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页的“科研前沿”里提到一项英国警方的新技术,Low Copy Number (LCN)。原文可见http://www.ifs.org.cn/science/view.asp?news_id=650。
该报道对LCN的解析稍微有点问题,比如文中提到“当两个人或更多的人接触到同一个表面后,现有的DNA技术将无法鉴别这种混杂的样本,而这种新的技术却可以实现此目的。”这个其实是多个样本混合的问题,通常称为“DNA Mixture”问题,早在10来年前就有相关的技术来解析混合的样本。国内东南大学的胡越清教授和香港大学的冯(Fung Wing K)教授是这方面的世界级专家。
LCN一般指的是“现场采集到数量较少或质量较差的DNA样本”引起的在分析上的一些难题,比如有些等位基因没有被仪器读出,有些虚假的基因被读出等等,大多是受限于当前的生物技术水平(或许过上十几二十年,这些问题都会被解决)。这些错误通常在大样本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就算出现了也容易识别出来。
举个例子,犯罪现场发现的血样被分成三份送到不同的三个实验室,结果得到三个不同的分析结果,比如一个只看到等位基因12,一个只看到16,最后一个看到12和16。我们无法确定哪个是正确的,但是因为样本量少,无法再让其他实验室去分析,那么只好好好利用现有的数据,综合分析了。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其实小弟暂时也不完全明白 ^_^ 。 何况对计算中的一些公式,几位大牛还是有小小争议的。
该报道对LCN的解析稍微有点问题,比如文中提到“当两个人或更多的人接触到同一个表面后,现有的DNA技术将无法鉴别这种混杂的样本,而这种新的技术却可以实现此目的。”这个其实是多个样本混合的问题,通常称为“DNA Mixture”问题,早在10来年前就有相关的技术来解析混合的样本。国内东南大学的胡越清教授和香港大学的冯(Fung Wing K)教授是这方面的世界级专家。
LCN一般指的是“现场采集到数量较少或质量较差的DNA样本”引起的在分析上的一些难题,比如有些等位基因没有被仪器读出,有些虚假的基因被读出等等,大多是受限于当前的生物技术水平(或许过上十几二十年,这些问题都会被解决)。这些错误通常在大样本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就算出现了也容易识别出来。
举个例子,犯罪现场发现的血样被分成三份送到不同的三个实验室,结果得到三个不同的分析结果,比如一个只看到等位基因12,一个只看到16,最后一个看到12和16。我们无法确定哪个是正确的,但是因为样本量少,无法再让其他实验室去分析,那么只好好好利用现有的数据,综合分析了。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其实小弟暂时也不完全明白 ^_^ 。 何况对计算中的一些公式,几位大牛还是有小小争议的。
后一篇:老美也玩“游街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