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里的“猫腻”
(2013-05-31 16:46:24)注释里的“猫腻”
学《口技》。
文言文,总是会考作者啊出处啊体裁啊什么的,如此重要,当然得好好看看。
先让学生自己看,有啥不懂的就问。
对了,先把注释内容展示出来。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题目为后人所拟。《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生:作者为什么不自己给文章起题目,还要后人拟?
嗯?为什么呢?老纪不知道,也没想过。好,大家一起猜猜吧。
生:可能这篇文章只是一篇文章中节选出来的一部分,没有题目。
生:可能作者写完之后,还没来得及取题目,就over了。
师:哦?那也over的太快了吧?
生笑。
生:这个前边有啊,它是选自《虞初新志》这本书里的一篇叫《秋声诗自序》的文章啊。
所有人恍然大悟,书上写着呢,惭愧,惭愧!
生:题目旁边写的是林嗣环,怎么下边又说是涨潮编的,两个怎么不一样啊。
生:这个我知道,它是不一样的,就是林嗣环是作者,张潮是编者。
还是有同学一脸的茫然。
嗯,这个,老纪擅长解释。
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班要编一本书,一本什么书呢?(老纪作思索状)嗯,就叫《名人名著》吧,谁编呢?就老纪吧。然后,我就开始编了,第一篇选杨玲的《一只小猫》,第二篇呢,就是徐晓的《一只小狗》,第三篇,董庆的《一只小猪》。
我顺着一排学生往后说,孩子们笑成一片。
师:那么,老纪就相当于谁呢?
生:涨潮。
师:杨玲呢?
生:林嗣环。
少见的异口同声。
瞧,都懂了!哈哈,还是老纪聪明。
生:进士是什么?
生:这个历史上学了,就是科举考试考的一个东西。
师:好好好,你知道,那你说说,这是个什么东西?
却哑火了,原来,只知皮毛啊。
师: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也就是朝廷的考试的人,就是进士,这个考试可不简单,要由皇帝亲自策问,所以称之为殿试,当然,皇帝常常很忙,这样的考试通常便是由大臣来主管了。
孩子们伸长耳朵听着。
师:可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老先生,一辈子也没考上个进士。
老纪忍不住又感叹了一句。
师:对了,有篇叫《范进中举》的小说,说的就是科举考试的事情,大家可以看看。
老纪的嘴巴总是不受大脑支配,想到哪儿说哪儿。
生:什么是笔记小说?
没人说话,这样专业的内容,当然老纪最懂。
师: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兼有散文和小说的双重特点,历史上所有那些用文言写的志怪、传记、随笔类的文章,都属这一类。
生:为什么要删节?
这个问题我知道的,知道的原因是看了郭初阳写的一篇文章,关于编入课本的文章为什么要删节和改动,我也知道一点,知道的原因是看了《新教育读写月报》那个“我有这样一个母亲”那个专题,以及后来出版社的回应。
可是,这个注释中没有这个内容啊。
生:这个注释里没有这个内容,可是我发现,很多注释里都有“有删节”这句话。
哦,原来,这个问题是“蓄谋已久”的啊!
嗯,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容我先说说这个提问的孩子。
他叫陈希,在班里,属于不参加考评的学生。(我想,大家都知道不参加考评是什么概念)。平常很老实,待在那儿那儿不哼不哈像个闷葫芦,常常完不成作业,不,确切地说,应该是,偶尔会完成作业。和他说话,他连头都不敢抬,偶尔抬一下,也会迅速把眼皮耷拉下来,黑的脸涨得黑红。
进入初中以来,他的作文一直围绕着那个叫孙雷的男生,写他们在一起怎么玩,玩出哪些花样,写孙雷的前传后传,是写实,但更多的是玄幻,有几篇,很有武侠色彩,风格幽默风趣。有次在讲台上读作文,陈希自己笑的读不下去,只好停下来,让别人先读着,待他平静下来再接着读。那是我所见的真正笑不可抑,自然,本真,又有些许的羞涩。
平常上课他从不说话,只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面无表情,写字读书的时候,透着一股的笨拙。
但是,只要一进入自由提问讨论状态,他就会举手,而且问题和见解也都颇有些意思。
比如那次读《登上地球之巅》,讨论登山队员能够登临珠峰的因素。陈希举手,说,性别。哦?他们都是男的,男的比女的体质好。
好,接着讨论他的问题。
师:大家觉的编者为什么要删节?
生:可能是文章太长了,在书里编不开。
生:可能有的内容不适合我们小孩子读。
师:那什么内容不适合小孩子读呢?
生:很高深的,我们读不懂的。
生:跟我们年龄不相符的。
师:那,大家喜欢读原版的文章,还是喜欢删节后的文章呢?
生:原版的,要是删了的话,肯定就不如原来那么自然完整了,就像我们的作文,要是删掉一部分,那意思肯定不完整了。
生:原版的,删掉的话,其实是不相信我们。
哦?还有这说法?
生:大人总是觉的我们还小,没有判断力。
生:删节的。编书的人要删哪一节,肯定是有理由的,这个理由,肯定是为我们好。
生:你怎么知道是为我们好?
师:大人都是为小孩好的嘛。我们老师爸爸妈妈,都是这样的。编书的那些大人肯定也是这样。
生:那也不一定,有时候,大人就是为了我们听他们的话才不让我们看一些东西。
吵得不可开交,老纪只有傻看。
终于静下来,好吧,老纪也说几句。
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看过《新教育读写月报》上一篇文章,文中谈到,教材的编写是非常严格的,严格规定每篇文章字数不超过多少,课文中必须出现哪几个生字,而且还要考虑渗透中华民族、世界的优秀文化,等等,所以,就有了删改的现象。当然,这是编书者站在他们的角度给出的解释,至于你们怎么想,怎么看,那是你们的自由,但是,有一点,要有理有据,要言之成理。
师:老纪也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虞初是啥意思?
和学生闲扯着,回读着这段文字,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
没人知道,甚至很多孩子连这个虞都不认识。
只有回去查。
原来,虞初是个人名,是西汉时期的小说家,他根据《周书》写了一部小说,叫《周说》。东汉时期,仲长统主张:《百家》杂说,请用从火。什么意思呢,就是小说说的都是民间的事,当然有和上层统治者不一致的地方,所以,这书就被烧了。书虽然被烧了,但虞初仍然被推为古代唯一的小说作家,后世称他为小说创作的鼻祖,那么,这个虞初就成了小说这种题材的代名词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