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语文走进心灵

(2009-06-16 16:28:32)
标签:

听语文课

感想

教育

分类: 师生之情

           让语文走进心灵     

                      ——听一节语文课有感让语文走进心灵

今天听了一节语文复习课。听后感慨良多。

这一节课老师并没有像平时的复习程序那样,从复习字词到文学常识,从内容理解到重点句子的解析。她抛开了这一切,而是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的引导与体验。

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触摸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刚上课,师生问好之后,她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挑到谁时,看谁在瞬间,微笑着面对老师。她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虽是一个个小小的举动,但已让听课老师感觉到她对学生内在的那份关心。

上课后,她领着学生一块回忆曾经学过的六篇文章,找文章的共同点,找最喜欢的文章,并说出理由。

当学生纷纷发言,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之后,老师插了一句: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一课吗?”这一句话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竖起耳朵,凝神而听。

这个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说到最喜欢的是《端午的鸭蛋》,因为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过生日时母亲给自己自己煮的鸡蛋。以及不可待的心情等着捞出,不顾经它热,左手换右手的拿着出去炫耀。说着说着,她的眼眶湿润了,说了一句触动所有人内心的话:“那个鸡蛋温暖了我的整个童年!”

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做声,似乎都沉浸在那个难忘的场景之中……

老师顿了顿,又说:“如今的我们,每过生日时,当父母给你摆上丰盛的饭菜时,你可曾想过,去感恩呢?”

一番话,似乎是不经意间对学生的一次心灵的洗礼,幸福其实不处无在,关键是自己有一双关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恩的心。

没有情感就没教育,同样的,如果不给孩子一些思想上的引导,他们已对幸福麻木了自己,从而感受不到幸福的最真滋味了。

而此刻,这个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多么的重要,我想学生们是会记得的!

他们一定会记得老师的那个鸡蛋的故事,会记得老师送给他们的一段话,更会懂得如何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发现周围的感人和幸福……

 

二、她从学生的经历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是高尚

当学生把自己喜欢课文的原因说出之后,老师又让他们从各自的文中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并同时说出喜欢的理由。

同学们一会功夫便都找好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们充分体会到了好文章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更是思想的净化和心灵的洗礼。

我们听课的教师也不禁深深沉醉其中,同时我也在想,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我想这应该就是语文教育的本真吧。给学生以情感的体验,以学生以思想的启迪,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

当一一读完之后,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这几篇文章写的都是什么人的事呢?”

学生很快答出了是小人物的事。

老师自然提到了一个人,一个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人,并说了她的一件事,请假回家,去割麦子,因为父母都有病在床,自己领着亲戚一起,用镰刀割了,打了,收了二十几袋麦子。看着那个孩子晒得黑得透亮的脸,老师由衷的说了一句,真厉害,老师好想拥抱一下。

我看到那个老师的眼中似乎又闪出了泪花。

“同学们,小人物虽然做的是平凡的事,但做好了就是不平凡,那么他就是一个高尚伟大的人,将来无论我们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高尚的心,就像我们这个单元的六篇文章中的人物一样,不卑不亢,积极向上,那么你所做的事就一定是高尚的事!”

孩子们认真的听着,当然还包括听课的我们教师,听着这样的话语,谁的心中不是起了一翻波浪呢?我们做的是平常的事,拥有的是平常的心,我们也是平常的人,但如果能把每一件事做得尽心尽力,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问心无愧、无怨无悔了呢?

此理,学生听了,谁的内心不会有所触动呢?榜样就在身边,那么为什么不能像她那样,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呢?

 

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也许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讲,老师没有肢解文章,没有强调字词,没有谈什么写作技巧,没有背什么课后练习题,似乎有些偏离了它的轨道,因为考试并不考这个,但谁能说老师上的这节课不是最精彩的课呢?她给了学生情感的教育,做人的教育,给了学生思想的启迪,心灵的蜕变,给了学生努力的长远方向,更给了学生一颗善良真诚的心。

学生需要引导,需要辨别,而这一切就要靠谁给他们一双慧眼呢?靠家长,也许现在的家长更多的是急功近利,只看到光鲜的分数,所以不行,更何况也没有时间。靠书籍,学生整日钻进书本里,一本书厚了变薄,薄了变烂,但只是为考试的题目而下咽,根本也不行。

所以,唯一的责任就在于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真的就会出现什么的学生,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滋润,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难道不是最好的教材吗?

语文课标上说,“把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扩大到人的教育、人的发展上,把语文教育归位到旨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继承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的母语教育上来。”不知几个语文教师能做到如此

现在新教育里,提得比较响的一个词是“唤醒”。那么,我想,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去唤醒学生内心的那个本真,也许就应该是对他们进行做人的教育,如果学生能从课堂上得到一些心灵的触动,使自己前行的路上不再有心的彷徨,让他们能充分的理由为自己的成长呐喊而助威,而决不是挣扎在分数的漩涡里而无法自拔,那么,也许这就是真正的唤醒了……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做法与如今的应试教育是不是能真的并行不悖呢?因为,我很清楚一点的是,上面这个教师的语文成绩并不是特别的出类拔萃……

所以,依然困惑中……

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语文教育的本真就该如此!!

我期盼这样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给爱一双翅膀
后一篇:心在离别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