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章欧阳修及北宋诗歌革新 (3)

(2006-08-31 20:21:43)
分类: 文学史笔记

  从宋仁宗(赵祯)天圣初年至宋哲宗(赵煦)元符年间的七十余年( 1023 —— 1100 )内,是北宋中叶。当时的社会在太平景象的帷幕背后,已潜伏着日益复杂的各种矛盾,由此导致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各个领域中的变革与斗争。

            第一节 诗歌革新的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 1007 — 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今江西吉安人。欧阳修出仕之后,在政治上,积极支持范仲淹的革新之举;在文学上,他弃时文而习古文。他说:“今世人所谓四六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作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辟命书》)。在他的倡导下,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古文以反对西昆体诗为中心的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欧阳修作为北宋前期文坛的盟主,除了在散文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外,在诗歌创作上也成就卓著。他的诗歌取材较为广泛:

  一部分诗歌取材现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欧阳修现存诗歌中数量较多的是反映个人生活经历与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作者有时以写景或咏物来抒怀。如《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千百声鸣叫都随着自己的意愿变换,

     山花红紫树高低。山花有红有紫,树木有高有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如果当初知道锁在笼中是为唱给别人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那还不如在树林中自由地鸣啼。

  这首诗将画眉鸟“锁向金笼听”与“林间自在啼”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不愿受拘羁,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与情怀。

  作者有时则在与亲朋相互题赠酬答的作品中抒写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情怀。如代表作《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偏远的天涯之地,

    二月山城未见花。因为时至二月山城竟看不见鲜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在残雪堆压的枝头仍有柑桔悬挂,

    冻雷惊笋欲抽芽。被春雷惊醒的竹笋要开始破土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夜晚闻听归雁鸣叫使我顿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带着疾病步入新年诚为美景感化。

    曾是洛阳花下客,我曾是洛阳赏玩牡丹名花的常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何必为这野花晚开而长叹短嗟。

  《戏答元珍》写于公元 1037 年(宋仁宗景祐四年)的春季。写这首诗的前一年, 1036 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而被贬官,由朝廷的馆阁校勘贬到峡州(宜昌)任夷陵县令。欧阳修被贬到峡州夷陵的第一年春天,就写下这首诗,表露了自己被贬后的心情。

欧阳修的诗歌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从总的来说,他的诗歌创作明显受到韩的影响,趋向议论化、散文化。但又有别于韩诗语言的生僻险怪,而具有自己的风格。具体表现在:

  其一,欧阳修诗歌的语言质朴平易,不用僻典,不堆砌华丽词藻,不用奇巧对仗,只把眼之所见,心之所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写出来,多用平铺直叙,直抒胸臆之法,自然流畅。这一点明显受到李白的影响。

  其二,喜欢在诗中发议论、讲道理,是欧阳修诗歌的另一重要特色,在这一点上受韩愈的影响较大。如他的《再和明妃曲》就是对昭君出塞的历史事实和昭君这个人物予以评议,直抒已见。他的以诗论诗的诗,就是评价某人诗作的特色与成就。如《读蟠桃诗寄子美》。欧诗中的议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赋的手法直抒胸臆发议论;另一种是以比兴手法用生动的比喻或象征,融抒情说理、写景与议论于一体。欧诗议论的内容主要是:对朝政的批评,对小人当道的指责,对人生世态的慨叹,评人论诗,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

  其三,以文为诗,也是欧阳修诗歌的特色之一。欧诗的散文化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用“古文”式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正反虚实。其次是句子结构的散文化,他的诗有的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另外就是在诗中直接运用散文常用的“之、乎、也、者”之类的助词。

  总的来说欧诗的成就不如散文。特别是欧诗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有时难免矫枉过正,损害了诗的形象美、音乐美,因此读来不免乏味。

 

二节 梅尧臣与苏舜钦的诗歌

  在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诗歌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两位好友梅尧臣与苏舜钦也成为这次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都为反西昆体诗风起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较高成就。二人在诗坛齐名,时称“苏梅”。

梅尧臣( 1002 — 1060 )梅尧臣的文学主张与西昆体相对立,他提倡平淡的诗风,主张诗歌在内容上必须写实,要有兴寄,同时要具有“刺”与“美”的社会效果。他推崇《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认为诗要“因事”或“因物”而作。他效法《楚辞》的“兴寄”作法。反对那种“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的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诗风.

梅尧臣的诗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直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诗歌。或反映人民所遭遇的困苦,或抨击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这类诗歌的产生与梅尧臣因“官小家贫”,而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耳闻目睹甚至亲身历经的生活实践紧密相关。欧阳修就说他“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他自己也说:“囊橐无嫌贫似旧,风骚有喜句多新。”(《诗癖》)

  《贫女》就是借一个贫家女的口,哭诉了强征兵役给农民所带来的灾难。《田家语》一诗形象地提供了农民在赋税、徭役、水灾、蝗灾等天灾人祸的摧残下,所面临的“死亡在迟速”的惨状。《小村》一诗突出表现了农村的荒凉景象与农民的困苦生活。

  他的《陶者》一诗则形象地揭露了当时尖锐的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矛盾。

 陶尽门前土,制瓦匠用尽门前土做出瓦无数,

屋上无片瓦,自家的屋顶上却没盖一片瓦。

十指不沾泥,那些双手不沾一点泥土的人,

鳞鳞居大厦。却住着盖满鳞鳞密瓦的大厦。

  这首诗虽只简短的四句,但却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矛盾——尖锐的阶段矛盾。前两句揭示了劳动者劳而无获的现实,后两句揭露了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罪恶。全诗以通俗平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阶级剥削的残酷与罪恶图画,与杜工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写景抒情类诗歌。这类诗歌大都刻画景物细致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明显地表露出继承王、孟山水田园诗之艺术风格的痕迹,但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力求新巧。此类的代表作有《鲁山山行》、《东溪》等。

  其三,梅诗中还有一类以日常生活琐事为题材走向的诗歌,这是梅诗在题材上的一种新的开拓,所以被称为“古未有诗”。此类诗的特点是作者善于在被常人不屑一顾的生活琐事或细节中开掘出生活的情趣。《食荠》、《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等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

苏舜钦( 1008 — 1049 )的诗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以《城南感怀呈永叔》为代表的一类诗歌主要是面对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人民的疾苦。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 —方面是灾民饥食野菜,死于街头的惨景——“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另一方面是达官贵人吃饱喝足,空谈误国——“高位厌梁肉,坐论搀云霓。”诗人最后大声疾呼:“愁愤徒满胸”。《吴越大旱》一诗则抨击了统治者在人民遭遇重灾之际而横征暴敛的罪行。

  以《庆州败》为代表的一类诗作,揭露朝廷将帅腐败无能,以致损兵辱国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以及希望杀敌报国而壮志难酬的愤懑。他的这类具有爱国情感的诗作对南宋陆游等爱国诗人是有启发的。

  以《淮中晚泊犊头》为代表的一类诗歌主要是写景抒情。这类诗大都意境开阔,感情奔放,且带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并不仅仅是再现自然美、或对自然美的歌颂。( P93 )

   春阴垂野草青青,春天的阴云低沉在长满青草的旷野,

  时有幽花一树明。在偏僻之地不时看到耀眼的花朵。

晚泊孤舟古祠下,傍晚时独自停船在古庙之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我迎着满川风雨观看潮水涨落。

  诗题《淮中晚泊犊头》,即船行驶在淮河中,晚上泊船在犊头这个地方。诗中写的就是停船所见的淮河春日晚景,抒发诗人孤寂、愤忿不平的情感。

苏舜钦的诗歌在总体上表现出感情奔放、笔力雄健、粗豪直率的特点。但又往往不免造语生硬,直率中难免草率,在艺术上还不太成熟。总的来说,梅、苏二人在当时的诗坛齐名,但他们的诗风有明显差异:就直斥现实来说,梅诗显得委婉平和,而苏诗则直率、痛畅;就写景抒情来说,梅诗讲究意境含蓄,力求新巧,苏诗则讲求意境开阔,粗豪奔放。

 

第三节 创立诗歌新格局的王安石

王安石( 1021 —— 1086 )

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 “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王安石在诗歌上的创作成就超过了他的散文。他的诗歌总的特点是注重实际功用倾向,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散文化和议论化的特点也较突出,受韩愈和杜甫的影响较大。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他前期的诗歌(主要指在任期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反映现实的作品。这类作品直接反映北宋社会积贫、积弱,内政腐败、民不聊生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虑和希望变革现实的政治抱负。

  代表作《河北民》控诉了官家为“事夷狄”而在“大旱千里赤”的荒年,“州县仍催给河役”,以致人民流离失所,陷入“无食”的境地。

  《元日》一诗也是王安石前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借歌咏春节,表达了坚持变革现实的决心和对改革前途所充满的必胜信念。

爆竹声中一岁除,阵阵爆竹声送走旧的一年,

    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和煦的春风中人们畅饮美酒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朝阳将千家万户映得分外亮堂,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取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二是他的咏史、怀古诗篇。这类诗歌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抒发理想与抱负,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政治见解和批判精神。其代表作如《商鞅》、《张良》、《范增》等。尤其是他利用昭君出塞题材写的两首《明妃曲》最为脍炙人口。使旧题材出新意:即着重批判了元帝的好色昏庸,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同时借题抒怀表达了自己对在政治上受排挤不被重用的愤懑——“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P94 )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主要指罢相、隐居江宁期间)创作,随着政治地位,生活经历的变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内容上说,后期主要是写山水小诗,很少前期的政治诗,因此诗歌反映现实的内容大大减弱。从艺术上来说,后期的诗歌在艺术上更趋成熟。主要是立意新颖,精于修辞,高雅清丽,含蓄深沉。后来人们称他的这些写景抒情小诗为“半山体”或“王荆公体”。如代表作《泊船瓜洲》( P96 ):

      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与瓜洲相距一水之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远望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和煦的春风又使江南岸披上了绿装,

  明月何时照我还 ? 明月呀,你什么时候照着我把家还?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 年)出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由此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但他的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坚决反对,同时,变法派内部也矛盾重重。因此,熙宁七年( 1074 年)王安石被罢相,隐退江宁,而次年( 1075 年)又被复相。此诗正是写在王安石离开南京前往赴任的途中(瓜洲)。这首诗是他晚年写景诗的代表作,表露了作者刚离即思归的情,也隐寓着作者对政治斗争的厌倦和对变法前景信心不足的忧伤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