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2009-02-07 21:06:58)
标签:

杂谈

即是元宵节了,去楼下的超市买回来了速冻的汤圆,冻到冰箱里,等晚上煮来吃。这即是传说中的上元之夜,我们就这样匆匆打发掉了。一切都这样简化,没有了繁缛,也没了昔日的风华。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的词,婉约如元夜之月,清冷冷的忧郁。读了这四句,下面四句还没看,便有一种岁月悠悠之感。果然下面四句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那泪果然是溽湿了这上元夜的灯,变得晕黄与模糊。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其实关于上元夜,是最热闹与喜庆的,欧阳修的这一首词不过是写的最动人罢了,让人情不自禁记住了上元的夜。如果论名气,还是辛弃疾的《元夕》,那花灯与笑语繁密如星星,风一吹,四散而飞: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真是好光景,宋代的三街六市即有这样的世俗热闹。

其实,关于宋时的上元夜,忧也是它,喜也是它。宋时的文人最会摹写温柔富贵,花柳繁华,因此我们眼中的宋是是多姿的,立体的,总觉宋是如此贵气。

《水浒传》已是南宋,民生凋敝,可它的上元夜依旧有如此这般的规模与盛况:

 

街上多设花灯,添扮社火,市中心添搭两座鳌山,依照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

 

我老家现在过远宵节,也是过到正月十七,一般从十五就开始了,共三天,跟过年是一个感觉的,人们新衣新裳,在街上,到处游走,家里依旧是过年一样的好饭好菜,一日三餐,少不得鱼肉,最奢华当属清蒸狮子头,工艺复杂,费工费时。

上文说的鳌山亦称“彩山”、“灯山”,元宵节中的一种灯景。用彩色丝绸结成巨大山形,上悬各种大小花灯。

南宋北京大名府的上元夜。可惜成了时迁放火的道具:

 

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豪富之家催促悬挂花灯。

远者三二百买,近者也过百十里之外,便有客商,年年将灯到城货卖。家家门前扎起灯栅,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骨董玩器之物;

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

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大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

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

 

 

后来时迁即在翠云上点起了火把,以示楼下扮作各种模样的梁山众好汉。

楼上鼓打二更。却说时迁挟著一个篮儿,里面都是硫磺,焰硝,(放火的药头,)篮儿上插朵闹蛾儿走入翠云楼后;时迁上到楼上,只做卖闹娥的。

 

真是可惜啊,好好的上元夜,好好的翠云楼,就让时迁点火为号地给烧成灰了。暂且不说它的意义。

这元宵节真是有来历的。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至于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上说,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道教还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怪不得这一天,人们倾城出动,原来是赐福的天官也要出来逛。

可惜,我们现代人都不知道他也来。不过,现在的街也多了,街街亮如白昼,天官若是出来也怕是要糊途,找一晚上也找不到哪条街才是真正的上元灯市。

于是,时间长了,这天官也怕是乏了,以至迷路了,享不到任何香火供奉还不说,还得要一身疲倦地打车回家,哎,他也意兴阑珊。

对于这样的节日,我们也总是草草,草草到连一点印迹都没有。早晨起来,煮一代从超市买来的速冻汤园,吃一吃,已属过节。大部分人对这样的速食不感兴趣,干脆不吃了。我老家保定的街头前几年还有卖自制的元宵,现做现卖,一个半机械化的机子,元宵是在一个铁皮斗里来回地滚出来的,皮薄馅大,吃起来了总觉味正汤浓,说不上来的正宗。

买了元宵,再顺便在清真寺街买一只刘氏三兄弟的鸡,鸡是雏鸡,汤是老汤,煮出来肉鲜骨嫩,真是香啊。据说那一锅老汤从清朝传下来,灶下柴火不断,延续至今,刘家三个兄弟住在一个四合院里,到老也不分门立户,也只为那一锅汤不能分。

说来,这时光也已一去不回头。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时文人笔下如梦的花街灯市已不复再有,这样的夜晚,人们似乎更愿意懒懒地躺在家里抱着电视,没完没了地一个台一个台地换。外面的圆月也淡淡的挂在中天,不再有昔日的激情,亮如昼。

可是,今年的元宵之夜,我偏偏要走出家门,到最亮那条街上去,除了感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的情景,我一定是要找到心中想的那个人,他一定不要我失望,他一定要到月到柳梢头的时候,如约而来。

我众里寻他,在我蓦然回首之际,他一定,笑吟吟地,即在我身后的灯火阑珊处,然后令我惊喜过望地跑上前,说:“上元天官!原来你也在这里啊!请赐福吧!”

 

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