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读报有感

(2007-02-05 10:14:30)

拿起 200717的几份北京的报纸,关于我国五名工人在尼日利亚河流州被绑架的新闻跃然纸上,还有北京延庆一家滑雪场缆车发生事故,游客悬空的新闻,也被列入头版的要闻看点。

然而,我在阅读《北京青年报》和《新京报》关于这两件事情的报道时,被弄糊涂了。两报分别刊登关于这五名工人被绑架的场景图画,竟然大相径庭。两报关于滑雪场缆车事故消息的细节,差别也很大。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这时的感觉,有些像是置身于电视上的“东芝动物乐园”的游戏场,需要押宝来猜。我们需要的是事实的真相,能够这样游戏事实吗?

《北青报》A3版刊登大幅绘画图片《我工人在尼被绑架模拟图》(作者FG365),把五名中国工人在野外工作现场被绑架的情形描绘得十分逼真。一名当时正在电线杆上作业,一名站在电线杆下,两名工人分别在不同地点的设备箱前做什么,其中的一处设备箱旁边的文字标识是:“价值数千美元财务被抢走。”还有一名工人像是组长之类,正站在中间位置指挥着。图的上方公路上停着一辆小卡车,放大的车头图片文字说明是:“第六名工人在远处的车上休息。”图右侧的公路上开来一辆有鼻子的三排座小轿车,下来五名武装人员,正把五名现场工人押上车。傍边的文字说明是:“突然一辆小面包车开来,车上一伙身着军队迷彩制服的武装人员,喝令工人停下工作,将他们赶进车里。”文字说是“面包车”,图上并非面包车。上方远处第六名工人处,文字说明是:“第六名中国工人觉察不对,赶紧驾车逃走。”《北青报》前一天头版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说,根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尼中国人称,“一伙持枪歹徒来到工人驻地。有一名厨师及时发现了情况,在桌子底下躲过了一劫,其他五名工人则被绑走,并被掠走价值数千美元的财产。”该报7A3版的文字报道与图片显示的情况完全对不上,文字报道是:“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馆参赞王雷说,5日凌晨5时左右,一群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闯进中国工人驻地,抢走价值数千美元的现金和财务,并挟持了5名工人。”

接着翻看同天《新京报》A4版,该报《中国工人被劫示意图》(作者赵斌)的内容与《北青报》完全不同。该图显示:一辆面包车停在一间房的门口,几个武装人员正在把房间里的五名工人赶向车里。另一个工人跳窗户逃跑了。文字说明分四处写道:“当日凌晨5时,一辆面包车停在工人住所外,一伙身着迷彩制服的武装人员跳下车;武装人员喝令中国工人,并用枪指着人质,将他们赶入面包车;整个劫持过程持续不到三分钟,没有殴打、没有人受到伤害;另一名在场的中国工人侥幸逃脱。”同版的文字报道称,消息来源是当地部族领导人亚利克斯·恩维约尔,图片文字基本采用的是他所说的话。消息还说,河流州警方发言人证实了恩约维尔的说法。

这是怎么回事?谁在编造故事?《北青报》6日、7日的文字报道为什么与自己的图片报道大相径庭?在网上查找关于这个事件的信息,有在工作现场被劫持一说,但是两报的文字报道均未采纳。而《北青报》的绘图却采纳这种说法,并进一步把故事没有根据地具体化。

根据各方面的报道,事件发生在凌晨5点多,这个时间可能误差不大。那么根据生活经验,这个钟点,工人们不大可能正在野外现场工作。因而,《北青报》的图片新闻,把事件定位在室外的工作现场,造成了事发地点的误差,进而图片描绘的事实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所有信息都说是劫匪乘坐的是面包车,而图上却不是面包车。在编辑版面的时候,就没有人发现文字报道与图片内容的矛盾吗?如果发现了,为什么不调整版面,修改绘图或撤下这个图?如果没有发现,版面编辑仍然是失职,总该对照一下图、文是否相配吧?

《新京报》的图片报道,由于主要依据的是文字报道,图片又是示意性的,因而真实一些。但是,所有关于逃脱一名中国工人的信息,都较为含糊,或说法差距很大,没有一说是从跳窗户逃掉的,图片显示他窗下逃跑,显然是缺乏消息来源的想象。

如果说上面谈到的消息因为距离中国本土遥远,真相扑朔迷离,第一时间的报道不免存在差误的话,那么发生在北京郊区的事情,总该在第一时间给予确切报道了吧?然而,7日《北青报》和《新京报》两报关于6日延庆石京龙雪场缆车悬停、游客挨冻的新闻标题,叫人难以确认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北青报》头版标题是《雪场缆车悬停18人空中挨冻》,具体报道的A8版标题是《缆车突停游客悬挂1小时》(1字还特别大);《新京报》头版标题是《缆车故障20余人困空中》,具体报道的A8版标题是《20人受困缆车挨冻两小时》。

《北青报》的报道确认被挂游客18人,时间是从下午207分开始,“350分左右缆车开始后退”。“4点多”,游客与雪场方交涉赔偿问题。《新京报》的报道确认的人数是20多人,其中外国人10人(韩国4人、欧洲5人、新加坡1人),时间是下午“2时许,缆车因故障全部停滞”。在救出山脚下缆车里的一个人后,“一个半小时内”,经过卸下总机内的一些零件,把所有被困缆车依次倒回了站里。“5时许”乘客与雪场方交涉赔偿问题。

从这些已经发表的文字报道看,人数需要进一步确认,才能辨别究竟哪家报纸报道准确。关于缆车悬空时间,两报的报道存在判断问题。游客被救出后与雪场方交涉的时间,《北青报》说“4点多”,《新京报》说“5时许”,差距较大。但是关于事故开始时间,大体在下午2点左右;救出的时间,大体在下午4时,没有太大的差误。因而,缆车悬空的时间,应该接近2小时,而不是1小时,2小时的判断相对准确一些。

以上涉及的是新闻真实性问题。

两报关于中国工人在尼日利亚被劫的新闻说明,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事实的了解也在发展,了解到什么程度,新闻才能真实到什么程度。对于传媒来说,新闻报道的一些基本要素,基本情节、人物、地点、时间等,要尽可能交代清楚;一时交代不清,一定要把不同的消息来源都予以交代,让大家来判断。现在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各报只选择一种消息来源,凭借本来就不可靠的消息来源绘制场景图片,新闻真实便没有了保障。在基本事实清楚(五名工人被劫)、细节模糊的时候,报道愈细节化,愈不真实。此前媒体发表的尼日利亚及河流州的位置图,加上几个武装人员的背影,这样用图示意这个事实,足够了。传媒不宜为了追求生动和可视,急于发表涉及事件细节的绘图,尤其在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不清晰时,这件事情更不能做,因为这是场景绘图的前提。在第一时间过分追求事件故事化,进一步想象细节,新闻真实会受到更大损害。

在距离很远的外国发生的与中国有关的突发事件,即使在第一时间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说法,国内传媒发表消息时不宜突出细节,这是根据多年报道这类事实得出的经验。因为事件的细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较大的变化。国内传媒若急于强化细节的报道,一旦后续提供的细节发生重大变化,会使传媒处于被动地位。

果然,就在尼日利亚的事件之后第九天,俄罗斯又发生中国公民遭袭击一死一伤的非常事件。大概是获得的消息说得太明确了吧,《北青报》115A2版刊登了图文并茂的消息《中国老板在俄遭手榴弹袭击》,图中躺在血泊中的两个人被明确标示:“两人均为中国企业家”。在这样重要的版次,以这样鲜明的绘图来报道,显然会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然而,才过了一天,事情的细节发生重大变化,死伤的中国人不是企业家,而是到一位中国企业家那里串门的两个青年人:一个是做小买卖的,一个是打工的。这条消息被安排在B1版,虽然标题强调《在俄遇袭我公民并非企业家》,但毕竟在B版,可能很多没有注意到B版的读者,其印象还停留在前一天并非真实的绘图报道上。后续的报道自然纠正前面的报道,这种情形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因为新闻真实表现为一个过程。但是传媒使用绘图过于积极、主动地报道国外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细节,由此带来的尴尬,则要引以为戒。

    两报关于雪场缆车事故的新闻说明,记者采访不深入,直接损害新闻的真实。当读者不得不从矛盾着的不同报道中寻求真相的时候,对传媒该是多么的气愤!这样的采访没有多大的困难,关键在于记者要敬业,对于模糊的事实细节,一定要多方辅证,追问到底,不能让完全可以明确的事实细节,含糊其词地见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