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理解文学的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2009-02-13 10:21:39)
标签:

教育

分类: 赵说不误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通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文学的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世界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文学的再现与表现统一于创作者对世界客观性的尊重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一,文学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同时又在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并积极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文学的再现是注重客观地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则注重抒发创作者内心世界情感。文学创作有的是重再现的,有的是重表现的,二者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文学创作之中。侧重再现的作品,往往现实主义色彩比较浓,注重再现社会生活,但这类作品同样是经过创作者按照主观意愿,通过搜集素材、语言表述加工等环节潜心创作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不表现他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理想。很明显,这是创作者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抒发内心世界情感的产物;侧重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但创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也是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可见,一切描述外部世界、注重再现的作品,都渗透着文学表现的因素;一切抒发内心世界、注重表现的作品,都是以文学的再现为基础的。


    其二,文学的再现与表现必须作为统一体存在,任何将二者割裂阐述的学说都是片面的。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在认识基础上,表现出对现实矛盾与规律的情感评价。这两个方面既强调了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又兼顾了创作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如果片面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就会忽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如果片面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又会忽略了生活对文学的最终决定意义和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可见,两种情况都存在明显的理论偏见,都不足以概括出文学历史的全部事实。


    纵观中外文学史,任何文学都包含了再现客观现实和表现主观理想两方面。中国古代诗论中有一种境界称为“情景交融”,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文学的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关系。创作者对生活本质的理性认识,是蕴含、渗透在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之中的。由此得出,文学作品既是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又蕴含着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表现。文学的再现与表现是个有机的统一体。

 

    简述:有人让我帮忙写上述话题的论述,600字左右,我哪儿会写啊?推却不掉,就在网上查了查,现理解了一下“再现”与“表现”的概念,随“车轱辘”似的做了这个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论述题。欢迎行家补充斧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