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何须懂(转载)
(2008-11-24 17:27:24)
标签:
新思维教育杂谈音乐心理学杂谈 |
分类: 百家争鸣 |
音乐何须懂
伯牙难觅知音源于他不懂音乐
在周教授看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却给中国音乐教育留下了误区,给音乐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大家都以为音乐是可以听得懂的,如果自己听不懂,就是没有音乐细胞的人,不该再去听音乐,也不会再去听音乐了。
周海宏说,他有个学生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老师。一日师生交谈,学生说,别人听说自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往往就会向他请教某个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可是实际上他自己也没有听出来,可他又不能说自己也没听懂,因为一个最高音乐学府的老师都不懂音乐表现了什么,这样说出去很丢人。于是他只好瞎编,把曲子的主题、背景、含义大讲一通。
“高山流水”的故事一直灌输给大家这样一种音乐审美观——人是可以从音乐中听出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也就是能听出音乐里描述的形象、场景,表达的思想、哲理。但实际上,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从客观上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与语义性的内容。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这并非听众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当年的俞伯牙也是不懂音乐的,因为他如果懂音乐,就不应该要求听众在音乐中寻求那么具体的东西。
搞音乐的也不懂音乐
周教授的研究生做了这样一个调查:搞音乐专业的人能懂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吗?调查的结果是:音乐学院学生的同意率很低,而普通院校同意率很高。这个数据说明了圈内人人都知道,但是从来都不敢告诉大家的事实——搞音乐的也不懂音乐。
这一点周教授自己也有亲身体会。“我从小学钢琴,并考上了大学钢琴专业。以前的某一天我在练习《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时,父亲走过来说,这曲子你弹了这么久,能指出来曲子哪部分表现的是春,哪儿表现的是江,还有花、月、夜吗?我当时就犯傻了,涨了个大红脸说不出来”。
学了这么多年钢琴,却连自己弹的曲子都听不出来,这个问题困惑了周教授很多年,直到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上了一门“音乐美学课”,周教授才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欣赏音乐,并不用学音乐美学,凭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都能享受得到。
由于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所以说,听不懂音乐是共性。那么大家都“听不懂”,一般人与音乐爱好者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音乐工作者及严肃音乐爱好者在欣赏音乐时较少依赖于“内容解说”,一般人觉得听不懂就不听了,而音乐爱好者却听不懂也听。
音乐只须欣赏
听不懂,还要听,周教授提出一个口号:音乐何须懂,只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耳朵,享受音乐之美,别管“懂”与“不懂”的事。
周教授用个简单的例子证明其实大家都是懂音乐的,他现场播放了几段音乐,听众很快说出这段音乐分别表现了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丽的田园、汹涌的大海等场景。周教授说,他去过很多地方做讲座,给听众播放这几段音乐,从小学生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家的回答都很一致,这说明,音乐还是能听懂的,而且人人都懂音乐。
小孩也能听懂音乐,周教授说,为了哄孩子睡觉,他一个教钢琴的同学给自己的小孩哼唱《小白菜》,结果孩子哭了。话还不会说,音乐就听懂了,因为《小白菜》表现的是忧伤、低沉的音乐,小孩能理解。但如果一个妈妈要哄小孩子睡觉,给他哼摇篮曲,就很管用。
“如果给大家两段音乐,一段是轻快的,一段是比较低沉的,从中选一个当空调机的广告片断,相信大家都会选前者,因为是要表现空调带给我们轻快的凉爽的感觉。这就是联觉的作用,使得声音的艺术能表现视觉、情绪、概念等非听觉性的东西”。比如,巧克力、薄荷糖对应两种不同的味觉感受,高音、中低音对应两种不同的听觉感受。如果把味觉与听觉联系起来,巧克力代表的口味可以联想到中低音,薄荷糖可联想到高音;同样,视觉上的亮色可以对应高音,暗色对应中低音。如此,味觉、视觉、听觉就联系在一起。这样,听不懂的音乐也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众多的图画了。
用感性听音乐
周海宏认为,你可能不懂音乐,即使懂了,也不一定“正确”,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欣赏音乐,因为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
“世界名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从头听到尾,根本无从表现亚麻色、头发、少女这样的概念;听《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又有谁能知道这是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上的咖啡馆,主角还是一个美国人?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首曲子从头到尾都在敲门,发出像敲门一样的声音。但听不懂并不妨碍我们去听,听不懂,也不妨碍它们成为名曲。因为每个人去听,都有他们不同的感受。”
周教授说,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的时候,用歌声表达心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现代人压力大,听音乐舒缓压力的方式最有效,比外出旅游一趟还管用。
“几天前我在游览漓江时,当看到两岸美丽风景正陶醉时,我身边却有几个游客在打瞌睡。同样也是这次我来桂林,在一个景区的秀丽风光下,却看到很不搭调地搭起几个类似奥特曼的造型。类似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把桂林超一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表达出来,由于感性能力的不足反倒让自然风光大打折扣。”周教授说。
最后,周教授用三句话把他讲座所要传达的观点明确地表达出来:“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个人的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