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什么要强调敬畏(转载)

(2008-03-11 09:57:02)
标签:

文化

分类: 百家争鸣
我为什么要强调敬畏
徐晋如
今天一个媒体记者问了很多问题,都是我答媒体问里面没有的,不妨贴出来奇文共赏:

  记者说:

  请讲一下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什么?比如,是经典著作还是更多在于人文精神?

  徐晋如说:

  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于锻造人的高贵的人格和高雅的情趣。高贵和高雅,是传统文化的终极目标。

  记者说:

  您谈的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目标,那么具体到传统文化呢?您所说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是不是仁、义、礼、智、信之类?

  徐晋如说:

  我认为高贵的人文精神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第二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三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记者说:

  这似乎还是对于君子的定义,那么具体到老百姓呢?您认为中国的老百姓身上有没有传统文化的体现?

  徐晋如说:

  孔门传道,讲究有教无类,又说人皆可以至尧舜。老百姓何尝不该努力成为君子呢?

  记者说:

  水至清则无鱼,人人都是君子的社会好像也挺恐怖的。

  徐晋如说:

  不可能人人是君子,但必须要承认君子是人的终极目标。

  记者说:

  您说中国文化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那么您觉得社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传统文化复兴回归了呢?

  徐晋如说:

  大家普遍对于知识有着敬畏之心的时候。

  记者说:

  知识难道不应该是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吗?更应该是亲近而不是敬畏吧?

  徐晋如说:

  知识是用来敬畏的。只有敬畏,才能掌握。否则,只能获得虚假的知识。知识是少数人创造的,而创造的动因,大多数是因为单纯的求知欲,少部分是因为对自然的敬畏。而那些懂得敬畏的人,是真正的科学家和学者。孔子说,古今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因为“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从而去学习。而为人,是想通过知识谄媚人。孔子对后者是批判的。

  记者说:

  《百家讲坛》的制片人说他们的节目是给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看的,您觉得让这些人了解《论语》,即便有些错误,是不是也比完全不懂要强?

  徐晋如说:

  不是。如果只是普及《论语》的知识,我们绝不会反对。我们反对的是糟蹋《论语》。于丹用世俗的世界观去解读孔子。

  记者说:

  怎样才算是普及《论语》知识?只是忠实地翻译吗?但对古文的翻译似乎也经常会有分歧的。

  徐晋如说:

  对《论语》知识的普及,需要讲课人首先对孔子的整套思想体系有明晰的了解。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讲下去。翻译的歧义是存在的,但解释与重组、糟蹋不同。

  记者说:

  您认为在电视上做这种节目和在大学课堂上讲课的方式是不是应该有所不同?

  徐晋如说:

  那是毫无疑问的。电视要更加视觉化一些。事实上大学讲坛上现在很多老师也讲究视觉化了。

  记者说:

  是不是也应该更生动浅显一些?因为面对的受众是不同的。

  徐晋如说:

  那当然。但浅显不等于可以讲错误的知识。这样对受众是有害的。

  记者说:

  最大的害处是什么呢?除了您说过的会影响一些学生的高考答题方式。

  徐晋如说:

  最大的害处是使得观众、读者误以为孔子就是那么浅薄的一个人,从而最终对中国文化的元典彻底丧失敬畏。

  记者说:

  这是一位网友的话:“妈妈告诉我要像徐博士讲得那样,敬畏知识、敬畏圣人,可是该怎么敬呢?像敬鬼神而远之那样敬吗?”您觉得呢?

徐晋如说:

  举个具体的例证吧。比如写诗,中国古代文人都会写近体诗。我相信今天很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都愿意学写近体诗的。近体诗是有格律的,何处该平,何处该仄,是有严格的规定的。而押韵,则应该押平水韵。只有尊重这些基本的准则,你才有可能学会写近体诗。而如果没有敬畏,随便乱写,那么,你写的就不是近体诗,就算你一首诗是八句,每句都是七个字,那也不能叫七律。对《论语》的态度也一样。

  记者说:

  您不觉得自己对普通民众的要求太高了吗?

  徐晋如说:

  敬畏心和感恩心是人的基本准则。事实上,中国人曾经是很懂敬畏的。那个时候任何一个不识字的人都懂得敬惜字纸,那种敬畏是浸到中国人灵魂里面的。

  记者说:

  您是说大众其实也可以接受学者们的文化,正确的文化知识也可以讲得浅显,对吗?

  徐晋如说:

  当然。把学者与大众对立起来的,是现在的荒谬的学术体制。要求学者写那种毫无生命的可以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事实上,伟大的学问是与全人类的福祉密切相关的。

  记者说:

  那么您觉得于丹之所以这么“火”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还是讲授内容,或是传播方式?

  徐晋如说:

  原因出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上。我们的教育没有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没有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和判别是非的能力。

  记者说:

  您觉得这有没有反映出大众对文化的渴望呢?

  徐晋如说:

  大众对文化充满渴望。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记者说:

  于丹昨天说愿意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握手,您对她的反应有什么看法?您对她本人有意见吗?有没有可能和解?

  徐晋如说:

  我必须要再n次的声明,我们的吁请书不是针对于丹个人的,而是针对对中国传统文化元典的解读方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