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家规就是确立一种价值观
(2022-11-22 19:04:25)
标签:
编辑教育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玉集荟 |
我小的时候,家里不能算是规矩很多,但有些规矩还是令我不舒服到念念不忘的地步。最让我不喜欢的就是“叫人”,即见到长辈,甭管熟不熟,认识不认识,都要“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地叫上一通,这让不喜社交、不爱与人打交道的我感到非常累,不仅是嘴累,心更累。
儿子出生在北京现已很常见的高层“塔楼”里,这种楼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一百多户人家共用一个电梯间。当初我是不得已才从整楼总共只有六户的小“板楼”搬进一层楼都不只六户的大“塔楼”,那时我对所迁新居最不满意的就是这个电梯间,因为在电梯间里与邻居相见的机会不比大杂院少。第一次站在电梯间里排着长队等候上电梯的时候,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要在小时候得叫多少人啊!第二个念头就是,别让儿子见人就叫,免得他像我小时候那样觉得累。
记得儿时,父亲比较严厉、专制,也格外讲究父道尊严并强调长幼有序,因而令我们做子女的非常惧怕。自己有了孩子后,特别注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以父母的权威压制孩子,对长幼有序也没作任何要求。总之,在养孩子之中,我把自己小时候所遵守的种种家规都或否定、或省略掉了。因此,儿子小时候,在我们这个三口家之里基本上没什么家规,他可以说是在无规矩中自由自在地长大。
孩子转眼就上了中学,当我看到邻居家与儿子年龄相仿的大男孩很有礼貌地与电梯间里遇到的每一位长辈打招呼时,立刻感觉到了强烈的对比,自己的儿子不仅显得没规矩、少家教,而且也显得缺乏一种坦然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儿子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不仅正常,而且很有人缘,他很懂得如何与同龄人打交道。但是,他与老师的关系总是非常紧张,从小学到中学,他都是处于极端对立的师生关系之中。青春期到来之后,与父母的关系也日趋恶化。此外,平时与长辈说话时,显示出明显的不自然、不自在感。总之,儿子始终难以与成年人进行坦然的交谈与自然的交往,他不仅难以理解成年人的感受,而且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便让别人理解他的某些行为,正是由于与老师、父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而特别容易出现误解、矛盾与冲突。
我把自己小时候父母没有体谅孩子的做法全都反过来,以便全面地体谅儿子,然而这种教育,使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只会受人宽容而不懂得宽容别人,乃至不懂得尊重父母、也不懂得尊重老师,不懂得尊重长辈。进入青春期以后,伴随着逆反心理的出现,形成了与成年人对立乃至仇视成年人的心态。
从儿子在青春期阶段与成年人极端对立的态度,使我不得不认真反思造成这一结果的种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高层建筑中的小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缺乏与成人交往的机会,作为独生子女又没有兄弟姐妹,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现在回想小时候父母定下的必须“叫人”的家规,才终于体味出其中内含的教益:让孩子主动与成年人打招呼,不仅是培养孩子尊重长辈,而且也是一种人际沟通的“社交训练”。虽然至今我仍是不喜欢社交,但却从不怕社交,也不怵社交,这也许应归功于小时在家规的被迫中所进行的这种“社交训练”。
交往是一种交互的行为,当未成年的孩子主动与成年人打招呼时,作为长辈的成年人首先想到的是“这孩子有礼貌、真懂事”,并会以欣赏这个孩子的心态和神态与孩子进行简短的交谈。这样的交往会使孩子不仅感受到来自成年人的赞赏而产生与他人的亲和感,而且在语言沟通中学会体谅别人的心情和了解别人的想法。
通过反省教子的失败,我现在的体会是,“叫人”的家规还是应该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会尊重别人,也包括学习如何与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另外,价值观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灌输,以便习惯成自然。
我原属于反传统的一类,但通过失败的家庭教育开始意识到,老一辈家庭教育中包含的很多传统内容是值得继承的,而先入为主的传统价值观对青春期的叛逆来说,具有一定的抗衡作用。如果没有任何正确的价值观事先占据孩子的内心,一旦接触不良的思想意识,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马上接受并使其成为先入为主的价值观,此时再进行正统的道德教育则很难有明显的效果,即为时已晚。
确立一条家规其实就是确立一种价值观,而没有家规的自由教育,使孩子无法及早地接受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和行为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