈”前两字、又是辽代(前)黄龙府之所在;一称龙冈山城,取自“黄龙冈”后两字、并照应开原其他几处高句丽山城之名如龙潭山城、龙泉山城、龙湾山城等。

    黄龙山城遗址至今仍较完整,人工砌筑痕迹清晰,其山下南墙与夫余古城北墙为一墙两用,山城西墙向南方山下一直延伸为夫余古城西墙,残高2米,约120米长。

    (八)夫余城为夫余国后期王城

    夫余国是东北历史上的重要国家,历史为中央王朝的地方属国。夫余国出现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历时500余年。其前期王城在吉林龙潭山城,公元346年为高句丽国所逼,前燕国迁其都“西徙近燕”,落定在开原黄龙冈下夫余古城,即后期王城在开原夫余古城。

    关于夫余古城为夫余国后期王城,民国十八年本《开原县志》卷二“古迹”中记载:“夫余城,夫余王之都邑也。……旧志谓夫余城在开原界内,惟遗址无可考。”这里再次说明夫余城“在开原界内”,且为“夫余王之都邑”。

    清代东北史专家景方昶在其《东北舆地释略》中具体阐述开原为夫余国王城:“方昶按,景宗保宁七年以前之黄龙府在今开原县境,本夫余国王城,渤海号夫余府……”

    (九)薛礼攻破开原夫余城之实证

    开原城城东30里威远堡有懋公塔,为夫余城之明证。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李率薛礼平灭高句丽攻取夫余城的情形:“二月壬午,李(勣)等拔高丽夫余城。薛仁贵既破高丽于金山,乘胜将三千人将攻夫余城,诸将以其兵少,止之。仁贵曰:‘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耳。’遂为前锋以进,与高丽战,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夫余城。夫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服。”开原夫余城西濒辽河左岸,地当夫余川口,有威远堡南城子、下城子、双城子、腰城子、华城子等一系列山城相拱卫,扼守开原城向东经西丰县直通吉林辽源市的寇河大沟这条“夫余川”。薛礼攻取开原夫余城后,威震辽海,夫余川中四十余城“惮仁贵威名”,望风请服。

    民国本《开原县志》记载:“唐乾封初,李勣为辽东行台道大总管,遣薛仁贵,攻高丽以援泉男生,大破高丽进拔夫余城,威震辽海,高丽平。旧志,谓夫余城在开原界内……”关于李勣攻拔开原夫余城,金人王寂在其《辽东行部志》中赋《吊高句丽废城》诗,他在诗中“句丽方窃据,唐将已专征”句后注有“谓李勣也”之原注。

    此战之后,唐军为威摄高句丽遗民,建塔封山,以纪其事,称懋公塔(李勣也称李世勣、徐懋公)。民国本《开原县志》载:“东塔,距开原老城十三公里的东山巅,原有一塔,谓之东塔。传说为唐贞观年间李勣所建。”咸丰本《开原县志》记载:“在县东二十五里山巅,有一塔,根剥落不齐,塔顶只存一角,犹屹然卓立,苔藓拥护,古气磅礴,传谓唐贞观年徐勣征高丽所建,嘉庆八年倒,内无别物,遗址尚存。”从王寂诗中“谓李勣也”的原注看,此说在金代尚认定为史实,由于年代久远,史料阙如,清代及民国编修《开原县志》者视野局限,故称其为“传说”“传谓”。

    塔在威远堡南山,山由此塔得名塔山,山北之村称塔山村,塔南之村称塔子沟村。关于懋公塔的情状,清代学者杨宾《柳边纪略》一书中记载他的一首《次开原县》诗:

风卷平沙荐草齐,夫余城上夕阳低。

葡萄酒禁谁能醉,苜蓿场空马自嘶。

郡县未分威远北,人家多住塔山西。

明朝更出条边口,朔雪塞云处处迷。

    清代《开原县志》记载张天馥有《咏威远堡小塔山》诗:

宝塔置山巅,尖峰没半天。

登高穷八极,凭眺藐三边。

贞观平辽日,勋臣董匠年。

遥遥千载下,盛迹至今传。

    开原威远堡塔山之巅的懋公塔倒于清嘉庆八年(1803),遗址犹存,今从开原通往辽源的辽开铁路、辽开高速、辽开公路上都能清楚望见塔山之巅的懋公塔高高的塔基。

    (十)夫余城周边的文化遗存

    作为夫余城最直接的文化遗存,是现在仍然存在的开原市老城街夫余村。村名有历史沿革,系辽代夫余城废弃后其居民迁入郝里太保城之居住地,沿用夫余之名。民国本《开原县志》卷二“古迹·夫余公园之缘起”条记载:“开原为古夫余肃慎之地,乃优秀民族富庶之邦。阅时悠久,历称名邑。”在今开原古城,有夫余队、夫余大队、夫余村、夫余街、夫余小学、夫余公园(金线河公园),其名仍用,基址犹在,外地当无此完整的夫余文化遗存。

    考诸东北地名,目前未发现他处有夫余村、夫余屯、夫余乡、夫余镇等夫余地名遗存。另外,1914年吉林省改新城县(前身为榆树县)为扶余县,1992年再升格并改名为松原市,看来这上个世纪80来年的扶余县不足为证。

    关于开原夫余国、高句丽国、唐安东都护府、渤海国时期的夫余城在今开原的考述,拙著《东北古都开原》、《关东名城开原》有极为详细的考述,此不赘谈。古夫余城,即辽初之黄龙府,是为定谳,而开原为古之前黄龙府的详细考述,亦见拙著,亦不赘述。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唐代以来的崇寿寺,在夫余古城北黄龙冈上黄龙山城内,金代洪理大师再次复建。

    (十一)金代崇寿寺的复建

    金代崇寿寺由洪理大师复建于金代前期的天眷元年(1138)。洪理大师生于辽大安五年(1089),据民国年间大塔寺住持戒五和尚《祖师事略》记载:“五十岁时,朝廷准其选地建寺、建塔。”大师50岁时为金天眷元年即1138年。

    这是一年正是金会宁府上京建成启用之年,金国建国23年后将都城从咸州上京北迁,迁至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古城。熙宗皇帝完颜亶认为,国家迁都,事关国祚,改换年号曰天眷,建造宝刹,以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其宜也。“大师选中咸州,这里有唐建寺庙废址,于是筹建新寺”(《祖师事略》),在旧都复建崇寿寺,也是对新都之护佑。

    关于咸州崇寿寺建设工期与规模,《祖师事略》载“四方布施逾巨万,二寒暑全部竣工。殿阁楼亭数百间,辽左无匹。”花费“巨万”,当为皇家背景;1138年至1139年两年间建成“殿阁楼亭数百间”的规模,成为“辽左无匹”的“辽北第一巨寺”,这是国师与皇家寺庙的投资、速度、规模和效果啊。建成之后,“大师额寺名曰崇寿寺”。

    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人都以为金代洪理大师所建的崇寿寺就在今天的咸州古城西南隅古塔下面的寺庙,包括戒五和尚作《祖师事略》时也是这样认为的。下面还原金代崇寿寺,情形大体如下:在黄龙冈西段今塔子沟地方,即黄龙山城处,有一状如靠椅的山坳,山坳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东北西三面山脊如靠椅的大半圈扶手,南面为古山城的人工堆砌起来的高高城墙,从而近乎天然地形成了寺庙的一圈围墙,寺院大门就座落在古山城大门处;山坳中间平敞地方为寺庙,建有“殿阁楼亭数百间”,规模宏伟,“辽左无匹”;靠近北面山体的高轩之处,有崇寿寺塔,即洪理大师的葬骨之塔。距寺庙不远处,散落着刘元德墓碑、“三台子”烽火台等许多碑碣古物。

    (十二)洪理大师葬骨塔

    洪理大师圆寂后,弟子为其建葬骨之塔,。塔址在古崇寿寺与黄龙山城北墙之间的高冈台地之上,砖石结构。由于缺少史料记述,也没发现照片,几乎没人回忆出塔的样子。

    此塔清代称龙冈石塔,为当地一大胜景。民国六年本《开原县志》“古迹”条介绍:“龙冈石塔,郭西北冈脉起伏处,有山坳曰塔子沟。冈岭左右环抱,小塔居中,四围桃杏繁植,春秋佳日,游人甚多。”民国十八年本《开原县志》“古迹·龙冈石塔”条下记载:“黄龙冈为县城北门屏障,冈脉起伏,高低掩映。附郭西北,有一山坳,山脉至此,分向左右,势如环抱,小塔居中,四围花树繁殖。每值春秋佳日,人多往游观焉。”目前塔已无存,只有随地可见的残砖碎瓦,述说着宝塔屹立的黄龙山城里的丰彩英姿。

    龙冈石塔,在民间尚有此塔为济小唐捉妖之镇妖塔的传说,与咸州城内南街小石塔传说相同。关于南街小石塔与济小唐捉妖的传说,据《开原县志》记载,“很早以前,老城南门外清河里有个鲶鱼精,年年发大水”,“最后鲶鱼精也上钩啦,纪晓堂(济小唐)念动咒语,将鲶鱼精用铁链锁住,放到城中西南深井里,盖上磨盘,命人修建一座宝塔。这就是石塔。”

    其实,洪理大师葬骨塔,既非现存的45.82米高的开原古城,也非古刹内的七级小石塔,而是黄龙冈上刚倒几十年的龙冈石塔。

    (十三)崇寿寺附近的古物

    金代崇寿寺在紫霞山上,今称黄龙冈。黄龙冈似一条长龙,龙头在西,龙尾在东,冈上树木茂密,郁郁葱葱。在崇寿寺西面的一座山峰之巅,有一座古烽火台,虽经岁月磨砺,风雨侵蚀,却仍然高耸山巅离老远就能清楚地望见,三台子的村名就是由这座烽火台而来。

    自古开原就雨水充沛,因此黄龙冈上有清泉若干处,山水自黄土中渗出,每有一处泉眼,就有一处故事。几处泉眼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在黄龙岗东段的九龙泉。这九龙泉,当地人因为有九处泉眼,汩汩外流,冬夏常有,遂被人们称为“九龙泉”。

    据王寂《辽东行部志》记载,“丁丑”这天住进咸平城,之后7天都在审理刑狱案卷,“癸未”这天“登紫霞山,观宇文叔通撰刘司空神道碑”,这是第一次说明紫霞山上有一重要文物,系唐王刘仁轨后裔、金代司空刘宏黄龙墓葬之神道碑,碑文为金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宇文虚中(字叔通)所撰。该碑今已佚失,若能发现此文物,当震惊辽金史学界。

   (十四)金代崇寿寺的衰败

    崇寿寺复建18年后,金海陵王完颜亮再次迁都于燕京时(1153),改年号贞元,为了打击阻挠迁都势力,毁掉了新老上京的所有殿阁楼堂,咸州崇寿寺与咸州金宫及上京庙堂一样,都受到了严重的毁坏。到金代中期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四年(1175)时已经十分衰落了,金章宗完颜璟刚刚继位的明昌元年(1190)时则已废弃了。

    王寂在咸平城内审理几天案件,“乙酉”日出咸平城绕经紫霞山去清安县(今开原城北之昌图县马仲河古城)办案,次日“丙戌,复归咸平,路经西山崇寿寺”,载明回来时没有绕过紫霞山,而是直接登上紫霞山(西山),瞻拜山中的崇寿寺。

    关于历史上的崇寿寺,金人王寂第一次作出具体描述。王寂一生中曾三次来咸平,第一次是去上京会宁府参加科举考试;第二次是“昔予官守于此”,在此任了2年的漕运之官,其时“寺已荒废”,表明已经弃置不用;这是第三次,在咸平府盘桓月余,相隔“十五年”后再来崇寿寺,看到古寺已经“荒废”到“颓毁殆尽”,远“非曩昔之比”,大概早已破落不堪了。

    (十五)崇寿寺的“荒废”

    王寂对已经“荒废”的古刹,“低徊感怆”,伤感不已,“遂留诗于寺壁”,在残破的寺壁上留下一首《题崇寿寺》诗。诗云:

紫霞山寺久不来,往昔破碎今摧颓。

一钵残僧饫藜藿,百身古佛眠莓苔。

门楣金乌经雨泣,殿脊铁凤含风哀。

安得使君鞭紫马,咄嗟檀施随缘来。

    作者在诗中说明了紫霞山寺与西山崇寿寺的关系,即紫霞山就是西山,山有有崇寿寺,而不是后文当中介绍的咸平城里的西塔寺。他说好久没来崇寿寺了,十五年前看到的是“破碎”的寺院,而今则是倒塌“摧颓”被“荒废”了;一钵盂粗劣的饭食就能吃饱一位僧人,而数尊古佛却眠倒在蒿草莓苔之中;阳光照射下的寺庙门窗已经被风雨腐蚀得象泪痕一样,大殿屋脊上的铁凤装饰在寒风中旋转哀呜;怎么能有鞭策紫马而来的好官府尹,倡议吆喝众人随佛缘布施来重新振兴这崇寿寺。

    这是关于崇寿寺最早的文学作品,有此作品,开原崇寿寺在历史文化方面不但不输全国各地著名的同名寺院,或许还更胜一筹。

 

三、金代西塔寺  

    金代中期,咸平城外紫霞山上的崇寿寺已经废弃,而咸平城内“西南隅”的西塔寺却是殿阁宏伟,香火旺盛。

    (一)待御史下榻西塔寺

    古代皇帝、大臣有下榻寺庙的习惯。比如,清初开原建县时前三任知县没有县衙,就在崇寿寺办理公务;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曾在崇寿寺小憩。

    据王寂《辽东行部志》记载,侍御史范文济就下榻在西塔寺。当王寂巡视辽东刑狱完毕后,临行,到西塔寺看望拜别范文济,“谒侍御史范元济于西塔寺”。

    当时的西塔寺,内有九耀阁等建筑,九耀阁内有从崇寿寺移来的洪理大师碑,碑文为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所撰,王寂与范文济一同瞻仰此碑。

    这能说明什么呢?也许城外崇寿寺废弃后其珍贵文物被移入西塔寺,也许崇寿寺已经并入西塔寺。倒是这甬石碑,值得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二)西塔寺的建筑时间

    辽代郝里太保城建于太祖耶律阿保机天显元年(926),辽圣宗耶律隆绪开泰八年(1019)升郝里太保城为咸州,设安东军节度使,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六年(1037)建大塔。则西塔寺建于何时?

    西塔寺的建筑时间,按清代乾隆本《开原县志》残编季毓蚨手抄本《开原城纪略》所述,“圣宗母崇佛,曾巡东京至此,见咸州背山面水,乃形胜地也,欲仿东京建一浮屠”,辽圣宗(982—1030)按照其母萧太后(982—1009)崇佛建佛塔之心愿,西塔寺当在萧太后驾崩(1009)前就已经存在。而982年之前为东丹国时期(926—983),前期郝里太保城外有由夫余城改来的(前)黄龙府(926—945),东丹国南迁,渤海遗民反抗不断,政权草创初期没有进行大规模建筑的可能性;稍后是浮渝府时期(945—999)原夫余府叛辽自立称浮渝府,联合定安国、兀惹国、渤海琰府、高丽国、女真国和北宋王朝一起反辽,征战不断,更没有可能;此后辽对澶渊之盟(1004)结束对北宋的战争,陆续平定了浮渝府等东北反辽势力,郝里太保城(926—1019)至此开始稳定,加之萧太后“崇佛”,方有可能效东京辽阳城浮屠建寺庙,则西塔寺大约建于圣宗统和二十二年的1004年至萧太后驾崩的1009年之间。

    (三)西塔寺名称的由来

    西塔寺得名于西塔。

    西塔名称源自唐代夫余城东夫余川口的懋公塔,因在开原城东故俗称东塔。辽重熙六年(1037)石塔建成后,与东塔相对而被称作西塔。西塔所在的寺庙,也就随之称作西塔寺。

    西塔寺之名,或许始于辽代寺庙初建之时。到了金代洪理大师在紫霞山重建古刹崇寿寺,直到崇寿寺“荒废”此寺仍称西塔寺。元代是否仍称西塔寺,史料无载。

    (四)辽金时期的西塔寺

    唐代及渤海国时期,今开原地方有唐城即夫余古城,北侧黄龙冈山上黄龙山城内有崇寿寺及崇寿寺塔。辽金时期,夫余古城废弃后,将另建的郝里太保城升格为咸州,在咸州城内新建了西塔寺及大塔;同时,金代洪理大师又在黄龙古城唐寺处复建崇寿寺,死后弟子为其建葬骨之崇寿寺塔。因此,辽金时期咸州一带就出现了两塔两寺。

    然而到了明代,碑刻及史料都载只有咸州城内的石塔寺及大塔,今人认定这就是古代的崇寿寺和崇寿寺塔。究其原因,是从明代起,人们就将两塔两寺混为一塔一寺,结果以讹传讹,谬种流传。

    那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何在?一是史料奇阙,难以考证,加之年深日久,真相湮灭;二是辽代及元代几乎没有塔与寺的记载,中间的金代突然出现了洪理大师在紫霞山上重建崇寿寺及塔,后人就将其联想为咸州城内的西塔寺和大塔,甚至有人试图由城内的大塔推论紫霞山的所在,假想为古城状似高冈的南大街曾是金代的紫霞山;三是金代明昌元年时黄龙山城内的崇寿寺就已经“荒废”,内中的“洪理大师碑”移入咸平城内西塔寺,这是一个弄混的依据,另一个依据是光绪年间从“崇寿寺石塔”顶端坠落下来的铜版,这两个依据造成了将两寺两塔混淆为咸平城内一寺一塔的错觉。

    (五)崇寿寺名称的演变

    1、唐代。崇寿寺为唐代所建,名称无载。地点在城外黄龙冈上黄龙山城内。

2、辽金。最早记录为金代,当时称西塔寺。地点在辽代咸州城(金代咸平城)内“西南隅”;城外崇寿寺金代重见又湮灭,然崇寿寺塔一直存在至新中国建国初期。名称来源,威远堡塔山上有唐代薛礼征东徐懋公平定高句丽国,建塔封山纪事,建有懋公塔,民间称东塔。辽代在咸州城的前身郝里太保城内建寺,仍不知名;辽代后期建石塔,民间称西塔,取名与东塔相对,寺庙有了最早的名称西塔寺。金代沿用辽名,称西塔寺。(《辽东行部志》)

3、明清。称石塔寺,地点如辽金时期。至今这里村称石塔村,学校称石塔小学。现存六篇明清时期的《重修石塔寺碑记》皆称石塔寺,没有一篇称崇寿寺。此时还有一个称谓叫崇寿禅林,今天还有人称之十方禅林,禅林为庙的雅号。

4、民国。清末至民国时期称大塔寺,地点如辽金时期。老城本地人现在都称其为大塔寺,而不称崇寿寺。(乾隆本《开原县志》、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

5、建国后。因外地学者研究古塔与古寺,从碑刻中见到“崇寿禅林”字样,于是发表文章称古刹为崇寿寺,老城人不认这个名,仍认大塔、大塔寺之名,但除老城人之外所有人都接受了崇寿寺之名。  

 

开原黄龙冈名称的演变

朝代名称

名称

地址

标志

备注

 

崇寿寺

黄龙山城

建于唐乾元年间,有寺无塔

 

西塔寺

咸州城

寺、塔

辽圣宗时建西塔寺,因萧太后崇佛而建大塔,重熙六年塔成

 

崇寿寺

黄龙山城

寺、塔

天眷年洪理大师复建崇寿寺,弟子为其建葬骨塔,大定末废

西塔寺

咸平城

寺、塔

鲜有记载 

 

西塔寺

开元城

寺、塔

史料无载

 

石塔寺

开原城

寺、塔

寺、塔多次维修

 

石塔寺

开原城

寺、塔

寺、塔多次维修

中华民国

大塔寺

开原城

寺、塔

寺、塔多次维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

崇寿寺

老城街

寺、塔

50年代寺毁,寺80年代重建,现再次筹备复建,塔多次维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