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节日习俗
(2013-10-19 17:11: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县域文化 |
广平县广大农村几乎月月有节日,相传已久。
1、春节:俗称“过年夕”、或“过年关”,是农村最重大、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全国最隆重的节日,国家重视乡风民俗,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春节放假3天。过去一般从腊月中旬就开始赶集上会置年货,下旬杀猪宰羊,蒸干做菜做准备。腊月二十三日晚祭灶。除夕(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贴春联、挂年画、粘码子、搞卫生。早饭吃干饭,(俗称大米干饭肉浇头)。中午吃饺子,晚上合家守岁。近年来晚上看春节晚会是全国人民守岁的喜好。饮酒、放鞭炮、通宵欢乐。正月初一黎明节日进入高潮,男女老幼起五更、穿新衣、点蜡烛、放鞭炮、祭天地、敬祖先到长者家挨家挨户磕头拜年。早晨吃饺子,午饭吃肉菜、吃花糕(也称枣山),花糕象征日子越过越好。初二以后,赴亲友家拜年。初五(也称破五)开始干农活,商人开始营业。现在个别超市、饭店从初一到初五照常营业。正月里规矩多,初七、十七、二十七妇女不做针线活。正月初十吃饺子,为“捏老鼠嘴”。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十四、十五、十六傍晚,各家点粘灯(粘面做的,叫灯盏,做灯盏点后再吃)。晚上村村拉鞭放炮点焰火。儿童提花灯,男女老少涌向街头看焰火,热闹异常。十五中午吃饺子。十六早晨吃杂饭(面条、饺子、干饭、蔓菁混做在一起),人们说“正月十六吃蔓菁,吃了蔓菁不生杂病”。十五、十六高跷狮子等民间艺术街头演出。十六起五更“烤百病”(抱柴到村头烤火,意思是去掉百病)。并将家中灰土倒在村外(意思是倒穷灰)。将黄土块抱回(意思是抱财宝)。还有扔“病钱”、“踩麦根”都是去掉灾病,带来好运。十六(有的十五)傍晚,上供、点鞭炮“送神”,年夕结束。
3、添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为添仓节。旧时,傍晚用柴草灰在院中间围成一个个大小圆圈(意为粮囤),并画出梯子,在圆圈内撒上麦子、玉米等粮食,点香、上供、送仓神。
4、二月二:俗称“龙头节”。也是年夕尾声。此日,不翻土耕地,妇女不做活。天不明炒瓜子或豆给小孩吃(意思是烧蝎子爪,吃了不被蜇)。有句民谣是“二月二,龙抬头,拾柴禾,摊煎饼"。有的地方每到二月二,家家户户摊煎饼吃。
5、清明节:男女上坟祭祖。俗话说‘早清明,晚寒食’,说清明节是收鬼之日,应早烧纸钱祭奠。旧有清明荡秋千、插柳等习俗。今已废。建国后,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清明节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放假一天以示尊重民俗。还有干部、群众去植树。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同样端午节也给国家工作人员放假一天。早晨太阳没出来妇女起床给儿童缝香囊戴。各式各样,有缝成辣椒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方块形的(内有香附面,或放入艾叶)。家家户户插艾,早晨吃油条,中午吃饺子。
7、六月初一:农历六月初一中午吃饺子。翌日,出门闺女带礼回娘家。民谣,“割完麦子打完场,谁家闺女不瞧娘。”
8、送羊: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二三送。有的六月初二三送。时间紧路远的就上半月送。这一天外公、外婆和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不准断,风雨无阻(若断意不幸)。人们为何把“羊”这种动物作为“宠物”送,意在让一代一代的人记住“羊羔跪乳”的典故。百事孝为先。古代送的是活羊。现在送的是蒸羊,用发酵好的面粉捏成羊的样子,然后用笼蒸熟。现在商家为赢利制作了面包羊。羊分三种,大羊是正羊,稍小一点的是回头羊,再就是小羊,还有些类似小羊的各种动物和瓜果,被巧手捏出来活灵活现。羊又分正羊和回头羊,正羊才是送的羊。正羊要闺女和女婿吃,回头羊要在回来时再带回来,还要带回几个馒头是“羊蛋”,意为传宗接代。
送羊一般会连续送十二整年,在孩子十三虚岁这一年终止,回头羊就留下了。十四虚岁这一年送的是馒头。这叫“十三满,十四圆”意为圆圆满满。有的家条件好的送一只活羊,让外甥养着,不准杀直到老死。现在已很少有人送活羊了。也有的会一直送,送到孩子结婚有了下一代,下一代孩子的姥姥、姥爷接着送,这叫接茬羊。
送羊一般都在前半月送,前半月的羊欢(意为孩子活蹦乱跳开心快乐),后半月的羊呆(多指做事迟钝)。
10、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农村较大的节日。现在也是全国一个重大节日,国家给工作人员放假一天。亲友互送月饼。农村家家蒸糖饼。中午全家吃水饺聚餐。入夜,圆月东升,备月饼、水果等祭月。合家团聚赏月。翌日,出门闺女带月饼等回娘家。
11、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时,富贵人家登高会饮,文人墨客赏菊赋诗。今民间已无此俗。近年定九月九日为老人节,县老干局每年于此日组织老干部开展各种活动。
12、送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为送衣节。也叫寒食节。下午上坟烧纸祭祖。
13、冬至:是日吃饺子。饺子形状似耳朵,意为吃了饺子不冻耳朵。
14、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吃腊八粥。也叫枣粥。现在有的吃八宝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