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响堂山石窟
1989年在邯郸上学时,利用周末和同学坐5路公交车,去峰峰矿区参观了南响堂山石窟,当时因交通问题,未到北响堂石窟。去年,顺道再次到南响堂山石窟欣赏石窟艺术。周恩来总理曾经在峰峰视察工作时,到此观看,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们都是顺道。遗憾的是,对北响堂石窟一直心有向往,没找机会莅临。今年因受朋友委托,写一篇长报告文学,因涉及响堂山石窟内容,遂择世界博物馆日与两个同事登临石窟。下面先普及点常识,再聊几句感受。
响堂山石窟分布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上。鼓山,即响堂山,是太行山东麓的一条支脉。据史料记载,此山有二石,其形如鼓,南北相对。相传自晋时至北齐及隋代,山上石鼓常鸣,鸣则兵乱。如今二石已不存在,但响堂山却因此而得名。另一说法是,石窟均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因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窟里击掌、甩袖、步行,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起初山上建凿了南北两座寺院,名为滏山石窟寺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后统称为响堂寺,近代则习惯称为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为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不但继承了民族艺术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外来艺术手法,为隋唐写实雕刻艺术奠定了基础,形成承前启后的新风格。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响堂山石窟可以与龙门宾阳洞、巩县第五窟以及云冈各大窟相比拟。”
响堂山石窟1961年被列入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它最初开凿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代(公元50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
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四星级森林公园。
北齐时期,以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为都城,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鼓山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崇尚佛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下令在此开凿石窟,修筑行宫,兴建寺院,以便于他来往于晋阳和邺时避暑、游玩和礼佛。现今,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以它独特的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专家学者。
南响堂石窟地处临水镇纸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现存的正殿、配殿、靠山楼、砖塔、僧房等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景区现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两层,上层窟口5座,下层2座,自下而上分别为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华严洞规模最大,高约4.9米,宽和深各约6.3米,内刻《大方广佛华严经》,故称华严洞。窟内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弥陀佛净土图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释迦说法图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于上层的千佛洞,小巧玲珑,保存较好。窟顶外壁上方雕覆钵塔,塔端雕卷云状山花蕉叶,中雕展翅欲飞的金翅乌,钵顶雕宝珠,两侧各雕八角形宝珠顶柱。窟内三面宝坛上各龛均雕一佛两弟子两菩萨,正面龛本尊为释迦佛。洞壁广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顶微隆,中央雕莲花,周雕8身飞天,两两相对,形成各组对称的轻歌曼舞的神仙极乐世界,飞天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管,裙带飘动,婀娜柔媚,楚楚动人。此窟结构严谨,雕艺精致,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顶的飞天雕刻,都是绝无伦比的艺术珍品。
北响堂石窟位于和村村东的鼓山天宫峰西坡,共有洞窟9座,分南、北、中3组。从左到右为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迦洞、嘉靖洞、无名洞、大佛洞和两个无名洞。其中,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窟内进深13.3米,宽13米,高11.4米。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秀逸端庄,身材丰满,线条柔和,面部平素无饰,为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为北齐高超艺术的代表。
尚未步入北响堂山石窟景区,一座砖塔早已映入眼帘。在门口标志石壁前匆忙合影留念后直奔砖塔而去,戏说要学唐僧玄奘扫塔。据记载北响堂山长乐寺砖塔始建于宋代,也有说是唐代,重修于明。
从建筑形制来分析,当建于宋代,故名宋塔。长乐寺宋塔为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九级,高约36米左右。由于年久失修,塔身第九级及塔刹部分已经损毁,已看不出塔刹本来面目,下部塔身则保存相对完好。塔的底层门口已经被砖堵死,上有两块修塔碑记。
塔身青砖砌成,分层朝不同方向设有塔门,并有砖雕假门假窗点缀其间。最具特色有二,一是塔身假门半掩半开,惟妙惟肖。二是塔身不同方向,还雕刻有很多塔的造型,在其它古塔中十分少见。
砖雕密檐檐口,或仿木斗拱或仰莲造型,工艺细腻。
虽然受周边煤矿开采的影响或自然因素的破坏,塔西北面墙体裂缝有加大的趋势,塔顶毁坏严重。但是整体保存至今,结构、形制无大的改变,足以表明了中国古代砖结构建筑技术的成熟。
因为塔门被封,不能蹬塔,扫塔是不可能的,但是转塔、礼塔表达心里的恭敬,欣赏这宏伟建筑还是可以的。这次游玩长了游塔的新知识。转塔对次数没有要求的,但是绕塔必须顺时针,如果逆时针方向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非常大的过失。《右绕佛塔功德经》云:“一切诸天龙,夜叉鬼神等,皆亲近供养,斯由右绕塔。”一切天龙、夜叉、鬼神都会对你亲近供养,而不会肆意加害。汉文《华严经》中也说“右绕三匝”。不要认为绕塔一匝或礼塔一次的功德不大,因为佛塔是威力强大的圣境,稍作一点微小的善行,都足以让我们净罪积资。《一切如来秘密舍利陀罗尼经》云:“乃至应堕阿鼻地狱者,若于此塔一礼拜、一转绕,彼等皆能得以解脱。”
回想南响堂砖塔,其规模远不及这座宋塔,更加颓废。南响堂砖塔高约三十余米,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内部可攀登(塔门已封),各层出单檐,檐下施斗拱,现存的塔顶为仰莲座形式,座上部分应已非原物,估计原塔刹部分已失。在塔心室的内壁上嵌有一块清嘉庆年间维修此塔的碑刻,称此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从古塔外观看,一、二两层的塔砖风化严重,与上面几层区别明显,应该是清代维修前的旧物。
转完宋塔,穿过现代建筑常乐寺,来到常乐寺遗址。一眼往去,满目苍凉,全是林立的石像石柱石碑,和同游的伙伴同时想到了圆明园遗址,顿生沧桑感和穿越感,感叹历史遗留面前,人类更是如蝼蚁存世。宋塔是常乐寺的塔,常乐寺就在宋塔的右手处,北齐时与石窟同时建成,初名石窟寺,后改名为智力寺,宋代更名为常乐寺。寺院据说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毁于一炬,殿堂建筑早已无存,现仅存遗址及宋代古塔、经幢、石造像和古碑等。其建筑布局由南至北以此为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宝殿、地藏菩萨殿,总占地约百亩,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
金代的三世佛像最为高大,端坐于莲花台上,石刻栩栩如生,中间弟子侍立,背后是菩萨像。虽然头部都已失去,但是法相庄严令人敬畏,雕刻艺术造诣颇高。抚摸历史,感慨万千,走过繁华,一切成了云烟。林立的废墟犹如今日人们残缺的信仰,不知道哪一个能撑到最后。只能心中默默祝福。
走出常乐寺遗址,拾阶而上,怀揣朝拜般的心,找寻心仪已久的北响堂石窟。久居城镇,不事劳作,未及半道,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见有一对年长夫妻,从身侧越过,顿感惭愧,于是加紧脚步,奔目标攀登而去。虽然来之前对响堂山石窟做了功课,但是到达石窟面前,被那些精美的艺术震撼,心目中没有了重点,于是逐一观看,仔细品咂。
灯光会破坏塑像、雕像、壁画上的彩绘颜料,造成脱落,石窟内没有灯光,但是拍照还是有用闪光灯的。当时的颜料应该都是矿物质颜料,所以历经千年仍然色彩鲜艳。参观之余,所有参观者最大的遗憾就是那些一尊尊佛像失去了佛头,甚至肢体也被破坏。人们真的不想看到这残缺美。历史上有“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但是响堂山石窟遭破坏还多是近现代的事,一是在数十年前,响堂寺疏于保护,盗贼潜入圣地,将大部分珍贵佛头盗割,很多佛头、佛像流失海外。
一部分是作为“四旧”被人为破坏。好在现在,这些残存的雕塑艺术受到保护,只需要对付黄河流域的风沙和矿区那滚滚而来的灰尘就行了。在石窟里,还见到两种活物:一是鸽子,也许在学飞天舞动,一是一条蛇,如龙盘卷,给洞窟增加了几分肃穆。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瞻,如痴如醉欣赏每一个石窟,忘记了登山的疲惫,忘掉了空腹的饥渴。下午一点半,结束了走马观花似的旅程。这座佛教艺术的宝库中的奇葩,我们只是欣赏了壁画、刻经、造像、雕塑等几朵小花。我们像盲人摸象般的,触摸到北齐模式的石窟造像艺术一个小部位。同事说,山顶还有可参观的庙宇,我说不看了,留着下次看吧,把期待留下来,本身就是一种美好。再见了响堂山石窟,希望不久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