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末的一个傍晚笔者见到郎朗,一身中规中矩的西装,戴着墨镜,由于从刚结束的会议赶来而略显疲惫,但步子和语态依旧不快不慢,像个笃定的节拍器。眼前的郎朗早已不再是那个实现了钢琴梦想的幸运孩子,褪去“神童”的光环之后,外界的质疑、同行的竞争、绯闻八卦等诸多成人世界的纷扰比任何时候都要更频繁地“关照”着这个东北大男孩儿。不过,我们看到,郎朗依然在自己规划的道路上越走越好,除了常规的演出安排之外,还运作着自己一手创办的音乐学校——“郎朗音乐世界”和郎朗国际音乐基金会,与此同时,他还在今年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联合国和平大使,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第一次由中国艺术家担任此职位。
就像之前获得过的诸多赞誉与失败一样,2013年,郎朗在困扰中同样收获着进步,身为职业钢琴家的他还有着更大的野心。他说,“只是单纯做一个钢琴家的成功不能算作为一个人的成功,一个钢琴家应该往艺术家方向去看。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可以影响世界的。”
弹不好就没有未来
在中国,练琴的孩子从踏上学琴之路的第一步起,就面临着残酷的竞争。想要得到关注、想要进入一流音乐学府,参加比赛是最好的出路,而在郎朗的童年记忆中,参加各种比赛则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郎朗承认自己是个要强的孩子,相比5岁和7岁连续二次获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11岁获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12岁获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甲组的冠军等等这一连串被记录在案的荣誉,郎朗记忆更深刻的是那些失利的比赛、父亲严厉的训导以及失败对一个孩子自尊心的折磨。“没有办法,在那个年代,考不上学就等于没有未来,能证明你实力的,就只有比赛成绩。”
如今,郎朗当然有资格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忆苦思甜,天生要强的他并没有局限于“钢琴神童”的光环裹足不前,而是把目光永远放在触手可及的下一个制高点。19岁的时候郎朗签约了德国DG唱片公司;21岁被美国著名的青少年杂志《人物》(People)评选为“20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之一;22岁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的钢琴家,也是其最年轻的大使;23岁成为第一位到白宫演出的中国钢琴家;29岁创办自己的音乐学校和基金会;31岁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联合国和平大使……
“竞争”对于现在的郎朗来说已经不再是广义上的输赢、好坏的对立,而是寻求如何在某一程度上保持整体机制的良性循环。这也让他能够更放松地面对外界的评判,同时也更谨慎地选择讨论同行业竞争时的措辞——“弹琴一开始是拼技术,到后来就看对音乐的敏感度、洞察力,靠的是反应……我对自己还是有期待的,看到弹得好的会把他当成学习对象,但同时也会在战略上做些特殊处理,这样虽然大家都是一个级别,但可以有各自的味道。”
把责任提炼出来
对于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努力实现梦想只是第一步,而对于那些命中注定被赋予某种天赋的人来说,生命的精度与艺术往往体现于成功之后的风景。如今作为职业钢琴家的郎朗把最初的音乐梦想归结为“一个家庭的梦想”——带着神圣感去弹琴的自己,要求苛刻信仰坚定的父亲以及默默支撑全家生活的母亲,他们没有因为梦想过于强烈而行为偏激,也没有因为遭遇挫折而分崩离析。
郎朗是幸运的,但梦想实现之后的路需要他自己走。
2004年,命运为郎朗打开了另一扇门,他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探访非洲孩子的经历把郎朗的注意力从单纯的弹钢琴拉到了对孩子的关注及教育上——“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2008年,郎朗国际音乐基金会在纽约成立,基金会旨在鼓励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古典音乐,并为具有特殊才能的钢琴学生提供奖学金;2011年,郎朗音乐世界成立。“主要还是希望能给国内弹琴的小朋友提供更多与一流的老师、音乐家交流的机会”,谈到自己的音乐学校,郎朗不自觉地洋溢出得意的神情。同时,作为学校创办人,郎朗也表示肩负责任的沉重感,“希望能做出一套教程,不光是朗朗音乐世界学校的小朋友受益,对普及古典音乐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出名总要付出点代价
著名音乐大师,同时也是郎朗的导师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曾评价贝多芬的音乐“表现了人性最完整、最深沉的一面,把自己推向极限是必要的。混沌与纷争之后,新的秩序才会显现”。——这也几乎成了郎朗的现实生活版写照。
多年来,随着郎朗的名气越来越大,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复杂,从最早的“钢琴天才”到“中国名片”、“郎朗音乐世界创办人”、“联合国和平大使”……那些曾经对这个“钢琴神童”赞许与宽容的掌声也迅速衍变成了苛刻与挑剔的讥讽。这些质疑的声音有的直指郎朗“过于夸张”的表演风格,有的是炒作捕风捉影的桃色绯闻,就连10月28日潘基文授予郎朗联合国和平大使这样的“严肃事件”也能在微博上无端横生出诸多枝节。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不管身处风暴中心的当事人是否认同,“人红是非多”和“是非多则人红”是如今很多虾兵蟹将混迹江湖屡试不爽的套招儿。
面对这些,郎朗已经可以很好地屏蔽掉那些负面情绪,不会“太把这个当回事儿”,更不愿意被诸如此类的事情牵制住精力,失去对自己客观判断的能力。“任何人当你成功的时候,都会有人羡慕嫉妒恨,会有人想利用你,这很正常。在中国,大环境决定了我们是不可能把古典音乐与别的类型的音乐完全分开,那再加上大家比较关注你的时候,很可能你就不光是一个钢琴家的身份,会有很多身份,这样就不太容易保持住你想要的环境。但这也没办法,如果想出名的话这也是代价,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儿。”
2010年左右网上曾盛传一套巴伦博伊姆的大师课系列视频,短片中,学生身份的郎朗演奏的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23号,指尖轻快表情灵动;而后景中那个功名显赫,被誉为巨匠级的钢琴演奏家巴伦博伊姆则安静而专注地看着眼前这个黄皮肤的年轻人。最后,画外音响起巴伦博伊姆平和但有点沙哑的声音,“音乐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你永远看不到她全貌。就像一座山,你永远只能看到一边,等你看到另一边,你看这一边的方式又不一样。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音乐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http://s7/mw690/001mpEsLgy6EwvqYU2G6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