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岩寺记
| 分类: 日志游记 |
紫岩寺记
三月天气,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我老人家春心荡漾,约几位酒友,兴致勃勃的慕名造访紫岩寺。城里出发西行约50里至埠头镇,向北经大庄村到达紫岩村。
紫岩寺就在紫岩村北的紫岩山脚下,离开公路西上一段上坡路,转过一个小山湾,见几丘田前面一个破败的小村庄。向导说不是村庄,这就是紫岩寺。一路都已经浇了水泥路面,车可径行至寺前。
紫岩寺坐北朝南,寺后就是高大的紫岩山,紫岩山脚伸出两支小山脉,左、右怀抱,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盆地西侧为紫岩寺,里林水库渠道由东至西绕过寺后,寺东有几亩田地。天然环境十分优美,有如世外桃源。

向导介绍说,这个寺院县里已经批准重建。但见“诸永”(诸暨至永嘉)高速公路飞架寺东,来往车辆飞驰不息;寺前“金台”(金华至台州)铁路正在建设,高架桥桥柱林立。古寺再难清静。不知紫岩寺重建,是原址还是移址?
紫岩寺在《赤城志》《万历仙居县志》《康熙仙居县志》《光绪仙居县志》及《仙居县志(1986-2010)》等书中皆有记载。
据传,紫岩寺创始于晋朝,原名奉国寺,东有宝塔,西有照亭,规模宏大。《赤城志》载,紫岩寺有田二百九十七亩,地九十六亩,山一百三十四亩,香火兴盛。
宋朝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改为殊胜寺,列入禅院。后又称殊圣寺、殊圣院。俗称紫岩寺。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重建。
明成祖永乐间(1403-1424),寺僧因牵涉到一宗官司,官员奉皇帝的命令审讯,寺庙的供奉被停止,也就荒废了。清朝康熙戊午年(1678),仙居县名士(庠生)张相维游览紫岩山紫岩寺遗址,认为岩壑幽奇,上报官府,请求重建紫岩寺;官府请临济宗后裔梅芳和尚主持重建紫岩寺。张相维资助寺庙田地二十亩作为香灯支用。
紫岩山风景秀丽,历史上,紫岩山及紫岩寺曾是文人士子隐居问道之地,留下不少吟咏紫岩寺的诗篇。《康熙仙居县志》《光绪仙居县志》录有宋代名士孟大武、胡经仲、吴诵、林泽的四首诗。
孟大武:《题紫岩寺》:
路入溪声远,秋深树影稀。
岫云藏鸟语,松露滴人衣。
诗战蜂腰怯(语出《南史.周弘直传》,指次子弘让谓其不及兄和弟,蜂腰,诗的八病之一),茶分粥面肥。
胜游殊未厌,肯为夜寒归。
胡经仲:《殊胜寺和孟戎幕诗》:
不是等闲到,须知会合稀。
水行清骨发,云卧冷裳衣。
桐桂秋阴薄,松寒露气肥。
共吟有佳致,何苦只言归。
吴诵:《殊胜寺和孟荣幕韵》:
院静僧疑少,门幽客自稀。
山寒云近屋,径狭石钩衣。
松鬣苍髯古,姜芽紫笋肥。
骚人诗战罢,踏月夜深归。
林泽:《殊胜院晚归诗》:
爱闲坐招提(寺院),不知日已暝。
本非有著身,安用无生证。
一片桂林月,半程穿石径。
津梁我不疲,安能守禅定。
——————
备注:
庠生:庠生古代学校称庠,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张相维:字君涵,号墨庄,清,仙居人。
临济宗:佛教禅宗的五个主要流派之一。
梅芳:清朝临济宗和尚。
孟大武:字世功(公),以从军得召,或谓即孟灏,宋政和五年(1115)特科,终严州司户;孟戎幕即孟大武,仙居人。
胡经仲:即胡权,字经仲,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缙云人。
林泽:宋,仙居埠头山枣人。
吴诵:即吴咏,字永言,宋绍兴年间进士,知西安县,终宣教郎,著有《西安诗集》;仙居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