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王》读后感

(2007-12-31 21:14:13)
标签:

文化

 

    初读阿城的《孩子王》,实在是有点吃力,并不是阅读能力上的缺陷,而是文中讲的故事和我生活的年代相差太大,文中的很多描写必须用不同今日的思想来诠释。

    文中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老杆儿”和王福。

    让我记住“老杆儿”的是他的那股勇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勇气和敢想敢干的精神。

    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知识青年全部下乡“插队”,乡村小学的教学设备简陋,教师水平低,学生不认识几个字,整天都是跟着老师抄政治材料。学校就是个混日子的地方,家长没几个有文化,也不指望学校能教点什么,只要能听广播、写信就行。而刚上任的“老杆儿”,却不听从别人的:“学校教你教什么你就教什么。”,坚持教学生们认字。他认为认好字是学习的基础,抄那些政治材料一点用都没有。国家有那么多的纸来印制政治材料,为什么却不可以用它们来多印些字典之类的工具书?他认为文盲有两种,一种是不识字的,叫“文盲”,另一种是看不懂文章的,叫“文化盲”。而他既然当了教师,自然有责任教好他的学生。他教他们识字,告诉他们作文是自己写的,而不是直接抄批判材料。他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教育方法来教学生,即使是丢了“教师”这个“铁饭碗”。在那个年代,“老杆儿”有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王福。他的父亲是一个哑巴,他的父亲支持他上学,学文化。王福立志要学好知识,将来自己替父亲说话。而他的父亲,每次队里到镇上运粮食,都只带他一个去,他不要任何的“劳动费”,只让队长帮他看看镇上有没有字典卖,字典是他儿子梦寐以求的东西。

    王福是个勤奋好学的学生,他在学习政治材料的同时准备了几本本子用来记录见到的生字,随时温习,直到记住为止。他认识三千多个字,而且在学的同时,认真地记下了自己认字的个数,一共是“三千四百五十一” 个字。他这种学习的精神在物质生活充裕的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因此他是他们班上识字最多的一个人。

把“老杆儿”和王福联系在一起的事是:学校里要一个班砍两百三十根竹子,“老杆儿”与王福打赌,王福不能在今天写出记录明天砍竹子的事的文章。赌注是来娣送给“老杆儿”的那本字典。王福为了得到“老杆儿”的那本字典,一回家就与父亲上山砍竹子,等砍够了两百三十根,就回家写文章,凌晨就写好了。但王福这样做并没有赢,因为“老杆儿”告诉他一个道理:“写事永远要在事后”。王福输了,但并不气馁,他要抄字典。“以后有了更大的字典也要抄。”

    “老杆儿”不好好上课的事被局里的人知道了,他不能再教书了,又回到了生产队。走的时候,他把字典送给了王福。

    “老杆儿”走了,走了一位好老师,王福他有了字典,学起字来也应更轻松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七夜雪·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