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
社会的创意假象
记得念高中的时候,我还没接触戏剧(当时台湾还没有「剧场」这行业),心中向往做画家。但建中当时每周将近五十小时的课表中,只有一小时的美术课,这节课也经常被取消,给同学更多时间自习,我只能尽量自己摸索。联考时,我报考了当时最著名的师大美术系。加考国画术科的时候,我进考场坐了下来,好好端详面前联招会发的宣纸,然后磨墨,静下心,希望能画出一幅具创意的国画……当时我稍抬头一看,吓了一大跳!周围的考生全都画完了!太惊人了!数十位考生,每人都画好整整齐齐的山水,而我,还坐在那边培养情绪!原来每一位考生早就练好他们要画的国画,背好了,像是从心中「默写」出来,然后交卷!看样子每一位也都上同一家补习班,因为画的都差不多。
可想而知,我没考上。回想起来,当时的失败对我日后并不见得是坏事。
时间快转。好多年后,我念小学的女儿参加演讲比赛,学校事先公布十个题目,让学生临场抽题发挥即席演说的创意。其中一个题目叫「我的爸爸」。我女儿有两个同学在《国语日报》上找到一篇叫「我的爸爸」的文章背了下来,准备万一抽到时可以派上用场,反正总不会两个都抽到同一题吧!但是事与愿违,两个都抽到同一题,而他们竟然不会讲了,台下一片愕然。
这是什么社会?「我的爸爸」,同学居然不会讲,还要去参考《国语日报》,找一篇来背!
僵化的创意
这两个例子显示出虽然时代在往前走,但我们的创意还在原地踏步:社会忙着将创意模式化,却没考虑到创意是超越模式及既定框架的。在亚洲,这个问题特别严重。发挥创意的重要条件需要强烈的个人主义独立思考及行动能力,而亚洲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型还不太久,我们的血液、集体意识中对传统社会印象仍鲜明,还是习惯传统集体价值凌驾于个人权利及表现之上。在快速变化的消费社会中,个人对制式概念的认同无形中扼杀了创意。我们很容易自动接受各种社会加诸于自我的制式观念及想法:「生活应该如何过」、「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么样的对象才是好对象」、「买什么样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怎么样才算是一顿好吃的饭」、一个好假期……其实每一项选择都充满潜在的创意,而我们居然愿意在一切可能之中接受众人的标准答案,然后花毕生的力量来符合这些标准答案。
这样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即使没有人这么规定,我们总是把视线放在别人制订的界限之内。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扩大界限,甚至毁灭界限;没有人教我们,或许世界是没有界限的。
创意是人类最向往的一种能力,但我们却不了解它,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拥有它。
多数人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能使自己拥有创意,不过这些仅是技巧而已。我们对创意本身的了解不足,才误以为技巧就是本体。这种误会就像一个人学了很多管理技巧,就认为自己已经懂怎么做生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