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洞景区讲解词
(2011-10-10 16:33:58)| 标签: 龙门洞道教旅游 | 分类: 龙门洞专辑 | 
 
各位游客(各位领导……):
大家旅途好!
首先我代表景区管委会热情欢迎您到道教胜地龙门洞旅游观光!我是景区*号讲解员***,大家可以叫我**。今天很荣幸能陪同各位(各位领导)一起渡过美好的龙门洞之旅。
龙门洞地处六盘山山系褶皱南端,关中西部的陇山山脉之中,距县城43公里,占地2104公顷,海拔1200——1800米。景区由混元峰、朝元峰和龙门峡谷三大部分组成。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峭壁对峙,溶洞密布,古木参天,集险、奇、秀、静于一身,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是独具特色的融道教名胜、山水风光和原始森林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被称为“关中山水之奇观”,享有小华山之美誉。
景区森林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90%。有野生动植物110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有玉兰、水曲柳、金钱豹、林麝等,较常见的植物有白皮松、辽东栎、元宝枫、花枹檽、山核桃树等,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160余株。使公园呈现出一片春日山花烂漫、盛夏山清水秀、金秋红叶满山、严冬江山素裹的胜景。
(沿途可有景点提升工程简介)
龙门洞景区是国家三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龙门派的发祥地;因丘处机在此修炼7载,创立了道教龙门派而誉满神州,享誉全国。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任法融老先生当年也是在龙门洞这里出的家,并在此研行修悟长达七年之久。
 
(一)
龙门洞有三十六洞,二十四潭,洞洞隐仙,潭潭藏龙之传说。所以曾经有人于龙门洞山门撰联“崖悬三十六洞洞洞通仙界,涧系二十四潭潭潭透幽境”,以昭示龙门洞洞潭之奇妙。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洞潭有些已经面目全非,仅有痕迹尚存。当然也不能排斥民间传说的“穿凿附会”之嫌。但无论如何,岩峰、林木、涧溪、溶洞、潭水、楼阁、摩崖以及历代道士及文人墨客活动的遗迹,遮云桥、石阶、铁索、栈道、挂梯、曲径在三维空间里神功般地组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秀丽而又雄奇、险峻的诗画意境!
龙门洞景区有四大神奇,分别是:
汉娄景先生定日月之墨迹, 
元贺志真凿太上全真岩之鬼斧,清陈野仙空际搬运之神功
这块充满灵气风水宝地,早就为历代隐士所钟情。历史记载,龙门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盛于金元。相传西周的(今河南灵宝市函谷关镇)函谷关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后,弃职归山,隐居这里,始名灵仙岩。战国时,这里又改名都潭洞。西汉景文帝之时,曾任皇帝侍朗官的建信侯娄景弃官入道,晚年在这里隐居修行,更名景福山。金元时期,道教“七真人”之马丹阳、丘处机在此修炼传道。丘处机在此修行七载,改山名为龙门洞,创立了道教龙门派,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高道。丘处机受到南宋、金、元三个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见,被成吉思汗策封为国师,执掌全国道教,龙门洞自此声名大振,步入辉煌,誉满神州,达到鼎盛。其门徒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观建庙,宏大山门,扩张规模。此后,龙门洞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包括杨虎成、孙尉如等一批军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扩建下,又屡遭兵火劫焚,最终形成了今天风貌。
龙门洞现在的主持已经是龙门派第二十九代法字辈弟子,朱法有。
(二)
眼前这块独卧于龙门峡口,高约2.5米,长7米,宽4米的巨石,被人称之为“龙门洞第一景”。说是“第一景”不是说它有多么壮美或秀丽,而是因为它是龙门洞诸景中,最先进入游客眼帘的。平平的顶子,可容数人盘腿而坐。相传当年吕洞宾和白牡丹曾于此谈玄论道过。壁上有石刻“莫笑莫笑,上去坐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彻便是喜欢佛”。刻字的年代已无从考究。
我国道教可分为两大派别,分别是南宗正一道和北宗全真道。正一教的道徒可以吃肉喝酒、取妻生子,完全不拘于形式;而全真教徒则必须离家舍弃妻子,且不能吃荤腥,讲究的是苦修。我们龙门派就是全真道的一个分支。当年全真祖师王重阳的七位徒弟(全真七子)各创一派,龙门派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派别。
(三块石碑介绍)
这块大石,高9米,名叫试斧石,民间传说为沉香试斧之处。
其名为道士毛崇礼所题,并刻诗于石:“圣母何衍求华山,赤子孝心感动天。大仙慈悲授真诀,神斧一挥破玄关。”此诗讲述的是:“沉香解救囚于华山之下的三圣母,以赤子孝心感动了天地,大慈大悲的神仙授于他救母秘诀,他上天宫从舅父二郎神杨戬那里夺来了开山钥匙——月牙斧。在这块巨石上试斧之后,直奔华山西峰,劈开峰顶,救出了压于峰下的母亲。”
左前方看到的是龙王殿,也叫禹王殿,内供大禹神像。是为了纪念当年曾在龙门山这里凿山治水立过大功的大禹而建。
此处可讲:陈野仙化翁传说故事……
眼前祠立桥头的是二郎神殿,,这尊神灵为山门守护神。可以“远追虎狼几千里,近保游人都平安”。
脚下这座架于岩石之上的单孔拱桥,名曰遮云桥,是通往龙门大殿的必经之桥。由于建在深谷流溪之上,周围被大山遮挡,终日很少见到蓝天白云,所以取名遮云桥。遮云桥原是一座独木桥,因年久失修,桥梁已毁。1992年,在玉女潭上游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形似玉女的腰带,因此游人又称之为玉带桥。步过遮云桥,游人就算是从人间进入了仙界。
步过遮云桥,便开始登山。脚下的石阶盘山而上,共有555个。大树笼罩着石阶小道,游客手攀铁索,缓缓而上,仿佛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三)
丘处机隐居龙门洞时,不事营建,所凭借的是天然洞穴。洞穴虽然阴暗潮湿,但不少的洞穴出口均面向东南,阳光可照射进洞。穴居修道,不仅符合早期全真道的节俭原则,更体现出了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依山就势,向阳近水,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道教建筑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龙门洞建筑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龙门洞的山美、水美、溶洞更美。相传龙门洞有“三十六洞,山山有洞,洞洞有仙。”这些溶洞,是石灰岩在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和岩隙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是大自然的杰作。比较著名的有丘祖洞、龙门洞、早阳洞、青霞洞等洞。
这个小平台,是游人喘气歇脚的好地方。站在这里可俯察龙门峡潭池水流,仰视混元峰景致,平观早阳洞全貌。早阳洞之所以称之为早阳洞,是因为每天最早受太阳的沐浴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间,甘肃靖远县道士陈明耀(陈野仙)在该洞隐居修行,行医募化,整修庙宇,石壁上“身居早阳洞,云游遇仙桥”的诗句便出自陈手。嘉庆22年(1817年)陈野仙在早阳洞去世。通往早阳洞的栈道正在维修之中。
眼前的这古树,是陈野仙亲手栽植的古柏,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这座庙宇为黑虎殿,也叫财神爷殿。尊神是黑虎赵公明,游人要想“升官发财,多叩几个响头,神灵保佑,您一定会心想事成。”
丘祖洞是丘处机起居修性的场所,位置在北极宫大院西庙后石崖上。
龙门洞在北极宫大院南厢房下,在重修建时洞口封闭。传说深幽曲迂,直通平凉崆峒山,又说龙门洞为过去道院的藏金洞。
眼前看到的是青霞洞,传说明代的张三丰曾在这里隐居修行过,此洞就是以张三丰的道号青霞子而命名。内奉张三丰、陈野仙二位。说是这个洞内水气较重,以前香火旺盛时洞口青烟缭绕,煞是壮观。
龙门山场的洞不只是这几个。这里的溶洞有孤洞、群洞、洞中洞、洞上洞,洞洞相通、曲畅勾连、扑逆迷离,置身其间,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绝妙的造作而惊叹!
登完上山石台阶,透过大树空隙,看到的这个尖尖的、圆圆的 
 
龙门洞除道院之外,其余建筑呈立体北斗七星状分布。以北极宫正殿为中心,从下往上依次是八仙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和八仙,两侧陪祀尹喜、娄景)——龙王宫(治水的大禹官)——救苦殿(内祀太乙极苦天尊,为救苦救难之神)——太上殿(内供道教之祖太上老君——老子神像,殿壁上有清朝道光十三年(1883年)根据《老子化胡经》所绘的“太上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画81幅。教化人们以无为去观察一切,治理社会。该殿的楹联“多看经书开智慧,少谈是非养精神”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东华宫(东华帝君)(“甘泉润物”之典故)——太白殿(内祀天、地、水即尧、舜、禹三官像,旨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过栈道第一层为玉皇洞(供奉的为玉皇爷);第二层为三清阁(供奉的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宗、道德天宗三宗神像),在道教中三清为至高无尚之神。明万历时,三清均为铜像,可惜皆毁于明末,现为泥塑;第三层为混元阁(在悬崖洞府的最高处,距道院130米,临空架设,十分险峻,可谓神工鬼斧。阁内供奉的混元老祖,是道教中象征宇宙形成,主宰万物的万能神灵,是“道”的形象化。这一道教神仙谱系体现着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生成理论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摩崖石刻(在混元阁东侧的绝壁上,竖刻着“定日月娄景先生洞”8个楷体大字,西侧峭壁上品字形摆布的隶书“全真岩”三字,以及蜜蜂洞下方的小楷“洞天福地、太子千秋”实为龙门洞一绝。后人推断是当年兴修龙门洞的龙门法孙、华山派第一代宗师贺志真所为)。——王母宫,(爬上32级软梯,殿内祀奉的是龟台金母神像。民间有“神仙好求,王母难见”之说,庙建悬妙处,隐含了一定寓意)。——子孙宫(殿内供有三尊圣母像,为三宵仙子(云宵、群宵、碧宵),旁边陪祀有“海龙圣母”像,寓意烧香叩头,可求男得子,亦可为子女祈福。昔日郑板桥曾为此宫作联:“凭栏欲笑望当时树拥云飞迥殊尘境,抱子何归趁此日水流花放早降人间”)—— 
(五)
东边层式楼阁,祀奉的为灵官,是道教中的护法神,形态正直威严。其楼门匾为“豁落府”,在此处修建庙府,有把守关口之意,两边楹联为“心怀邪鄙任尔烧香无点益,赤身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盈联道出了灵官这位道教护法神的堂堂正气,兼有劝善惩恶之意。
龙门洞道院:大殿称北极宫,正中高坐的是玄天上帝真武祖师金身,檀木雕刻的神灵也是无量祖师(玄天上帝真武祖师)。龛台上的铁铸神像是清代铸成的玉皇大帝坐像。这里的神卜据说相当灵验,不论远近,凡是家里遇到重大事情或升迁发财,在此敬香磕头、抽签问卜,都能问出究竟,神灵会保佑你心想事成。殿内木架上悬的云板形法石,造于汉代,敲击如磬。主殿门两侧对联为清代学者、陇州同知方玉润所撰刻:“洞天标胜景混元有始日月无终昔山林栖凤爪;福地溯仙踪娄景开先长春启后于今道派衍龙门。”深刻地概括了龙门洞的人文历史。
1998年香港谭兆先生翻修真武祖师殿和丘祖楼。
南边福寿楼是休息接待场所,客厅有许多名人字画悬挂于墙壁。
西边为丘祖楼,也叫七真楼。上下两层,楼上塑有全真教“七真人”丘处机、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王玉阳、郝大道、孙不二坐像;楼下供奉的是丘处机,“仙人掌”的门匾为清人谢威风所提。
楼后是丘祖洞。又叫长春洞,有铁索直达洞口。是当年丘机修性炼养的场所,里面有丘祖的遗物——磨性石,为一滚圆形青石直径约40公分,重约百斤。相传当年丘处机在这里除了静坐修道之外,为了磨练意志心性,将一顽石每日从洞口滚下来,再抱回去,年深日久竟将一不规则的石块磨成了滚圆形。好奇的游客到此都会摸抱磨性石,体验感受一下丘处机修炼时的情景,说是搬抱磨性石能沾融道家的仙气,福禄寿都会不期而至。
在这个主道院,我还得向大家说明的是龙门洞。洞口在南厢房下一角,原来洞口半开,清康熙年间整修时封口,1949年重修道院时曾掘开洞口,因洞内冷风袭面,人不能入,遂重封其口。
道教龙门派的祖庭——龙门洞也从此吸引了各地道徒和观光游客。公元2000年8月,海内外数百名专家、学者、宗教界人士聚集龙门洞,纪念丘处机创建道教龙门派820周年。
龙门洞和全国诸景区相比,确有其独特性、历史性、惟一性,是一部读不透的厚重书籍,不仅是一个具有影响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秦陇大地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的游程就到这里,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服务不到、表达不清的地方恳请留下宝贵意见……欢迎下次再来。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