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的特殊习俗尚赤尚东尚左是因其不忘旧恩不忘祖也!
(2015-10-12 21:36:41)念祖之情,爱国之心,忠君之忱,是古代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的,然而楚人尤为突出,达到了翕然成风的程度,这是由楚人的特殊经历所决定的。
楚人的先民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地图生存,时间之长以数千年记计。楚人在穷乡僻中顽强地求发展,时间之长以数百年计。由此,养成了楚人以民族利益为至重至上的心理。历来对楚人的评价,褒贬不一,褒之者曰“尚武”,贬之者曰“好战“或“喜斗”。从楚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就成为楚人好战喜斗的物证了。说楚人尚武,这是正确的。康王元年,有皋舟之战,楚师不利。三年,有湛阪之战,楚师败绩。到五年,康王急不可耐,派人对令尹子庚说:“国人谓不谷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不谷即位,于今五年,师徒不出,人其以不谷为自逸,而忘先君之业矣。大夫图之,其若之何?”康王要子庚出兵是否正确不妨置之勿论,可注意的是 “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这样的礼法是诸夏闻所未闻的,它表明楚人确实有尚武的传统。试想,在列国交争的时代里,不尚武,楚人何以图生存?不尚武,楚国何以求发展?尚武的传统,正表现了楚人奋发的民族精神。
楚国的统帅,如有覆军之败,往往会自尽以谢国人和君王。虽贵为公子王孙,位至令尹、司马,也很少有诿过和偷生的。武王命其子屈瑕征伐罗国,败绩,屈瑕自缢。城濮之战,楚国属县申、息之师损失惨重,成王派人对令尹子玉说:“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玉随即自缢于方城之外。司马子西也引咎自缢,不料绳断人坠,正巧,成王所派的赦使到达,才免于一死。康王时,令尹子囊为吴师所败,整军而还,在途中伏剑而死,临终之际,不忘国事,嘱咐司马子庚一定要修筑郢都的城垣。
平民的爱国义行,也感人至深。吴师入郢,昭王逃到随国。楚人“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有个叫屠羊说的商人,一路侍奉昭王。事平之后,昭王要给他高官厚赏,他辞谢了,还是去做他的屠羊生意。这是楚人保家、卫国、护王的自发行动,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天然流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