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翻阅一本《现代诗名篇选编》,读了二三十首诗歌,想说说艾青先生的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歌是他的成名作,选编进了中学课本,以前学习过的。
这首诗歌是艾青在监狱中写成的。那是一个下雪的冬日,艾青在囹圄中望着窗外的白雪,他的心灵飞进无声的落雪中,浮想联翩,孤单的时候,他想起了曾经抚摸过他的双手,曾经喂养过他的乳房,他想起了他的保姆,大堰河,想起了昔日的一幕一幕,他想到了被白雪覆盖的大堰河坟头。
这首诗歌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去赞美和高歌。但是这首诗歌的语言却有鲜明的特点,非常值得研究和推敲。
全诗用平实的陈述和铺排,展示了画面一样的情景,诗人抓住了一些看似简单,甚至有点粗糙,却意象丰富的片段,这些片段抓的准,抓的巧,抓在了读者的心上,仿佛用几帧胶片剪辑成了动画。大堰河亲切,勤劳,慈祥,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诗歌的手法有点类似白描,人物外貌形象很模糊,我们根本没看到大堰河的眼睛、脸庞,不知道她的身材的高矮胖瘦,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的女人,但是,我们都清晰的记住了他有一双粗糙的大手,这个被人叫做大堰河的女人。这首诗歌里有几句反复,“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诗中反复的呼唤“大堰河”,用了十六次以上,在声声的呼唤中,情感的波澜层层掀起,将一种无比深厚的情感升华到了极致。作者从诗的第九行开始,转称呼大堰河为你,“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这种语境的急剧转换让心灵距离一下子拉近,仿佛在给自己的养母写一封信,“大堰河啊,我的保姆。”这里同全诗第一句比较,增加了一个“啊”,减一个“是”字,可是这一变换之精,变换之妙,变换之奇,可谓天衣无缝,高超无比,真情随着这一声呼唤,开始宣泄出来,让每个读者都深深共鸣,从内心都敬她,爱她……
作者艾青5岁就被接回了自己的生身之家,用诗人的话说,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个五岁的孩童,记忆能给予他的东西不多,也不会很清晰,是碎片式的,诗篇中所给出了不少碎片式的描写,你用宽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拥抱过我的伸直的手;这种母亲最温暖的方式被作者深深地记在了脑海中。
这首诗歌曾经轰动文坛,这首诗歌曾经让很多人热泪盈眶。因为作者以简单的诗行取得神奇的效果,以无华的语言收获了饱满的真情,以静的诗歌画面表现了美妙的动态效果,每个人在读完大堰河后为她的悲苦的命运而叹息,而同情。
重读这首诗歌,读诗的语言有了更深的认识。诗歌语言的奥妙,在这首诗歌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我们看到了大家的功夫,是可以巧妙的驾驭平实的语言,平中见奇,粗中有细,静中见动,拙中藏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