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代宗师——熊卫太极导引
标签:
旅游 |
熊卫 开创太极导引神奇境界 许芳菊
春天里的早晨,阳光很温暖。关渡艺术学院舞蹈系先修班的学生,活蹦乱跳地在舞蹈教室里等待上熊卫老师的课。
七十三岁的熊卫,缓缓地步入教室,面对这群年轻孩子,自然流露出疼爱的神情。他一个个的点名,像在喊自己疼惜的小孙子,每个被点到名的学生他也都会和他们亲切的聊几句,学生热情的围拢着熊卫,任谁也看不出这麽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先生,竟是个武功高深的一代宗师。
近年来,太极导引蔚为风潮,从优剧场、云门舞集到艺术学院舞蹈系、戏剧系,以及各个大大小小的剧场、表演团体,无不竞相学习太极导引,林怀民更依太极导引而发展出「水月」一舞,令国内外观众为之惊叹。而开创出这一套太极导引的,正是熊卫。
个性平实不爱造势宣传的熊卫,即使徒子徒孙满天下,影响力遍及台湾的艺术界、学界甚至企业界,对於媒体的探访,大多也予以婉拒。带着碰运气的心情,我等待在熊老师的课堂外,希望能一睹熊老师教太极导引的情形。
熊老师客气地让我在一旁旁听,上课时,也不时来指导我一下。由於平日疏於运动,我的身体僵硬无比,松软不下来。熊老师一边比着灵活柔软的身躯告诉我太极导引的要诀,一边指导我的动作。「你太快了,要慢,身体空下来,阳光、空气才会进来。」熊老师的湖南乡音,我得很吃力的听他的一字一句,有时不甚了解,熊老师便带着我的手,直接旋转起来。一时间,我的肩膀与手臂,彷如有一道轻柔的水流流过,身体感觉到一种从未经验过的松软舒畅。
没有本钱就是最大的本钱
年轻时体弱多病,熊卫笑称自已的身体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调」。13岁那年,熊卫患了伤寒,校长见他病情严重,连夜派两名轿夫将他扛回家,在床上躺了一年半,病才刚好,又为了逃避日本人的迫害,东躲西藏,熊卫一直没机会受正式的教育。
民国38年,他随着部队来台,在军队中当个小兵,後来又罹患重病,医生已经宣布他来日无多。熊卫也自知病情严重,还将遗言告知一位同事,希望将来对家里有些交代。
如果说练太极拳需要一些条件,那麽熊卫可以说是最没有条件的人了。他的身子弱、体力差、又没受过正统教育,但是这一切,反而促成了他今天的成就。
熊卫当时心里想,既然医生不能救我,我就只有试着自助了。於是熊卫开始跟着老师学太极拳,身体也逐渐恢复健康。但是练一段时间之後,他产生了许多疑惑,太极拳中的一些招式、口诀似乎与他的体会有些冲突,於是他开始研读拳经和道家经典如黄帝的《阴符经》、太极拳始祖张三丰的拳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庄子》等。熊卫回忆那时,「觉得身体好像被困住了。我想变,不想被困住,我要跳出框框,於是就去读很多的书,寻找根源。」
他所创的太极12式,不但融合了各派太极拳法,更把他对老庄哲学的体会,真正地融入肢体的运动中。
例如,他的太极导引强调「用意不用力」,透过调息、伸展、旋转,将身体的空间增大,使身体逐渐松软下来,接近初生时的纯净松柔,就如老子《道德经》所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熊卫形容自己打拳,心中只有「太极」而无「拳」,有时甚至感觉不到手臂和手腕的存在,只觉得双掌如两只蝴蝶相互吸引、上下左右翻飞,不知是庄周梦蝶,抑或蝶梦庄周。
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形容熊卫是「去框架,要自由,创作型的艺术家。」也正因为如此,他能跳脱自我条件的限制,进而导引许多人进入身体的新境界。
值得普及化的运动
中研院文哲所教授李丰懋已经跟着熊卫练太极导引十多年,他在体验了太极导引的好处之後,便希望能将这种运动推广出去。
「我觉得养生不应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应该老少咸宜。我练过之後,觉得这个运动应该有很高的涵盖性,可以向很多城市推广。从国中生到八十几岁的人都可以学。」李丰懋教授说。
早在艺术表演团体学习太极导引之前,就有许多企业像是大同、长荣、奥美等公司,发现这个运动的好处,而竞相邀请熊卫老师到公司上课。
李丰懋教授回忆以前常常去大同公司跟他们要老师,「我说熊老师一来,你们就要把他留下来,这怎麽可以?」
现在练太极导引的人更多,俨然成为一种流行。沿着淡水捷运站,就可看到好几处推广熊卫太极导引的教室,联邦银行、中国信托银行等企业,也都延揽了熊卫的弟子为员工上课。但是熊卫一如以往,平平实实的教拳。七十三岁、走起路来温温稳稳的他,经常就这麽自己搭着捷运到各地上课。
来练太极导引的人有许多是平日不常运动的上班族。在保险公司上班的杨敏秀,跟着熊老师的弟子陈庆华练了几个月的太极导引,她感觉这种运动跟一般爬山运动流的汗不一样,好像是从身体很深层的地方流出来的汗。更好的是,腆腆突出的小腹很快就消掉了。
天不旋则毁,人不旋则枯
太极导引包括导气六式、引体六式,是由太极拳发展而来。原则大致相同,但是形式更为简单易练,也因此能够更为普及。
太极导引的动是有方法的动。
中研院教授李丰楙指出,练太极导引的原则是:要动到不喘气而流汗,而且一定要里外兼动。身体要动,脏腑也要动。第三个原则是,不能直直的动,要旋转着动。就好像毛巾的原理,毛巾一扭,里面的水才会出来,身体里的秽气才会出来。
熊卫在他的《太极心法》一书中便指出,如果动的不得法,光是躁动,不但不能培养元气,反而会大量消耗。
他的太极导引强调合乎自然规律的动。古人观察自然现象,发现所有的物体都以旋转的方式运动,於是有「天无旋则毁,地无旋则坠,人无旋则枯」的体会。太极导引的运动方式,就是让身体做旋转式的运动。
从熊卫的观点来看,身体像水一样,无处不可旋转,大圈圈中又有小圈圈,环环相扣,因此运动起来,可以如缠丝般旋转,一个圈圈套着一个圈圈逐渐向前推进。其效果是五脏六腑全都可以得到运动,平常动不到的地方也能动到。
治心急的一帖药
太极导引能够逐渐受到一般大众的欢迎,成为大家喜爱的运动,应该也反映了一般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在这个要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熊卫却强调太极导引的动作务必要悠、要缓,因为慢才能渐渐向体内放松,气才能深入到每一根微血管,「极柔软才能极刚强,能呼吸才能极灵活。」太极拳的「松」是要「松到里、松到底、松到透。」
他强调慢中的工夫,在悠缓的时间中,打开身体的空间,释放出平日紧张、焦虑,急急忙忙而压抑身体之内的秽气。
林怀民便认为,熊老师的太极导引是一种内家功,让人可以非常安静,让内部变得非常敏感。可以养生疗伤。
肢体语言的新发现
熊卫认为练太极的目的,不是要朝外打。而是要朝自己的身体打,摧毁体内的僵硬,让身体逐渐松柔;太极拳更要朝自己的内心打,破除狭隘的观念,开放心胸界限,与宇宙万物同存。其主要的心法,也就是老子所说﹕「致虚无,守静笃。」这种往身体内思考的观念,大异於西方对身体的观念。林怀民指出,西方的肢体观是实体的,甚至是对抗的,相对於肌肉贲张,与机器对应的健身房运动,「太极导引」的世界,毋宁是与自己身体的私密对话。也因此为台湾的艺术表演者开启了一种新的肢体语言。
云门舞者杨宜君认为,熊老师的太极导引让他们发现很多东西要往身体里找,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很多变化旋转的空间,在表演上,肢体也可以更自由的运用。
舞者宋超群谈起太极导引对他的影响,他觉得以前常用大脑去思考,肢体跟心灵好像是分开的,但这几年的训练从打坐到太极导引,慢慢让他们能够去感觉到肢体要我们做什麽,而不只是听大脑要我们跳什麽。「这让我们可以忘掉技巧,投入到身体里,让我们意识到心在跳、骨头在蠕动,」他说。
除了对身体有新的体悟、许多人甚至对人生的体悟也更深了。
资深的云门舞者李诤君,认为熊老师其实是一个艺术家,「前两年我准备去英国深造,但家里有一些事让我烦心,熊老师那时候跟我说了一些话,点醒了我。他说﹕「你就是你,你不能带走任何东西,甚至连喜怒哀乐都不要带走。」他让我更懂得要放得下。肢体要放得下,心也要放得下,这样才能求得一个自在。」李诤君说。
金枝演社的创办人王荣裕,觉得与熊卫练拳带给他们的除了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开发之外,还带给他们人生的哲学。「老师常讲推手,有所谓的「不顶不丢」其实人生的哲学也是这样,你跟人的相处,不能太猛撞,也不太疏离。我们多少都因为打拳而影响到人生的哲学、处事的态度。」王荣裕说。
惊艳国际
熊卫老师在艺术学院对十几岁的学生上课时,也是循循善诱地传递他的哲学领悟,他教学生呼吸时要让器官放松,把身体的脏东西吐出来,把关节慢慢打开,这时身体里面就像一个风箱,外面的空气就会慢慢引进来,身体里面的脉络就会跟外面的磁场相呼应,这可以说就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
当熊卫随着云门到巴黎表演时,法国人要以高薪留他在巴黎三个月教太极导引,西班牙也有人要来巴黎接他,请他顺道去西班牙授课,熊卫都婉拒了。
他看着课堂里那群十来岁的孩子说﹕「外国人也许可以学得一些形式,可是文化的内涵是很难教的。」
拳格即人格
从一个离乡背井的小兵、一个被医生宣告无救的病人,到今天成为一位太极宗师,启发无数表演工作者灵感的文化导师,熊卫一直保有赤子之心。
「我每次看到他打拳,我都会哭,觉得好感动,像神一样。有一次他跟一个师姐在山上打散手,两个人打起来好像在跳舞一样。我看了就觉得好美、好漂亮,老师打拳真的是行云流水,」王荣裕跟随熊卫练太极导引多年,他提起了几次和老师练拳的难忘经验。
「以前老师常会跟师母走路上山教我们打拳,他上来的时候,我们常常还在睡觉,老师跟师母就把我们叫起来,叫我们吃早点。有一次因为我们排戏排到很晚,但是拳还是要打。我们打拳打到一半,很多人都很累了,老师说,好,大家躺下来休息。结果大家都睡着了、老师也睡着了。
还有一次,上完课了,在山上都有很多的毛毛虫,老师在换衣服,忽然看到一只毛毛虫在桌上,『阿!打拳就像这个样子没有骨头,软得这样!』
赤子之心啊,他一看到毛毛虫就好兴奋。」
「他不只形式上是一个老师,他生活上都在教你,」王荣裕说。
养生之道在於放下
一些打高尔夫球、保龄球的职业选手现在也都来跟着熊卫练太极导引,由於对身体的掌握更好,球艺也更加精进。熊卫认为,「你只要更懂得怎麽把手伸出去,球就可以打得更好。这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陪着熊老师坐在捷运往新店的路上,我问他﹕「太极导引是不是很好的养生之道?」他却说﹕「养生之道在於放下,现在人无法放松的障碍,就是因为贪,想要强。」
看着熊卫柔软灵活的身躯,彷佛就是一座修炼的道场,宇宙的学问,人生的道理,就在那肢体的伸展旋转之间一一呈现。

加载中…