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教育台热播的梁祝改编的电视剧,改编了很多。看的越多疑问越多。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感情到底是兄弟之情还是同性之恋。如果是兄弟,怎么可能出现两人一起手拉手放风筝;互相喂饭吃;最后居然还在一个船家过起了洞房花烛夜,两个男的做这样的事情,你能想象吗?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三种可能:如果不是传说有问题,就是梁山伯这个人有问题,或编剧有问题?
我们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四百多年了,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爱情名剧,多次改编后故事情节已经烂熟于心,家喻户晓,无人不为梁祝的感天动地,海枯石烂的爱情而动容,但传说毕竟含有杜撰的成分,比如根据考证,
“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就有着不同的版本。
汝南版:“梁祝”传说符合现代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玉水河边的祝家庄,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
宁波版:山伯清廉爱民,英台侠女劫富济贫,两人因被纪念合婚。
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不管是那个版本,梁山伯开始对祝英台的那份“情”都是兄弟“情”而不是爱情的“情”。梁山伯对祝应台产生好感是在她女扮男装的时候,完全把他当成男人而喜欢的,当成兄弟去照顾,并没有特别的感受。但英台则从始至终深爱山伯,这就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第一个矛盾。电视剧里,对这一矛盾是这样化解的。当梁山伯知道祝英台居然是个女的后,先是震惊——怀疑——接受——爱慕。他的兄弟之情到男女之情的转变十分顺畅自然。并面对英台时说出了“其实自己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她了”。这就很奇怪了。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男的,A和B,认识很多年,关系很好很好,惺惺相惜,A某一天突然变成女的了,B会因为A变成女的就爱上A吗,除非一开始对B对A就不是纯粹的兄弟之情?关于这个矛盾,英台想到的化解办法是先暗示梁自己其实是女儿身,并编造出一个与自己长的一模一样的“九妹”,要许配给梁,电视剧中,梁山伯终于知道“九妹”就是应台后,表现的是欣喜若狂,欣然接受。可是,其实传说中恰恰是梁山伯断然拒绝了英台的暗示,因为梁坚持说自己喜欢的是祝应台而不是和她长成一样的“九妹”。
于是,我在想会不会一开始这个传说就是关于一对同性恋苦恋不成,最终徇情变蝴蝶的故事?或者说祝对梁是纯粹的男女之情,而梁对祝则是一种复杂的带有同性情节的感情。当梁知道祝是个女人时其实是很失落的,见到了恢复了女本色的祝英台,梁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最可怕的愚弄——这个女人,竟然伪装成男人来欺骗他的感情!这晴天一霹雳彻底摧毁坏了他的健康,令他在病怒交加中饮恨而亡。此时出现了一个三角关系——马文才趁虚而入,更加速了她们情感的破裂。梁山伯死后,对爱人的突然辞世百思不得其解的祝英台出嫁马文才,途经梁的坟冢,停舟祭拜,从乡人口中获知了梁的根本死因。原来,她所爱的是一个只会爱男人的男人,或者说他爱的不是她而是一个有她相貌的男人。这深深的羞辱同样使她痛不欲生,于是选择在梁的墓前自尽。毁灭掉肉体的同时亦毁灭掉自己天然的性别,用这极端的方式向天意作最绝望的抗议。
另一个更大胆的比较搞笑的假设,祝应台就是一个有些女人气的男人或女性特征不明显的女人,他和梁山伯之间就是懵懂中的同性恋。因为梁祝同窗,同住三年,梁却始终未发现她是女儿身,按照传说记载因为英台总是“和衣而眠”以及梁山伯的愚钝所以未曾察觉,但即便是这样其他人也都从未怀疑此事吗,英台难道三年都不曾沐浴?故事本身就存在很多疑惑之事。马文才和梁山伯一起争夺祝应台,却发现他们三人都陷入了没有结果的苦恋,马文才爱女版英台——英台爱山伯——山伯爱男版的英台,结果事情败露,两人为礼俗所不容含羞而死。
关于化蝶一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两人要变蝴蝶而不是蜻蜓,喜鹊什么的。在宁波一代,蝴蝶就被称做粱山伯,如果两人真是男欢女爱,那应台应该变成花。蝶恋花嘛。两只蝴蝶的感觉是不是还是有点同性的暧昧意味呢。不过,话说回来,古代对男女之间的避讳和戒律让这些身处寂寞书院的男人们如何不滋生出同性之情呢。厚道一点,也为了子孙后代传诵的需要,还是姑且认为梁祝是男女之情吧。恳请,编剧大师在塑造梁山伯这个人的时候让他多一点男人该有的气质和思维方式,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联想很多很多。
网友观点:
1.我觉得这个故事可能不是现在看到的这样,或许他们化蝶的真正原因就是世俗对同性爱情的偏见.梁与祝可能都是男人,但是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所以祝被改成了易装的女人。看过一本书,说:“《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个传奇故事并不象我们所了解的双宿双飞。而是梁山伯是个同性恋,喜欢的是祝英台的男儿身,得知祝英台的女儿身后,受不了打击,自杀死的。而祝英台知道梁山伯是同性恋后,因羞愧而自杀在梁山伯墓前。因为人们的美好寄愿,所以才把剧情改成了双宿双飞。”
2.“蝶恋花”还是“蝶恋蝶” ?
梁山伯對祝英臺產生好感是在她扮男裝的時候,完全把她當男人來喜歡,當時祝英臺曾表示,既然梁山伯這么喜歡她們家的人,便欺騙梁山伯說她家還有個小妹,不如將小妹許配與梁山伯,梁山伯立即拒絕,并堅定說,自己要的是祝英臺,其他人一改不要;而當梁山伯知道祝英臺是女人時,鬱鬱寡歡,最終鬱悶而死,梁山伯不能娶到到男版祝英臺,中國古代文學便生出了一個陰謀,這個陰謀就是馬文才,從而迫使祝英臺轉回女裝;再者,在寧波一代,蝴蝶就是稱為梁山伯,若梁山伯與祝英臺真是男女至愛,祝英臺最後應化作鮮花,蝶戀花,才是愛情最終的歸宿,可是最後祝英臺也化作蝴蝶,更能體現了梁祝間同性的愛。
3.鱼类(于雷)的新发现,确实令人吃惊不小。这古典神话真是误导呀!同性恋的可能性最大。问题在:焦急的祝英台发现梁山伯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花容本色,在十八里相送时怎么也说不清,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按照现在的时尚,早已飞扑上去不用废话啰嗦了。唉,都是深重的封建意识对年轻人的毒害。以前,周恩来总理把这部《梁山伯与祝英台》影片放映给外宾看,对方并不理解,要爱慕为何不直说呢?!总理回答说:那是含蓄美!说实话,说他们是同性恋,不如说是知心密友。这是人之常情。
4.梁山伯有同性恋倾向!!
最早听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还很小,感觉故事里的爱情很美很真,后来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祝英台女扮男状去上学,三年骗过了那么多男同学男老师,这个只能证明两个问题:
1、祝英台去上学时年龄很小,不容易区别性别,是个小孩子,一化装别人也看不出是男是女,或者畸型,老是长不大;
2、祝英台长得不好看,而且长得特别男性化,要不三年都没人看出来?
如果说祝英台年龄很小,那她可能10来岁的样子吧,祝英台也太早恋了吧?如果长相身材上畸型,心理成熟那别论了;
如果说祝英台长得男人化,女姓性别都体现不出来,梁山伯也那么喜欢她,真的是真感情了!再说梁山伯这个人,我认为梁山伯心理有点不正常,有可能有同性恋倾向。因为梁山伯当听到说祝英台是个女孩子的时候“漫卷诗书喜欲狂”,非常开心,而不是反复不是滋味,这是什么心理?证明他早就喜欢上了祝英台,但祝英台在他面前一向是个男性出现的啊,所以一听到祝英台是女的就很开心,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两个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在一起了,也许平常生活中祝英台无意有意的对梁山伯表示好感,梁山伯也可能认定祝英台也是男同性恋者。
我们将心比心想想,如果在学校三年一个和你玩得很好的好同学兼朋友,突然有一天他告诉你说他是和你不一样性别的,是女人(或男人)!你想想自己会是什么反应?是不是觉得心里什么滋味都不是,恶心?
所以,中国这些古代的恋情故事都是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因为那时候重男轻女,男多女少,加上有钱人当官人还可以多取老婆,很多穷书生和底层人经常娶不到老婆,于是这些聚不到老婆的穷书生读了点书,想女人的时候就YY出一些类似于梁祝,天仙配,牛郎织女,聊斋里的故事来YY。呵呵。
5.梁山伯死于同性恋的断臂情结?
梁祝化蝶,这一千古流芳的美丽传说,自从被搬上戏剧舞台之后,久演不衰,至今已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话题。尤其是“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会”更成为了人们所耳熟能详的经典情节。人们在为痴情男儿梁山伯不幸身亡而流下一掬悲伤的泪水的同时,对他与祝英台化作蝴蝶双飞双栖的美好结局颇感到一丝欣慰。然而,人们只知道梁山伯病逝的原因是他得知祝老员外将自己同窗挚友祝英台嫁给了当地的知府之子马文才后悲愤交集,以至卧病不起,最后不治身亡,殊不知梁山伯不治身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与女伴男装祝英台的交往中不幸患上了严重的同性恋病症。
梁祝的故事哪怕是一枝一叶也早为人们所熟知。那个上虞县的一心想读书的女孩子祝英台带着丫环银心前往杭州求学。那个年代的女孩子,尤其大家闺秀是不能随随便便外出求学读书的,若要外出只能女扮男装。因此祝英台不能违背这一传统习俗,只好女伴男装前往杭州。在一个叫做草桥的地方碰到了也正要前往杭州求学的梁山伯。二人同为年轻学子,志向一致,相谈甚欢,便引为同志知己,就地撮土为香,结拜为兄弟了。然后,二人一起来到杭州书院,同窗共读整整度过了三年的光阴。同窗三载,时间非短;共读三年,相交非浅,早读晚寝,朝夕相处,如影随形,就差一点同床共枕了;况且祝英台又生得如此美貌。
那么,梁山伯为何却看不出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呢?这恐怕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梁山伯也深知那时候女子是不能随便外出求学读书的,既然是外出求学读书的,想必一定是男儿了;二是本是独生子的梁山伯性格必然内向,孤身外出求学,苦无知己,深感寂寞,正巧碰上了祝英台,又拜为兄弟,一时喜出望外,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草桥结拜的兄弟竟然是一个女儿之身!于是,同窗共读整三载,梁山伯始终不知英台女儿之身的秘密。
当然,三年来一直男扮女装的祝英台肯定是知道双方是异性的结拜兄弟,而且这对兄弟是可以结为夫妻的异性兄弟。因此她在离开杭州时向师母敞开情怀,请师母为自己做红媒;在梁山伯下山“十八相送”时又不停地在明说暗示,最后还以“小九妹”的身份将自己许配给了梁山伯。应该肯定地说,祝英台当时就喜欢上了梁山伯,对她而言,男女之间产生的爱情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么梁山伯呢?梁山伯一直认为祝英台是个男儿之身,所以他对祝英台产生的感情也一定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感情,毕竟同窗共读整三载,触膝并肩两无猜,但绝不是一个男人于一个女人之间的儿女私情。如果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的话,他也不至于在“十八相送”时,面对着祝英台的明说暗示他就是不明白,直让祝英台生气地责怪梁兄笨的像一只呆头鹅。
从这里可以肯定地看出三年来梁山伯对祝英台的感情始终存在着同性恋的倾向。直到在师母对他说,英台是个女儿身的时候,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原来英台是女人!就是以身相许的“小九妹”!他们之间是异性兄弟,是可以结为夫妻的异性兄弟。也就是到了这时,梁山白才将一腔兄弟之情变为男女之情。也正因为于此,他大喜过望,真真地“漫卷诗书喜欲狂”,急急忙收拾好行装,带着书童四九就直往祝家庄赶了过去。
然而,作为一个自己撮土为香结拜的兄弟,作为同窗共读整三载、触膝并肩两无猜的同窗公读的知己,那他为什么听到对方是个女红妆就赶过去定亲,最后未能如愿竟然吐血身亡呢?这就是因为在过去的三年里,梁山伯对祝英台无疑已经产生了很深的爱情,只是他一直认为对方是个男儿而不能表露,这种断臂情结使他的心中感到异常的痛苦,毕竟社会伦理是不能让两个男儿在一起结合的。所以当他听到祝英台是个女红装的时候,他就高兴的发狂了!然而当来他来到祝家庄“楼台会”后,知道可以与自己终生厮守的祝英台已是名花有主的时候,他也就从人生的巅峰一下子摔倒了人生的的谷底。这个打击无疑是一种足以让人粉身碎骨的致命打击,因此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之下,梁山伯肝胆俱碎,以至于最后卧床不起,吐血身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