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洞开山历史及其传说(三)
(2010-08-14 18:14:23)
标签:
文化 |
景物名胜
龙门洞居群山之中,它左温溪,右龙洞,前清流,后疏林,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山水以奇险著称,素享“东有华山,西有龙门”之誉。从元代丘处机起,历代道人在此依山从水,借景取逝,修宫建庙,矗碑立塔,架索攀岩,置栈摩刻,留下了许多胜迹。殿宇群立,景物倍增,使道观格局逐步完整,自然景色与人文景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其景色独秀,别开生面。
(一)洞府池潭
龙门洞地处六盘山系褶皱南端,地质构成有震旦系硅质灰岩、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奥陶系蓝灰色块状岩、二叠系砂质岩夹煤层等成分。其间新老地层穿插,悬崖峭壁对峙,沟壑纵横交错。在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形中,岩峰突兀,山石林立,溶洞遍布,构物造景千姿百态;流水淋漓,峡谷万仞,垂瀑池潭星罗棋布。洞幽石怪,潭深水碧,萦青缭白,粉红骇绿,这为以洞潭为特色的风景区形成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实为西北内陆和关中地区山水奇观。清代陇州知州罗彰彝在《龙门洞常住碑记》中说:
龙门洞为天地奥区,藏壑于东陇之麓,窈而深,幽而邃,层峦绝巘,无径可通,单梯石蹬,层俯而下,群峰峭削,实鬼斧所劈。崖瀑淙淙,时作风雨,隐有神龙变化,疑骇莫测。异哉斯境,非有神术具巨灵手辟草开山,则至今一虎豹穴、蛟龙窟也。
(乾隆《陇州续志》卷八)
旧传龙门洞有36洞24潭,洞洞设仙,潭潭传龙。36洞90%分布在龙门峡东混元峰侧的绝壁悬崖上,峡西朝元峰侧只分布有早阳洞、范阳洞、迎阳洞、烟霞洞、青霓洞等洞穴;处在灵仙岩湘子湾绝壁上的洞穴,多倚洞凌空建有亭阁殿宇。24潭分布在被南流秀水将混元峰、朝元峰之间冲刷深切的龙门峡谷中,因水流落差,多数潭上形成瀑布,蔚为壮观。36洞24潭虽均有名称和典故,但历经岁月推移,风雨沧桑,一些今已难复其貌,仅有痕迹依稀尚在,略可辨认。同时,洞潭之称谓和数目历代也不尽相同,这是由民间和道内习见的“穿凿附会,约而言之”及以讹传讹所致。。现根据文史资料和实地考证,分别综述于此。
三十六洞
丘祖洞(长春洞、祖师洞) 洞在七真楼后悬崖上,与定心峰成子午中直线。援木梯铁链登高约4米即达。洞高近2米,深约3米,为丘处机修道之处。洞内有丘处机遗物磨性石,并祀有丘处机坐像,洞上刻有“长春洞”三字,此洞虽小,但为全真道龙门派祖师的潜修处,游人尤其是全真道徒到此,必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感,“见洛河乃思禹迹”(重修龙门洞碑记语)之崇古幽情,诚心顶礼,虔诚以拜。
混元洞 位于龙门山灵仙崖宽阔绝壁凹入部位的顶端,海拔1800米,为龙门山最高洞穴。其下和左右两边分布着众多岩洞。前代道士自道院后引径至半山处开凿石阶,架铁链。云梯。天桥,垂直而上,将其在主要深洞上构建的殿宇亭阁沟通,构造极尽鬼斧神工。达此洞需经半山救苦殿攀铁链经太上殿至太白殿,再由太白殿过天桥到玉皇殿,再由玉皇殿沿铁链木梯到三清阁,再攀云梯方至。栈道云梯凌空飞越,高入云端,攀登十分艰险。在混元顶坐洞瞩目,远近山峦秀色尽收眼帘,浮云飘渺,心旷神怡,犹入仙境。虽群山巍峨,但由于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之感顿生。
太玄洞(日月洞) 位于混元顶左下侧,洞左侧面向西北的绝壁上竖刻有“定日月娄景先生洞”8字,每字大约1米见方。传为娄景栖居处,后又有唐孙思邈于此洞隐栖。
丹阳洞 在邱祖洞右下侧,为丹阳真人马钰修道处。此洞极窄狭,仅可容身。重阳真人仙逝后,丘以马维师,所以马与丘既师既友;同时,丘来陇是马的安排,因而两人的栖居洞府相连在一起。据传,连两人打坐的蒲团也同为一个,分丹也各为一半,在全真教内传为佳话。
烟霞洞 在邱祖洞右下方道院云厨后,深约6米。金元时,丘处机弟子赵九古等曾栖修于此洞,至元(1264-1294)后,来龙门洞的游方道人多栖于此。现用为道院云厨库房。
会贞洞(春花洞、百子洞) 在子孙宫后,由道院西侧门可入,洞深约3米,宽敞洁净,冬暖夏凉。传为金元时丘处机的女弟子李春花(不二)的栖居处,故又名春花洞。又因在子孙宫后,亦名百子洞。
白云洞 在子孙宫北侧10多米的悬崖上,数洞相连,俯临峡谷,朝夕常有雾弥漫,景象多幻,昔为道众吟诗栖修处。清同治年间动乱,乡人避难多于此藏身。
晚霞洞(晚阳洞) 在白云洞下绝壁间,有石蹬栈道曲折相通。洞口面西稍北,较晚见阳光故名。洞内存有前代修道者用过的石床、丹台等物。
三仙洞
雷祖洞 由三仙洞攀缘木梯铁链10余米即到。洞口高、宽近3米,深6米。洞内多钟乳岩,肖似人形,晶莹雪白,光亮鉴人。洞中央木龛上供有明代的木雕雷祖像,神态威猛,现移置于北极殿。洞外有古楼凌空伸出,曲俯如虬。因地处险峻,游人多望而却步。
朝元洞(湘子洞、连环洞) 在龙门山北湘子湾。此间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峭壁半圈如屏,因洞东、北、西三面各有洞口,故又称连环洞,南侧洞口甚大,洞内宽敞,可容百人。洞中怪石众多,洞顶蝙蝠聚栖,洞底厚积蝙蝠粪便,此粪入药名夜明砂。此间森煞阴冷,令人踟蹰却步。东洞口传为韩湘子所居,故亦名湘子洞。洞西石庭为羽士所居,庭北平坦处设有木床,临床有口如窗,由其鸟瞰山下,水鸣山啸,气象万千。
谷神洞
洞中洞(洞内洞)在朝元洞石坎下,洞口高近2米,内深5米,形如瓮。。洞内侧北向又有一洞,深不可测,相传多怪异。1947年夏,有蜀中道士十余人,与龙门洞道院道士张嗣凯、阎兴隆等结伴往探,持松明火把缘梯垂索,下至数十丈(1丈为3.3米多)时,见两壁钟乳石晶莹闪烁,亦有火光人影蹑步迎面而来,道众惊骇而返。数月后,又有巨蛇盘曲于道院云厨中,道众焚香祈祷,其蛇潜入此洞中,后未复见。
朱砂洞
禹王洞 在蹑云桥东崖畔,洞口高3米,宽2米,深2米。前庭南侧有水槽,偶有水流下泻。其下为禹王庙遗址,相传大禹治水时曾驻足此洞。
水帘洞 在禹王洞右上方10米处,有石蹬通达,洞口高、宽约7米,深约30余米,洞内多钟乳石。有小罅与后山庄房门前水池隧通,相距约3公里,池水多由洞内渗出。旧相传池中之物曾随水泻出,今因通道淤塞,仅有少量渗水。
黑虎洞 在黑虎洞与黑虎潭间的悬崖上,与早阳洞隔涧相望,由黑虎潭边攀壁可到,深约4米,宽约10米。站在此处,可仰看山峦浮云飘逸,俯视涧底惊涛沸腾。
青霞洞 在由黑虎殿去道院的路旁,深涧3米多,于洞内可观定心峰。相传明时道人陈明耀、张三丰曾栖居此洞。
丹霞洞 在青霞洞左上,可拾级而上至洞口。洞深3-4米,背风向阳,洞顶有口如天窗,常有道士栖居。
卧云洞 在丹霞洞左侧斜上20多米的石壁上,宽7米,高3米。下林深涧,常有云雾。
龙门洞
飞仙洞 在台上殿左侧天桥石壁上, 相传系南唐时谭峭弟子赵飞仙栖居之处。早已坍塌。
列仙洞
玉皇洞
蜜蜂洞
娄景洞
八仙洞
莲花洞
心珠洞
青霓洞
早阳洞 位于龙门峡西朝元峰悬崖上。洞有3孔。主洞高6米,宽5米,深8米。上方有小洞为通气之窗。洞有两窟,内外相连。外洞口镶楹檐为屋,为祀奉药王孙思邈之龛洞,内洞阴湿沁冷,人不常入。因洞口面向东南,太阳能最先照入而名。此洞位于峭壁之上,下临深渊,洞壁北沿崖架有栈桥铁链,长36米,游人缘此可至洞前。俯视洞下,杳不见底,只闻峡谷中湍流轰鸣,冷风呼号,令人恐惧。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甘肃靖远县道士陈明耀(野仙)曾隐修此洞,行医募化,整修庙宇。石壁上刻有陈明耀诗句:“身居早阳洞,云游遇仙桥”。后道士刘一明来龙门洞,曾赋诗七绝一首咏此洞景象:百丈悬崖斧削同,危桥一通在虚空,若无大道真仙手,当面问天路不通。“足见此洞奇险。
范阳洞(范爷洞) 从蹑云桥头西循朝元山麓,有小道沿早阳洞巅南行,跋涉约百米再下折即至。其洞与早阳洞间岩而并列于绝壁上。洞内分上下两层,下洞深3米余,有木梯和蜿蜒隧道可通上洞,上下洞南北壁间凿有窗洞采光。洞中复有小洞,深阔2-3米,有泉如盆,清澈甘洌,四季不涸。清初有道士范宗理栖此,时称范爷洞,后讹称范阳洞。
迎阳洞
烟雾洞 在朝元峰九沟湾下绝壁上,洞口约3米,自龙门洞道院可远眺洞口,人迹罕至。夏秋雨前有云雾缭绕,弥漫崖涧。
养心洞 位于邱祖洞北石壁上,高宽仅1米余,深约3米,可容人侧身出入。因其地幽僻,洞口亦隐僻,为道士静养地,故少人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