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看了一遍《立春》,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和现实差异的老话题影片,只是这个话题被电影演绎地让人看了以后那么心痛。
是啊,梦想在每个人最初的内心里都是那么神圣而充满了希望,仿佛正如我们在学校里一直被教育的一样,只要努力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总是一次次用冰冷的巴掌把热血青年抽醒。于是最初的梦想开始动摇。这份动摇开始让我们质疑自己的能力,质疑曾经确立起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质疑有时是积极的,它能让我们重新观察和判断周围的世界。从而确立起一套新的适应现实的思维新体系。在这个新的体系里最初的梦想开始妥协,甚至变质但是现实接受了这种妥协也就接受了这时的我们。而另一种质疑很可怕它将是致命的,因为它已经触及到对于生的意义的层面。于是有些人随着梦想的破灭人也破灭了,或者灵魂破灭剩下的无非是躯体的活动甚至连这个都没有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会选择第一种方式,我们会冠以与时俱进的称呼。是啊,理想主义者往往被于幼稚划上等号,谁也不希望自己被相识遗弃于是我们开始遗弃最初的自我。这种遗弃有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悲壮感,等到深夜或是酒后偶尔我们就会用酒精和泪水来祭奠一下。我们常说要坚守梦想,但坚守是要付出代价的,至于代价的昂贵与否那就因人而异了。还有就是是否值得也是一个永远说不清的话题,直到有一天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才会明白。就像看魔术,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生活”这个魔术师,是把已有的东西变没还是把没有的东西变给我们。
《立春》里有一句话,立春一过天气慢慢变暖,我总是感觉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但是直到春天过去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只是我自己这么感觉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