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名周口市伏羲、女娲、炎帝“三皇故都文化之乡”的依据
标签:
伏羲女娲炎帝周口市三皇文化 |
分类: 实用文体 |
今周口市区域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献典籍、地上历史遗址、民间民俗传说保存有大量关于上古太昊伏羲氏、女娲、炎帝神农氏“三皇”的历史文化材料,因此,命名这里为“三皇故都文化之乡”是有丰富的依据的。
一、关于“三皇”问题
一般而言,言及中华文明的开端和上古帝王世系,我们都会追溯到“三皇五帝”,这是因为“三”和“五”在中国文化中是尊贵之数。但是关于“三皇五帝”都是谁?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现代最权威的辞书《辞海》记载了六种说法。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比较,我们认为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说:“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比较可取。一是因为这两部书年代相对较早,二是因为伏羲、女娲、炎帝功业卓著,三是因为其它典籍所载的燧人氏并不称古帝,《周易》和《汉书》载伏羲继天而王,“为百王先”,是上古帝王世系中的第一个帝王,而黄帝因为《史记》中已列为五帝之首,不必再列入“三皇”。唐代司马贞的《史记补·三皇本纪》也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http://s6/middle/4a5d9925ta4e03f25a355&690
二、关于历史典籍中太昊伏羲、女娲、炎帝神农氏在周口市区域内建都的记载
关于伏羲、女娲、炎帝在今周口区域内活动和作都的文献,所见有:
(一)关于太昊伏羲都淮阳,《左传》、《史记》等可靠的历史典籍均有多处记载:“陈,太昊之墟也”,对此,历史上毫无争议。
(二)关于女娲故都问题,由于女娲作为民族创世女神和始祖母,其传说流传极为广泛,所以对女娲遗址有些争议。我们认为,作为民族始祖的女娲与伏羲,在神话传说中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既然传说太昊伏羲都于陈地淮阳,那么女娲遗址也不会太远。所以,女娲之都在离淮阳不远处的西华县的思都岗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对此,所见史籍有宋代《太平寰宇记·卷十》记载:“县西华二十里,旧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比较权威的历史地理著作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也记载:“娲城在西华县西,女娲之都也。”明代碑刻述:“西华治北十五里有城遗址,半就湮没,传为女娲故墟也。”
(三)关于炎帝神农氏之都问题,所见的记载有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炎帝初都陈,后徙鲁。”又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始教人种谷,故号曰神农氏。”《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初都陈,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另,《续河南通志》和《陈州府志》记淮阳名为“陈”的原因时说:“陈为伏羲建都地,神农因其旧而都之,故名之曰陈。”为炎帝都陈提供了文献依据。
三、关于太昊伏羲氏、女娲、炎帝神农氏“三皇”在周口区域的文化遗址及文化遗存
(一)淮阳关于伏羲、女娲的文化遗址及文化遗存
(1)伏羲画卦台
位于太昊伏羲陵东南龙湖里,相传为伏羲画卦处。
(2)平粮台
1983年,文物工作者在县城东四公里的平粮台,发掘出距今4750年地下古城,上层属龙山文化,下层属大汶口文化,证明这里确为文献所记载的宛丘古城,为太昊伏羲都陈提供了考古依据。1988年,平粮台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太昊伏羲陵
太昊伏羲陵历史悠久,史籍载春秋前有陵,明代定为历代帝王陵寝之首。
(4)太昊伏羲陵庙
《陈州府志》记载:“汉以前已有祠”,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明初扩建为宫殿式建筑,后屡经增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面积达875亩。1996年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白龟池
相传伏羲根据白龟而画八卦。一统志记载:“伏羲于蔡水得白龟,凿池养之。” 白龟池与伏羲画卦台比邻。1984年一少年钓出白龟一只,龟龄235岁,引起国内外轰动。
(6)蔡水
蔡水,即伏羲陵庙前的蔡河。与伏羲的图腾崇拜、画八卦相关。
(7)泥泥狗
泥泥狗是伏羲时代氏族、部落、部族的图腾崇拜物,被各方专家称为“活化石”、“活文物”。同时,是“女娲抟土造人”的遗风活存,是研究中国神话的重要资源之一。
(8)子孙窑
太昊伏羲庙显仁殿东北隅子孙窑,是典型的原始生殖崇拜遗迹。
(9)太昊陵女娲观
女娲观位于统天殿西侧,是求子的地方。
(二)西华县关于女娲之都的文化遗址及文化遗存
(1)女娲城
女娲故城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城北聂堆乡思都岗村,西临贾鲁河,东与太昊伏羲陵相应。始建于春秋,城址下还发现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存,出土大量陶器及地下排水管道,并出土了明代女娲城门额“娲”字砖一块。
(2)龙泉寺
龙泉寺是女娲城相关的附属建筑,占地面积20亩,始建于隋代,历经修葺,现存明清时代的大殿一座与东西厢房两栋、山门一座。
(3)女娲陵墓
女娲陵墓在西华思都岗,高约十米,因黄河水泛滥被淤没。后当地群众在原址封土成冢,高约13米。
(4)女娲宫
女娲宫在西华思都岗,先后建成了牌坊、女娲阁、补天殿、娲皇殿、人祖殿、三皇殿、女娲宫及东西廊房等。
(三)淮阳关于炎帝神农氏的文化遗址及文化遗存
(1)炎帝神农五谷台
在太昊伏羲陵东北九里,史传是炎帝神农“教民艺五谷”的圣地。
(2)炎帝神农庙
五谷台上史建有庙,塑有炎帝神农像,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附近百姓都前来祭祀。
(3)神农井
《史记集解》中记载:“陈有神农井”。神农井在五谷台附近。
四、关于太昊伏羲氏、女娲、炎帝神农氏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1)太昊伏羲陵朝祖庙会
每年从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整整一个月,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等省百姓云集于此,隆重祭祀伏羲、女娲。每天祭祀人众最多达一、二十万人次。对太昊伏羲与女娲的祭祀,历史之悠久,规模如此之大,人数如此之多,祭祀连续时间之长,声势之隆重,史来空前。不仅如此,每月初一、十五,各地龙的子孙,也相继来陵庙祭祀。
(2)西华女娲宫祭祖会
每逢春秋之季,四面八方龙的子孙,前来女娲宫瞻拜,世代传承。
(3)担经挑
每年春二月朝祖会常见。太昊伏羲陵庙会担经挑:数位七、八十岁老太太黑巾、黑衣担龙凤花篮而舞,不仅是中国最原始的巫舞,最重要的是祭祖的巫舞。担经挑都是古人祭天、祭祖的远古原始遗存。
五、关于太昊伏羲氏、女娲、炎帝神农氏的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
周口民风古朴,民间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资料丰富,在丧葬婚庆、节日礼俗、庙会祭祀等民俗活动中保留着许多原始文化遗存,这些民俗大多与伏羲、女娲、炎帝这些民族始祖神祗有关。在神话方面,这里千古流传着伏羲女娲的洪水遗民神话、开天辟地神话、创世神话、治世神话、龙图腾神话,炎帝神农开辟中国原始农业“教民艺五谷”的神话等。
以上所述,是我们所见到的周口市作为伏羲、女娲、炎帝“三皇故都文化之乡”的依据。
2006年,中国神话学研讨会在周口召开,周口市借此机会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三皇故都文化之乡”,作为本地学者作陈述报告,向与会专家汇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的三皇故都文化在周口的遗存。这篇报告,是王吉安先生在市文联提供材料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而完成成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