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北京故事 |
“798一天逛不完。”这些被艺术家们占据的厂房一间连一间,一个大院又比邻另一个大院,要把798里那些画家工作室、画廊、咖啡馆、书店都看全,一天还真是不够,一不小心,便要在如蛛网般的厂区里迷失方向。
尽管上海苏州河边的老仓库的兴起较之798还略早一些,而其发展也更像纽约的Soho区。然而这里主人好似入住大饭店,多要在房门外高高挂起”请勿打扰”。而798里的艺术家工作室则大多可以自由参观。虽然城中大大小小的当代艺术展览也没歇着,可大伙就爱到这里来玩,好似游逛动物园,这里不像传统美术馆。一片雪白的墙上,艺术品在聚光灯的照耀下显得神圣不可侵犯,大气也不敢出。而在798,面对那些奇形怪状的画完全可以边捧着苞米花,边指指戳戳。对大多数北京人来说,开车到这里来玩,还能吃到正宗的西餐,喝到香浓的咖啡。当代艺术从未这样贴近过群众。
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走红的美国Soho区,是最早将旧工业厂房拿出来为艺术家所用的区域,从此全世界都开始流行Loft这个概念。Loft在很不与时俱进的”金山词霸”里,还指阁楼。而其实如今更多指工厂、仓库或其他工业空间。纽约Soho区是南休斯顿(SouthofHouston)的缩写,曾是纽约的轻工业基地。当代艺术的中心自从战后从巴黎“迁都”到纽约,传统的小画室早已无法容纳下前卫艺术家们的越来越大的画面尺寸,而此时,轻工业也开始渐趋式微,那些豁大的厂房成了无主之地,正好被艺术家侵占,有的拿来做画室,有的拿来做乐队排练厅。Soho渐渐成了纽约艺术家密集的区域,而在当时的城市规划中,工业区与居住区严格分开,艺术家们吃喝拉撒都在这些厂房里,自然纯属“违法行为”。如果碰上房管局来检查,艺术家们便连忙把床、冰箱、洗浴设备统统藏起来。艺术家与政府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长达10多年,才正式被承认。
浮出水面的Soho区,鸡窝里不断飞出了金凤凰,连带那些阿猫阿狗都一同荣耀了起来。于是这里开始物价房租飞涨。现在,动辄Prada入主Soho,找了的设计师竟是央视大楼的建筑师库哈斯。艺术家们渐渐离开了这个被商业腐蚀掉的区域,另找自己的新家去也。
无论是上海的苏州河仓库,还是北京的798,均是纽约Soho区,或曰Loft生活方式的中国翻版。而整个Soho区的商业化过程,在798仅用了3年时间便已完成。最早在这里落户的艺术家有不少也已经离开,先前曾以超低价格长期租赁厂房的艺术家,索性做起了二房东,不用做画倒也可以过得衣食无忧。如今展现在游客面前的红砖厂房绝大多数已被国外知名画廊以及设计公司所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