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王门村(两头门)
(2018-08-20 08:32:26)
标签:
仙居物语村志 |
分类: 日志游记 |
仙居物语2018-8-16
王门村是位于横溪镇东北面的一个村落。明代时,其属于清风乡;清代时,其属于八都。民国时期,王门村属于东榆乡。解放初,王门村属于皤滩区上陈乡;1956年,撤销皤滩区并入横溪区,王门村属于横溪区上徐乡;1958年,析上徐乡设郑桥、上陈两乡,王门属上陈乡。1961年,仙居境内的乡改建为人民公社,王门村属于上陈人民公社。1970年,上陈、郑桥二社合并为胜利公社,王门村属之。1979年,恢复公社建置,王门村属于郑桥公社;1992年,郑桥乡并入横溪镇。嗣后,王门村一直隶属于横溪镇。
王门村的文献记录最早可见之于清代。据《光绪仙居县志》的记录,王门村位于八都垟平原,旧名两头门村。盖因村内旧有一座石桥,石桥两头各有两座房屋,门楼(即台门)对开而得名。后因村内多以王氏为主,又名王门村。在上世纪八零年代时,王门村下辖有王门、西山沿、西园、山户、岭口、新屋、东叶、上山八个自然村,人口近六百人,其是八都垟周遭的大村落之一。
王门村村落的所在系八都垟平原的北端。旧谚有“长长十三都,宽宽八都垟”之说,不过王门村却是在八都垟平原临近山脉地带。其东、西环山,南面为平原,东面临水。黄榆溪自大雷山脉的黄榆岭发源,穿越百冠山的山谷,从北向东南绕过村落,最后汇入永安溪。村落的起源当以黄榆溪两岸为最早居住地,后逐渐向西形成了旧屋里、长门堂、旗杆里等聚居点。村落由于临近水源,旧时少有水井,村民的生活用水大多直接从黄榆溪里挑担。村中原来的粮食加工点水碓亦位于村落北面的岭口自然村处,盖因黄榆溪流出白冠山谷地时,水流湍急,水势充盈,便于建碓推磨的缘故。
仙杭古道曾经是台州之婺州、处州的孔道之一。王门村位于古道的入山之地,一方面古道上商旅的往来,为村落带来了生机和繁荣。但与此同时,由于古道交通的便利,也使得王门村最易遭受战火、盗贼的袭扰。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王门村北的白冠山,林谷深邃,北接东阳、缙云界,其麓九都上卢、铁龙坑、八都上山应、西戴等村,每金、处二郡寇作入犯仙居,辄嘨聚出没其地,焚戮奇惨,十余里庐舍田园鞠为茂草,四野无人声。自然而然,王门村亦在上山应、西戴之列。诸如明崇祯十七年(1644)的缙云包朝官之乱,清顺治十三年(1656)东阳何德成之扰,王门村皆是遭受劫掠、屠戮较为严重的村落之一。
作者很用心,对王门村的历史考证用了功夫。关于王门村的村名, “王门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队”改“村”时改的。据说是当时在村小学任教,并从东坞村迁居两头门村的宋明霞先生起的名(两头门村以王姓为主,但还有其他姓氏。我一直感觉此名怪怪的,有歧视异姓之嫌,不知宋先生是否有奉承王氏之意)。我理解,王门村是包括两头门在内的八九个自然村的行政村名字(王门村的各自然村自东向西为东叶、上山、新屋、山户、西园、两头门、上宅、岭口、西山沿),两头门自然村还是叫两头门。2013年行政村又改名为两对门村,王门村也就不存在了。现在即将与上陈村合并,两对门也和王门一样,都将消失,原王门村或者两对门村村部所在地的自然村名字叫两头门的还是两头门。在我们四五十岁以上、青少年即离家在外谋生的两头门人心里,两头门是永远的记忆。(王明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